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舒 王榮華 蔣吳嫻
(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綜合國力、城市化水平均取得了傲然的成績。然而城市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城市風貌千篇一律等問題阻礙著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在進行城市高質量建設的過程中,城市景觀的塑造是重中之重。美麗、安全的城市景觀是提升城市品質的基礎。而優化街道是提升城市品質最方便、高效、快捷的手段之一。
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徐州立足自身城市實際制定了《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綱要》中,明確提出了“2+6現代化城市核心區”的概念,針對老城片區需進行舊城改造。中山路作為貫穿老城片區的主干道,建筑老化、街道擁擠、街道功能缺乏等問題突出,必須進行改造提升,才能更好地滿足各類居民的日常要求。
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是江蘇省地級市。徐州文化悠久,是國務院批復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交通便利,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眾多鐵路在此交匯,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五省通衢”的美譽;徐州城市引力不斷增加,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長三角都市圈北翼中心城市;徐州生態宜居,2018年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多次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徐州產業強勁,素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稱號。
徐州市中山路始建于1940年,初名慶云路。抗戰勝利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路。中山路南端與湖東路相交于云龍山、云龍湖,途經徐州中醫院、徐州第八中學、金鷹購物中心至九龍湖公園,北端與北三環快速路相交。自然風景區、日常生活區、商業區皆有分布,人口密布,景觀多樣,交通便利,是徐州老城區的南北走向中軸線,更是徐州市區的中軸線,見圖1。

圖1 中山路衛星圖
中山路作為一條多元化街道,其植被分布存在區域差異較大、樹種單一、空間立體分布不合理的問題。根據研究表明,綠色環境會對人的步行心理產生一定影響,人們能夠獲得較好綠化感受時的綠視率應達到25%以上[1]。經計算,徐州市中山路平均綠視率為24.19%,大體達到該標準。但區域差異明顯,自然景觀段綠視率較高,商業段綠視率未達到相應水平,僅為17.47%,較大程度影響行人觀賞體驗。作為溫帶季風性氣候區城市,徐州行道樹的可選樹種較多,但實際上,徐州市行道樹樹種較為單一,且季相性差異較大,春夏季與冬季呈明顯差異性,冬季街道美感度較低。
徐州市中山路由于其歷史原因,建筑物分布較為密集,會使得街道使用者以封閉、壓抑的心理,從而降低安全度。其中,和平路至淮海路段較為明顯,街道界面密度高達49%,嚴重影響街道使用者的心理安全程度。中山路街道部分區域存在老、舊、差等特點,底層店鋪受商家個人的經濟實力和審美水平影響,廣告的質量參差不齊,并且商家使用的其他設施如雨棚、燈牌、宣傳板等安裝紊亂、款式各異,顯得建筑更加雜亂。部分建筑存在墻體顏色較為單一,建筑老化等情況,影響視覺美感度。
在城市發展的初期,行人是街道上的主要使用者。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動車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非機動車尤其是電動車基數越來越大,城市街道的主要服務對象也從行人變成了駕駛員。由于機動車的增加,道路拓寬也成了改善交通的方式。這一行為也壓縮了步行道寬度,加之非機動車的占有,實際可用的街道步行空間越來越小。2013年住建部發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中指出,在街道步行空間設計時應根據空間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實現步行活動空間的連續性和差異化設計[2],同時根據2016年住建部發布的《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中的要求,城市各級道路中的人行道寬度必須保證行人步行安全和通過的需求,人行道一般寬度為3m,最小通行寬度為2m。中山路街道大體達到此標準,但由于機動車、非機動車、底層店鋪的侵占,人行道實際寬度往往達不到要求。
景觀節點的分布對于街道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直觀的作用。景觀節點可以活躍街道氛圍,打破街道圍合感,提高街道通透性,提高街道美感度,對于行人的步行體驗有較大的提升。中山路道路整體連續性較好,街道景觀要素以植被及建筑為主,但存在部分景觀要素欠缺的問題。中山路全段景觀節點分布比例較低,部分區域2km距離內沒有分布景觀節點。且部分景觀節點保障、維護措施不足,老化情況比較普遍。
植被是街道空間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遮蔽太陽等作用,與行人的步行活動息息相關。在街道規劃設計中,植被能夠打破街道建筑連續的外觀,增加街道景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提高行人在行走時的趣味性,有效提升街道美感度。
針對商業段綠視率較低,品種單一的情況,可以通過構建立體植被體系的方式來解決。園林植物種類繁多,不同的植物都有其不同的特性,根據植被顏色、特性、高度等進行植被立體配置,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不同高度的植被選用對行人的心理暗示也是不同的。高灌木、高喬木能使行人視線受到約束,形成獨處的空間,更加給人以安全感;中等喬木和中等灌木存在感更強,給人以安靜的氛圍;低矮灌木和地被則使得行人視野開闊,更加凸顯自由。不同類型的喬灌木以及地被相結合能夠打破建筑連續的外觀,增加街道景觀的多樣性及復雜性。在種植空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喬木、灌木、地被、藤本相結合的方式,選用懸鈴木、女貞、重陽木、欒樹、國槐作為喬木,配置上地柏、冬青、木槿等灌木,常春藤、爬山虎等藤本建立起立體植被體系[3]。在增加景觀美感度的同時還能有效提高行人心理安全度和步行體驗。
針對中山路商業段土地緊張、條件不允許的情況,可以學習意大利、法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思路,將灌木與圍墻、柵欄相結合,采用綠籬的方式來進行空間分割,提升綠視率的同時能起到降低建筑可視率的效果,從而提高行人步行體驗,提高街道美感度、安全度,見圖2。

圖2 中山路立體植被效果圖
沿街建筑立面是街道商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功能豐富的沿街建筑界面的生活性街道不僅可以誘發各種活動,還可以給人們帶來視覺、觸覺、聽覺上的感官刺激,提升街道活力。積極的沿街建筑界面是指沿街建筑連續建造,建筑底層以中小規模的餐飲、零售、生活服務、產品展示及公共服務設施為主的空間界面[4]。在塑造城市風貌這一環上,沿街建筑是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行人步行視覺的影響,沿街建筑立面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行人的步行體驗。
針對中山路建筑密度過大的問題,需要有關部門拆除違規違章建筑,增加景觀要素打破街道連續性。可以通過設置街心公園、小廣場甚至植被來完成。
針對沿街建筑風貌較差的問題,部分沿街商鋪需進行沿街建筑立面精細化設計。需進行沿街商鋪整改,主要包括對店鋪廣告的整改,包括廣告的材質、大小、字體、顏色等;商鋪其他設施的改造,包括拆除不符合要求的遮陽棚、障礙物、燈具等,挪走侵占公共空間的桌椅板凳等私人物品,拆除違章建筑。需進行沿街建筑主體改造,主要包括對沿街建筑物進行墻面翻新,使其與所在區域風格相匹配,與沿街商鋪形象相協調;增設建筑底層出入口,轉化建筑底層功能,使其開放化、正規化,從而形成干凈、美麗的城市街道,見圖3。

圖3 中山路街道改造圖
針對由于機動車道寬度過大,步行道被壓縮的問題,可以通過適度壓縮車道、拓展街道步行活動空間來緩解,確保街道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步行通行需求。如圖4所示,車道由原先的雙向7車道改為雙向6車道,滿足機動車行駛需求,步行道區擬設置為8m,其中行道樹區2m(含池箅子),行人活動區域4m,建筑前區為2m;需加強沿街商鋪管理,禁止沿街商鋪在自己店鋪之外的區域放置商品、私人物品等阻礙步行通行的行為,并督促商鋪做好衛生工作,維護好自己店面門口的清潔,不給街道衛生帶來壓力;需要規范街道停車環境,按城市道路等級規定,中山路全線不允許機動車違停,執法部門需加強執法檢查,嚴厲處置違章停車這一現象。對于停車壓力較大的區域,可以在其輔路、沿街居民區、商場等處加設停車場設施,緩解停車壓力。對于已設置單位停車場,但停車狀況不飽和的部分單位,可以考慮開放其單位停車場來緩解停車壓力,見圖5。

圖4 中山路道路剖面優化示意圖

圖5 中山路街道停車場設施規劃圖
針對景觀節點要素欠缺的問題,需要增設景觀節點來營造生動有趣的街道形象。文章擬設置6個景觀節點以期豐富街道形象。4塊公益標識分別為健康、文明、成長、生態。其中,生態標識位于自然景觀段,對應地點為云龍山;成長標識位于日常生活段,對應地點為徐州八中;文明、健康標識位于商業段,對應地點分別是德基廣場和夾河街。4個標識形成一個體系,豐富中山路空間序列。在蘇寧廣場和德基廣場設置可供市民休憩的景觀節點,見圖6。
隨著城市的改造升級,城市街道景觀也必須進行更新換代。街道景觀要滿足人在街道上審美的視覺環境,其構成要素要遵從一定的美學原則和生態原則,同時還要尊重自然、尊重人文。街道景觀也是人們認識城市、了解城市的窗口,是城市景觀的舞臺。本文通過從徐州市中山路入手,分析其街道景觀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尋求街道改造新方法,希望對徐州市舊城改造工程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