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衛東 熊瑤

摘 要 對農業生產氣象災害問題進行探討,旨在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能力,提升氣象災害防范工作質量,提高作物產量。立足四川省西部地區,從干旱、洪澇、低溫霜凍這3種農業生產常見的氣象災害出發,分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各種影響,并提出有效防范策略:加強災害監測,提升預報精準度;建設基礎設施,提升防災能力;強化氣象服務工作,降低生產損失;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現代化農業等。
關鍵詞 農業生產;常見氣象災害;防范對策;四川省西部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62
四川省地處中國西部,該地區地形復雜,高差較大,垂直變化顯著,構成了各種氣候類型;其東部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西部地區是干濕分明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四川省還是比較典型的氣候脆弱區,農業生產氣象災害頻發,抗災能力有待提升。在全球氣候變化情況下,農業生產氣象災害每年都在增加,強度不斷提高,危害性越來越嚴重。比較常見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霜凍、大風等,下面主要對四川省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常見氣象災害展開分析與論述,以制訂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經濟損失。
1 農業生產中常見氣象災害
農業生產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冰雹、雷電、暴雨、大風和霜雪等。
1.1 干旱
干旱是農業生產中常見氣象災害之一。導致干旱的原因主要是長期少雨或者是無雨導致的。干旱的發生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根據干旱出現的季節,可以把干旱分成春旱和夏旱。其中,春旱對于早稻栽插有一定影響,同時也對小麥結實率有不良影響,會出現缺苗斷壟的情況,造成苗期發育不良。四川省春旱與夏旱發生概率和持續時間如表1所示,即春旱通常出現的概率是60%左右,持續的時間一般是30~50 d;夏旱出現的概率是70%,夏季陽光充足,溫度較高,水分蒸發速度快,農作物進入生長旺盛階段,所需水分較多,長時間沒有下雨或者是少雨,土壤里面的水分就會快速減少,從而很容易出現夏旱的情況。夏旱持續時間相對于春旱而言較短,通常是在20~30 d[1]。
1.2 洪澇
洪澇絕大多數是暴雨所導致的。在暴雨產生的洪水高出河道宣泄能力時,就會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洪澇不似干旱影響面積大,但洪澇的發生會給農業與人們生活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再加上本地地質特征,洪澇時常會引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種次生自然災害的發生,對本地區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四川省西部地區基本上每年都有暴雨出現,暴雨影響面積占本地區面積的50%左右,容易造成洪澇災害發生[2]。根據相關學者研究數據,四川省西部地區大暴雨出現的頻率較高,占年總降水量60%以上。暴雨除易導致洪澇災害外,也會導致水土流失,使土地被沖刷分割,沖走肥沃土地,導致耕地土層越來越薄,肥力不足,土地貧瘠。通常,洪澇災害集中在夏季,也就是6—8月。
1.3 低溫霜凍
四川省西部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常見的氣象災害還有低溫凍害和霜凍。根據文獻中的數據可以了解到,四川省西部地區早稻播種通常是在每年的3月,此時為冬春冷暖空氣交替階段,氣溫缺乏穩定性[2]。在過去30年中,3月上旬前持續低于12 ℃的低溫出現頻率在50%左右,3月下旬多數地區持續低于12 ℃
低溫出現頻率減少20%。早稻太早播種就容易被低溫危害,從而出現爛秧;太遲播種就會耽誤晚稻栽種,使晚稻花期遇到低溫危害。故而,探究低溫霜凍發生時段,適時播種,嚴控早晚稻的揚花期,是避免低溫凍害發生的有效措施。
2 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
農業生產和氣象條件緊密相關。農業生產需要充分適應自然氣候方可達到高產。若氣象條件與農業生產要求不相適應,農業產量就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想適應自然環境,就需要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持續研究氣象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及防范措施,增強對氣象災害的防范,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推動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3]。
2.1 干旱帶來的影響
1)春季早期為小春農作物返青、生長和大春農作物栽插與育苗階段,春天降水量少,會導致農作物播種和育苗出現延遲的情況,繼而造成后出苗困難,發生幼苗生長發育不良的現象。2)夏季因為氣候炎熱,水分蒸發速度快,所以田內土壤水分較少,無法滿足農作物健康生長需求,會導致農作物死亡或者枯萎,從而給農業生產帶來不良影響。
2.2 洪澇水災帶來的影響
以水稻而言,延續多日的降水和陽光照射不足,會造成早稻和晚稻中期無法接受光照,導致稻根、稻穗及稻桿生長出現延緩的情況,最后出現只長莖葉,根莖發黃枯萎,發生紋枯病,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暴雨來襲,作物莖葉易被侵襲,造成葉片撕扯、莖葉折斷,光合作用的面積減少[4]。
2.3 霜凍帶來的影響
在四川省西部地區,霜凍是一類常見的氣象災害。霜凍會造成農作物體內水分出現凍結。霜凍的出現會損壞作物葉子、苗株及果實等,如果霜凍時間長,對農作物的危害更加嚴重,且是致命性的。比如對于小麥種植,四川省西部地區小麥一般是越冬種植,霜凍災害容易發生在冬小麥的出苗期到三葉期,霜凍危害會在這一階段對小麥長勢產生直接影響[5]。
3 防范對策
3.1 加強災害監測,提升預報精準度
對氣象災害進行監測,開展氣象信息預報工作,能夠為有效應對農業生產氣象災害提供支持。為有效應對農業氣象災害,應積極做好預防工作。隨著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農民越來越關注氣象服務的質量。氣象服務需要從氣象防災減災著手,提高氣象預報信息精準度,預先發布預警信息,同時在氣象災害出現后加強跟蹤調查作業。相關人員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資用來研發氣象災害預報和監測技術,不斷完善和健全工作體制,協調農業氣象部門,積極推廣農業氣象新技術,提升服務標準[6]。
3.2 建設基礎設施,提升防災能力
氣象事業發展過程中引進且推廣了各種氣象設施設備和先進氣象技術,有效提高了氣象數據信息的精準度,讓氣象服務發揮出了很大的價值。但是,由于全球性氣候變化所影響,氣候數據信息越來越復雜,因此應更加注重氣象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推進氣象預報體系建設,給人們提供短期氣候預報、中期天氣和水文氣象預報等一系列氣象服務。在這之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決定了預報體系內多種服務的開展效果,基礎設施建設完整,部門相互間配合工作方可協調進行,保證氣象預報信息精準度,尤其是影響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如此可進一步防范氣象災害,確保農業生產的良好開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
3.3 強化服務工作,降低生產損失
要發揮出農業氣象服務防災減災效果,相關部門需要準確制定氣象災害防范體系,同時把這一體系和當前的氣象服務體系融合在一起,一并進行氣象防災減災作業。農業部門需要和氣象部門聯系緊密,按照彼此所提供的數據信息和意見進行農業生產。氣象部門需要加強人工改變天氣的作業,比如長期無雨應進行人工降雨,防止作物由于干旱減產。另外,需要加強宣傳工作,定期進行氣象知識科普,豐富農戶氣象知識,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增強農戶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8]。
3.4 完善預警機制,實時發布災害信息
若要嚴格控制農業生產損失情況,充分開展氣象災害防范工作,就需要完善氣象預報預警機制。1)需要拓寬氣象災害預警機制服務范圍。伴隨全球氣候持續變化,四川省西部地區農業氣象有關部門需要對洪澇、干旱、高溫等氣象災害預警技術展開開發和應用,構建健全的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預測預報與評估體系,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能力,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作用。2)開拓氣象災害信息覆蓋范圍。確保預警機制時效性,需要增加氣象信息發布渠道,確保氣象災害信息能夠及時傳遞給農民,確保信息傳輸及時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9-10]。因此在傳輸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過程中,需要合理使用網絡多媒體,構建農業氣象信息發布平臺,開發農業氣象服務軟件,開拓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等,促使農民能夠通過各種傳播方式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同時采取防范舉措,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3.5 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現代化農業
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想有效預防氣象災害,就需要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現代農業。農業和氣象之間關系緊密,全面了解四川省西部地區氣候特征與氣候資源、科學利用本地氣候資源、降低與防止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11]。在農業生產階段,除了需要實時按照氣象預報組織好農事活動之外,在改革耕作制度和布局農作物生產等方面,均需要考慮到四川省西部地區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強化農業生產傾向性,有效規避風險。掌握四川省西部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與氣候分布特征,科學布局作物種植品種,實現科學生產與氣象災害防范[12]。
4 結語
四川省西部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常見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和低溫霜凍等,這些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巨大的,會導致農作物無法健康生長,造成作物減產,農民經濟收益減少,據此本文提出了有效防范農業氣象災害的策略,提高了農業生產防災減災效率,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在未來農業發展過程中,有關人員應加強合理運用現代科技監測和預防氣象災害,構建綜合防范體系,全面抵抗氣象災害,實現減災防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生產質量,提升農戶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 甘娜,鄭利娟.淺議四川省氣象災害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新農村,2011(3):64-65.
[2] 彭媛媛.盆地地區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和減災對策芻議:以四川盆地為例[J].環球人文地理,2015(16):29.
[3] 胡娟娣.淺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6):61-62.
[4] 陳婭娟,王麗娜,孫志琴.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現狀及預警機制的完善策略[J].河北農機,2020(7):10.
[5] 鐘繼漢.關于農業氣象為防災減災服務的思路[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9):35-36.
[6] 孟垚.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及防災減災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55-57.
[7] 鄧國衛,卿清濤,徐金霞,等.四川省水稻綜合氣象災害風險區劃[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5):621-630.
[8] 王首智,杜平萍,周建東.臨江市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氣象服務措施[J].智慧農業導刊,2021,1(21):4-6.
[9] 楊麗霞,陳佳,張玲,等.遂寧市中藥材農業氣象災害及氣象服務對策探討[J].四川農業科技,2021(6):78-80.
[10] 陳金坤,張曉彬,朱虹.新形勢下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農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1(9):113-114.
[11] 白家惠.平頂山市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1(20):158-160.
[12] 謝非,田小芳,楊拔濤,等.暴雨、暴雪、冰雹對農業的影響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9):44-4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