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7月科創板“大非”解禁潮將至。
據統計,今年科創板7月解禁規模約2791億元,以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為主,大部分為首批科創板上市公司“三周年”集中解禁,這或加大科創板短期波動。談及本輪解禁潮對市場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投資者應該更加客觀、理性地來看待這個問題。
《經濟》:科創板建立三年來,經歷了早期的快速上漲和隨后的調整夯實階段,市場運行機制日趨成熟。您如何看待三年來科創板的發展所取得的成績?
趙錫軍:這三年來科創板的發展,對資本市場來講,它所產生的影響和形成的改革成果是非常矚目的。科創板的開設,實際上跟資本市場新一輪的改革密切相關,特別是與我國資本市場、股票市場的發行制度改革有直接聯系。

趙錫軍
科創板在三年前開設的時候,同時引進了注冊制改革,而注冊制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到目前為止在發行制度方面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從目前的運行情況來看,科創板注冊制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而注冊制改革的成功跟科創板的創設是分不開的,這是科創板最重要的一個貢獻。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推行,我國資本市場的很多制度,特別是最基本的上市發行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都開始有了新的推進和改善。我們真正建立了現代資本市場,建立了一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來運作的資本市場,真正體現了信息披露成為注冊制改革核心的要求,也讓市場能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地運作。
除了制度方面的貢獻,注冊制也帶來新的理念,對上市公司、投資者、監管機構、中介專業服務機構的理念變化都形成了很大的推動。這種推動作用比注冊制之前改革所產生的作用要更大,從一個相對行政性比較強、政府干預比較強的市場,真正轉向一個市場化運作的市場。
注冊制更加符合現代化資本市場的特質特征。三年來,我們有400多家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募集的資金總量包括發行募集、再融資已經超過6000億元,這都是實在的數字,能夠反映出市場在融資、投資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經濟》:三年來,科創板的發展跟最初的預期相比,是否實現了大部分的目標?
趙錫軍:我們當時把科創板注冊制作為一個改革試點,應該說當時確定的目標完全實現了,而且現在科創板的發展已經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它的貢獻遠遠超出了當時的預期。正是因為在科創板設立、引入注冊制以后,我們才在深交所進行了創業板的改革,引進注冊制,也是非常成功的。隨后去年我們又成立了北交所,北交所的運行到現在來看也是非常成功的。
可見,由科創板開始的注冊制改革思路和理念,不僅在科創板得到了貫徹落實,同時推廣到了創業板,還發展到了北交所,使整個資本市場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金融服務的思路、理念和方法,得到了不斷的傳播和推廣。這個貢獻可以說超越了當初的預期。形成跟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契合的資本市場的思路、理念和方法越來越成為主流,這跟科創板的設立和引領是分不開的。
《經濟》:科創板對于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建立有何重要意義?
趙錫軍:現代化的資本市場要服務于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時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在科創板成立以后,得到了深入的貫徹。研發型、科技型、環保型企業的估值在科創板以及創業板、北交所,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現。科創板引領的資本市場的這些改革,更加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能夠進行更加有效的資源配置。
《經濟》: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總市值不斷擴容,募資金額也在不斷提升。未來市場的規模和發展潛力如何?
趙錫軍:未來的發展前景已經非常清楚,我們很清晰地要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那么資本市場的作用必不可少。推動高質量發展,就需要資本市場能夠按照科創板設立時的新要求、新思路來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目標已經明確,要在資本市場進行全方位的注冊制改革。整個資本市場的多層次體系都可以圍繞著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改革來發展,市場的現代化程度會更高,也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即創新驅動的要求、資源有效配置的要求。
《經濟》:5月13日,證監會出臺科創板做市規定,符合條件的券商可按照要求向證監會申請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資格。這一政策能否盤活科創板的流動性?
趙錫軍:實際上市場的發展、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積累的過程。所以在科創板設立以后,圍繞著注冊制,圍繞著現代化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市場的發展完善,我們推出了一系列新做法和新要求,包括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也包括注冊制開展以后的監管和常態化的退市制度、投資者管理的制度等,都在不斷完善。這些制度緊密圍繞著現代資本市場建設的核心展開。
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對提高科創板流動性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科創板包括現在的北交所,支持的更多的是處于發展初期和早期的企業,規模比較小,股份也比較少,投資者并不是很多,在上市掛牌交易以后,它的交易量、交易的頻度、規模都不如主板市場上市的這些大企業。這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定價是否符合公司真正的價值,交易量不足,可能就會出現定價偏差;二是流動性的問題,當交易量相對比較少的時候,會出現“你想買可能沒有人賣,你想賣可能沒有人買”的情況。
做市商制度能從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和改善市場的定價能力這兩個方面提供幫助。
通過做市的專業能力和交易能力,彌補原來在沒有做市商時交易量較小、交易頻率較低的弱點。
《經濟》:對于做市商制度可能帶來的一些問題,我們該如何規避?
趙錫軍:境外一些成熟的資本市場,有不少都是做市商制度,在提高市場效率和定價能力、降低流動性風險方面,都體現出積極的意義。這個制度要能夠真正發揮好作用,有些問題必須得到解決,這對做市商的資格和專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很難扮演好做市商這個角色,承擔得起做市商的這種責任。
《經濟》:科創板將于今年7月迎來解禁潮,這將給市場帶來何種影響?
趙錫軍:解禁這種行為,在我國資本市場并不少見。即便是在成熟的市場,也有相應的解禁安排,這個行為已經有過相當多的經驗和積累。科創板的解禁和主板以及其他板的解禁差異并不是很大,投資者應該更加客觀、理性地來看待這個問題。甚至早年在股權分置改革時,涉及的解禁規模比現在科創板的解禁規模要大得多。
《經濟》:自新股詢價改革以來,新股破發不斷,棄購率也居高不下。這一問題該如何解決?
趙錫軍:這是資本市場改革引進注冊制以后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定價效率不斷提升的結果,我們要客觀理性地來看待這些問題,在一個真正的市場里,價格的變化跟公司的經營情況、信息披露情況是密切相關的。注冊制改革使得公司的運行狀況能夠更快、更迅速地讓投資者知道,因為披露要求更高。所以市場的價格變化波動就會相對更加頻繁,反過來也對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判斷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和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