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達才


1993年2月20日,郵電部發行《野駱駝》特種郵票一套兩枚,第1枚圖案描繪了一只野駱駝背部和頭部的形象,第2枚圖案描繪了一只幼駝將頭偎依在成年駝胸部的形象。
野駱駝全稱“野生雙峰駱駝”,簡稱“野駝”,屬偶蹄目、駱駝科。野駱駝僅分布于亞洲中部,現今主要產于中國新疆的羅布泊和塔里木盆地帶,是一種數量稀少的古老動物,也是現存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這兩種中唯一的野生種,為我國的特產珍貴動物,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85年被國際上正式列為一類瀕危動物。發行《野駱駝》特種郵票,就是為了宣傳保護野駱駝這種瀕危野生珍稀瀕危動物。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近年來,中國野駱駝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目前已達700峰左右,主要分布在阿爾金山北麓庫姆塔格沙漠及周邊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等地區,是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典型的大型珍稀偶蹄類動物。由于國家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實施生態恢復項目,有效保證了野駱駝種群數量的穩步增加。這個消息十分鼓舞人心。
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0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在著陸點旁邊,在空中直升機落地搜救神十三返回艙的過程中,一群動物也跑過來“迎接”航天員回家。剛開始時,我以為這群動物就是郵票中的“野駱駝”。后來聽專家解釋說,從動物的體型、步態來看,過來“圍觀”航天員著陸的動物不像野駱駝,而應該是駱駝。早在5000年前,阿拉善地區(東風著陸場)就已經開始馴養駱駝了。
家養的駱駝雖然沒有野駱駝那樣稀有珍貴,但卻一直是人們的好幫手,尤其是在那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駱駝對于人類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古代“絲綢之路”的運輸,主要依靠有“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唐代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說:“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2012年8月1日,中國郵政發行《絲綢之路》特種郵票1套4枚和小型張1枚。其中第1枚郵票“千年帝京”圖案主要表現了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洛陽白馬寺和西安大慈恩寺與大雁塔,下方配圖為西域胡人和駱駝形象的唐三彩,背景是一個龐大的駱駝商隊;第2枚郵票“大漠雄關”和小型張“交流”圖案中也含有駱駝的身影。
4月14日,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夢幻涼州·家園》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講述民勤駱駝隊赴蘇聯交換物資的故事。辛亥革命初期,孫中山先生為和蘇聯政府增進國際友誼,派員去蘇聯洽談,由民勤駝隊承擔物資運輸交換任務。駝隊分兩路從西安和甘肅境內裝茶起程,在酒泉集中后一起出發。歷時2年,經過長途跋涉,駝隊到達莫斯科,順利完成任務。駝隊全體成員受到加里寧先生的接見和熱情款待,列寧等蘇聯領導人和各界友好與駝隊成員合影留念。民勤駝隊由此聞名于世。
駱駝是吉祥的象征,寓意希望與綠洲,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稱。它堅信干旱沙漠的那邊就是綠洲,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去,就能尋到綠洲,見到希望。吃苦耐旱,不畏風沙,堅忍不拔,任勞任怨,這便是人們常說的“駱駝精神”。
中國共產黨人最崇尚“駱駝精神”。任弼時同志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刻苦耐勞的精神,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奮斗了30年,并在上個世紀40年代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并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他雖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卻在黨內影響至深。任弼時被稱為“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古代“絲綢之路”需要“駱駝精神”,今天“一帶一路”建設也需要“駱駝精神”。2016年9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會上強調指出:“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要行動起來,就要有“駱駝精神”,不畏困難,邁開腳步,向著既定的目標前行。
2021年10月,我曾隨自費旅游團赴四川梓潼,慕名參觀游覽了功勛卓著的“兩彈城”。“兩彈一星”元勛們隱姓埋名,艱苦奮斗,他們在山溝溝里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使所有參觀者都深受教育和感動。他們那種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就是默默無聞的“駱駝精神”。此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靠的也是全體航天人的“駱駝精神”。世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不信你瞧,飛船返回艙落地之際,一群駱駝也跑過來,“歡迎”3位航天員回家,這個感人畫面便是證明。E7B63598-A4EB-4971-B883-1BF1831903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