《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王際娣

從人居環境整治到美麗鄉村建設,全國各地可謂各顯神通。
最近出去采訪就明顯感覺到,鄉村振興也非常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這樣的區域實施鄉村振興更加具有活力。就拿產業振興這一塊來說吧,近期,廣東出臺了“預制菜十條”大力推進預制菜產業的發展。在中山市坦洲鎮,當地產出的水產,許多都是做預制菜的優質原材料。坦洲鎮鎮長趙國堅介紹,該鎮也將在預制菜行業有所布局,當前已經物色到合適的全自動化預制菜生產線,屆時引入到產業園內將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并打造屬于坦洲的預制菜產業品牌。這一舉措同時解決了大部分水產如何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的問題。
此外,我還走訪了深汕特別合作區的赤石鎮,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不錯,但是苦于沒有銷售渠道,有些茶農承包幾千畝的茶葉,只摘幾百畝就夠一年的銷售量了,剩下的只能任其浪費;一年產出10萬多斤的優質蜂蜜也只能以很低的價格出售。
深圳市龍崗區對口幫扶的駐鎮扶村工作隊兩手抓,一舉擊破以上難題。一方面是幫助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另一方面是積極探索一些扶貧產品的銷售平臺,同時瞄準電商銷售這一風口,積極探索“文明實踐+電商助農+消費扶貧”模式。其成果還是很顯著的。
赤石鎮大安村駐村第一書記吳銳坤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介紹,通過農產品品牌化以及直播帶貨等方式,不公銷量大了,其價格也比之前高了許多。
時代是變遷的,人們的生活習慣、接受新理念的方式在改變,消費習慣也在變,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無論是組織振興、人才振興還是產業振興,與時俱新這種思維的培養是非常迫切的。以先進思維破冰意味著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就更快一點,鄉村振興的路子就走得更寬,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