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浩,郭 鐵,劉黎洋,高 森
(1.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06;2.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物資分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6)
油浸式電流互感器是電力系統中重要的一次設備,主要安裝于戶外變電站,因其長期運行在大電流、高場強的惡劣復雜環境下,易出現因過電壓、諧波、受潮和絕緣劣化等原因而引發的局部放電、過熱情況[1],進而導致電流互感器內的絕緣油裂解產生氫氣等故障氣體,通過對油中溶解氣體含量分析可以發現此類故障[2]。油浸式電流互感器(TA)內部過量產氫的問題已有研究人員開展過一些研究,得出的結論主要有:因TA內部的金屬件存在焊接,在鎳的催化作用下促進有機物分解產氫[3];水或絕緣油在高溫及電場作用下分解產氫[4];也有案例顯示在未帶電運行的TA中發現了過量產氫現象,但介損和絕緣電阻等常規試驗未見異常,TA脫氫后投運正常,因此提出過量產氫和內部絕緣問題并無直接聯系的觀點[5]。本文針對遼寧電網近年來發生的多起不同工況下過量產氫的TA進行試驗和解體分析,查找出多起過量產氫問題的共性:油紙絕緣系統中紙絕緣存在大量“褶皺”引起局部場強不均導致故障產氫,對“褶皺”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TA的制造和運行提出建議。
遼寧電網近年來出現多起TA過量產氫的現象,其共同特征為油中溶解氣體分析發現氫氣含量超標(超過標準規定的150 μL/L),甲烷和總烴含量增大,但一般不產生或者產生痕量乙炔。過量產氫會導致TA內部壓力增大,嚴重時會將膨脹器異常頂起,造成設備變形,甚至引起本體炸裂。過量產氫表明設備內部可能存在絕緣缺陷。
本文對遼寧電網近年多起TA過量產氫案例進行綜合分析, 以220 kV電壓等級設備為例,共收集了13臺過量產氫TA的數據,其中有3起氫氣含量接近104μL /L;7起達1000 μL /L;3起大于100 μL /L不超過1000 μL /L。這些異常的TA,有的投運超過了15年,有的僅僅投運1~2年,從數據上看,產氫的含量多少與年份并無直接關聯。本文選取2起比較典型的TA過量產氫案例,并對故障TA進行試驗及解體分析。
變電站巡視人員發現某220 kV電壓等級運行中TA金屬膨脹器異常頂起上蓋。帶電取油樣進行油中溶解氣體分析,發現氫氣、甲烷和總烴氣體含量均遠高于標準要求的注意值(220 kV 電流互感器:氫氣含量≤150 μL/L,總烴含量≤100 μL/L)。試驗數據見表1。

表 1 油中溶解氣體分析數據 單位:μL /L
由油中溶解氣體分析數據判斷,該設備內部存在低能量放電,為進一步確認故障及分析原因,對該臺設備返廠解體。
2.1.1 解體前的電氣試驗
該故障設備為2000年出廠產品,為LCWB7油浸式正立型產品。因懷疑該設備內部可能存在絕緣缺陷,耐壓試驗可能會對其造成二次損傷而影響對其原始故障原因的分析,因此,對故障設備進行如下試驗:①絕緣電阻測試;②電氣試驗前后介電損耗因數及電容量測試;③局部放電試驗;④電氣試驗前后油中溶解氣體分析;⑤油耐壓、微水及油介損試驗[6]。
a.絕緣電阻測試。一次繞組對二次繞組及地為2500 MΩ;一次繞組段間為2500 MΩ;二次繞組之間及地為2500 MΩ;末屏對二次及地為2500 MΩ。
b.介電損耗因數及電容量測試。電氣試驗前后分別測量了試品的介電損耗因數(以下簡稱“介損”)和電容量,測量結果見表2。

表2 介損及電容量試驗數據

表3 局部放電試驗數據
d.電氣試驗前后油中溶解氣體分析。試驗數據見表4。

表4 油中溶解氣體分析數據 單位:μL /L

2.1.2 解體檢查
對故障TA進行放油、拆除膨脹器、外瓷套及吊芯檢查。解體檢查TA的油箱及二次繞組,油箱無變形,油箱壁無明顯放電;二次繞組排列整齊,絕緣包扎緊實,繞組及各接頭未發現明顯放電痕跡,如圖1所示。

圖1 220 kV油浸式電流互感器
對TA的一次繞組主電容屏及紙絕緣由外到內進行拆解,發現從靠近末屏的第4層主電容屏開始,在絕緣紙上發現大量較寬的橫向“褶皺”,“褶皺”位置主要位于“U”型彎的內外側,越向內拆解絕緣電纜紙“褶皺”越明顯,直至拆解到第7層主電容屏后,絕緣紙恢復平整。絕緣紙的橫向“褶皺”見圖2。

圖2 絕緣紙的橫向“褶皺”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中要求,新投運的110(66) kV及以上電壓等級電流互感器投運后1~2年內應取油樣進行油中溶解氣體組分分析。試驗人員對已投運8個月的某220 kV電壓等級運行中TA開展油中溶解氣體分析,發現氫氣、甲烷和總烴氣體含量均遠高于標準要求的注意值。試驗數據見表5。

表5 油中溶解氣體分析數據 單位:μL /L
由油中溶解氣體分析數據判斷,該設備內部存在低能量放電,為進一步確認故障及分析原因,對該臺設備返廠解體。
2.2.1 解體前的電氣試驗
該故障設備為2019年出廠產品,為LCWB7油浸式正立型產品。對故障產品開展以下試驗:①絕緣電阻測試;②電氣試驗前后介電損耗因數及電容量測試;③工頻耐壓試驗;④局部放電試驗;⑤電氣試驗前后油色譜分析;⑥油耐壓、微水及油介損試驗。
a.絕緣電阻測試。一次繞組對二次繞組及地為2500 MΩ;一次繞組段間為2500 MΩ;二次繞組之間及地為2500 MΩ;末屏對二次及地為2500 MΩ。
b.介損及電容量測試。電氣試驗前后分別測量了試品的介損和電容量,測量的結果見表6。

表6 介損及電容量試驗數據
c.工頻耐壓試驗。二次繞組間及對地:3 kV,1 min;末屏對地:5 kV,1 min;一次繞組:368 kV,1 min。

表7 局部放電試驗數據
e.電氣試驗前后油中溶解氣體分析。試驗數據見表8。

表8 油中溶解氣體分析數據 單位:μL /L
f.油耐壓、微水及油介損試驗。油耐壓值56 kV;油微水為8.3 mg/L;90 ℃下油介損為0.22 %。絕緣電阻試驗顯示,該TA一、二次絕緣正常;由表6 測試結果判斷,設備不存在內部絕緣材料老化、受潮和主電容屏擊穿的問題;由工頻耐壓試驗結果可知,設備內部不存在絕緣擊穿;由表7局放測試結果判斷,設備內部可能存在低能量的放電,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試驗在加壓2 min內,TA的局放量均未超過20 pC,而在2~5 min的過程中局放值上升37 pC;由表8可知,試驗前后試品油中溶解氣體中氫氣含量略有增長,可判斷設備內部仍存在低能量放電;對絕緣油進行油耐壓、微水及油介損試驗,試驗結果無異常,表明絕緣油沒有進水受潮和污染劣化現象。
2.2.2 解體檢查
對故障TA進行放油、拆除膨脹器、外瓷套及吊芯檢查。解體檢查TA的油箱及二次繞組,油箱無變形或開裂,油箱壁無放電痕跡;二次繞組排列整齊,絕緣包扎緊實,繞組及各接頭未發現明顯放電痕跡。
拆開TA末屏,對一次繞組主電容屏及紙絕緣由外到內進行拆解,發現靠近末屏的絕緣紙間存在大量較寬的橫向“褶皺”,“褶皺”位置主要位于“U”型彎的內外側,逐漸向內拆解至第3層主電容屏后,“褶皺”恢復平整,絕緣紙橫向“褶皺”見圖3。

圖3 絕緣紙的橫向“褶皺”
2.2.3 試驗及解體結果對比
對比2臺故障TA的試驗結果和解體現象發現,共同的異常特征是局部放電試驗局放量超標、試驗前后油中溶解氣體氫氣含量略有增加;對一次繞組電容屏及紙絕緣拆解,發現絕緣紙間存在大量較寬的橫向“褶皺”,“褶皺”位置均位于“U”型彎的內外側。不同的是案例1中的TA為2000年產品,運行將近20年檢測出故障,“U”型彎處“褶皺”位于第4~7層主電容屏之間的絕緣紙上;案例2中的TA為2019年產品,運行僅8個月時間檢測出故障,“U”型彎處“褶皺”位于緊靠末屏第1~3層主電容屏之間的絕緣紙上。
用同樣的試驗和解體方法對遼寧電網近年來的多臺過量產氫TA開展研究,得到了相似的試驗結果和解體現象。
通過對比研究多臺過量產氫的TA,分析認為:纏繞在TA一次繞組“U”型彎的主電容屏之間絕緣紙上的大量“褶皺”,是引起過量產氫的主要原因。“褶皺”的存在,使絕緣紙之間形成大量“空腔”,造成場強變得不均勻,在長期的運行電壓下局部過熱產生過熱特征氣體甲烷等,氣體大量積累引發氣泡放電產生放電特征氣體氫氣,因“褶皺”存在部位不同,有的位于中間層的電容屏之間,TA絕緣包扎相對緊實且絕緣油流動緩慢,氣體通道貫通慢,不易擴展,油中溶解氣體檢測出故障也需要較長時間;而有的“褶皺”部位靠近末屏,位置距離取油閥處較近,若溶解氣體檢測及時,過熱、放電產生的特征氣體則比較容易發現。
一次繞組主絕緣包扎纏繞是否緊實平整無“褶皺”,與絕緣紙的質量、工人操作工藝、設備自動化水平等因素有關。同時,若TA在真空干燥環節,出現真空度或者干燥溫度不夠、抽真空時間不足等問題,也會加劇氣體的產生。針對此類問題,對設備制造商和運行單位提出以下建議。
a.設備制造商應加強一次繞組絕緣包扎纏繞工藝環節的技術監督,尤其注意“U”型彎處的包扎工藝,確保纏繞緊實。
b.設備制造商在絕緣紙的選擇上要嚴把質量關,選用達標、優質的原材料;對于過于老舊、性能受影響的絕緣紙纏繞機要進行更換。
c.要特別注意TA真空干燥環節真空度、真空時間、罐內溫度的控制,杜絕因趕工期而降低該關節工藝標準和要求。
d.在對故障TA開展局部放電試驗時發現,多臺試品在加壓2 min后,出現局放量超標。因此在開展該項試驗時,建議參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要求,110(66)~750 kV油浸式電流互感器在出廠試驗時,局部放電試驗的測量時間延至5 min。
e.根據油浸式TA的結構特性,設備運行單位應嚴格按照規程開展油中溶解氣體含量分析,對于油中溶解氣體含量未超過注意值,但已明顯高于同間隔的其他相、或較上次測試值有明顯增長趨勢時,應及時復測,并縮短檢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