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薇
(紅河學院國際語言文化學院)
2019年8月,國務院印發《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為云南沿邊開放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滇中城市經濟圈一體化等國家和省發展戰略在紅河州疊加交匯,“三千四百年”歷史文化名片,獨特的自然環境、溫和怡人的氣候、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使紅河州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先天優勢。
紅河州轄區面積32931平方公里,下轄4個縣級市、6個縣、3個自治縣,文化層次多樣,除了有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外,全州建有 14個公共圖書館,14個文化館,4個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139個,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323個;有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11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24個,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826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省第一。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涵蓋制造業、服務業,文教、傳媒、餐飲、娛樂、旅游等行業,凸顯多元化多維度特點。2020年,紅河州文化產業增加值為70.27億元,比2019年增長4.79%,占GDP比重為2.90%,同比上年減少0.08%;重點文化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共35戶,從業人員21480人,資產總計182.75億元,營業收入150.92億元(數據來源政府相關部門年度報告)[1]。
紅河州文化旅游資源獨具先天優勢,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國門文化、宗教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百花齊放,不僅數量眾多、品種齊全,囊括了歷史遺跡、地方風俗、傳統美食、名人故居、宗教場所等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國家 A 級旅游景區達到 35 家,4A級景區14個、3A級景區14個、2A級景區7個,2019年(新冠疫情前)接待國內外游客6782.3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931.3億元,“云上梯田·夢想紅河”旅游品牌已然樹立。
云南是旅游文化大省,旅游品牌競爭激烈,相較于文旅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紅河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影響力不足。民族文化、國門文化、自然風光等資源在開發設計和宣傳方面顯劣勢,雖在21個云南特色小鎮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存在特色吸引不夠,后驅動力不足等問題,例如:州府蒙自建有的米線小鎮、尼蘇小鎮特色資源未能得到深度挖掘。
文創產品包括但不限于特色商品、本地特產、手工創意產品、旅游紀念品、休閑飲品等具有地方Logo的產品開發。現階段紅河州文化旅游產品開發較少,質量不高,效益較低。缺少能讓消費者驚喜、驚艷、購買的產品。已開發的大多較為初級,產品創新性不足,與市場結合度較低,很多旅游產品的文化屬性仍有待發掘。
紅河州的旅游資源優勢突出、文化特色鮮明,“十三五”期間,文化旅游項目固定資產投資 688.33 億元,文旅發展以觀光休閑形式為主,深度游消費不足,區域旅游聯動不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使文旅業成為了重災區,在跨省游、跨州游屢屢受挫的情況下,本土消費者對紅河州文旅產業的消費需求未能充分調動起來,很多當地人甚至對本地旅游景點“不了解,不認識,沒去過”。對于常住人口447萬的省內大州來說,消費潛力不可忽視。
數字化和智能化讓傳統文化以時尚、活力、低門檻的新形象重新走進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美團、高德、抖音、小紅書、B站、愛奇藝等APP,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創造者的身份成為新型旅游市場主體。目前紅河州文旅產業發展以政府統籌推動為主,企業活力不凸顯,群眾參與度不夠高。在創新2.0時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促使眾人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涌現出更多各方面的“專業人士”,讓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助推紅河州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印發的《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紅河片區加強與紅河綜合保稅區、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動發展,重點發展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游、跨境電商等產業,全力打造面向東盟的加工制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范區。允許在中國高校畢業的優秀留學生在自貿試驗區就業和創業,向其發放工作許可,開展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建設瀾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
貫徹新發展理念,從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看,紅河州文化旅游產業結合自貿區紅河片區建設、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從粗淺融合向精細化融合、從單點融合向多元化融合、從散狀融合向整體化融合已是明確的趨勢,創新地提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項目、產品和服務,滿足大眾出行、觀光、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社交等生活需求,從需求牽引供給的原理出發,服務本地居民的商業、文化、交通企業,結合紅河州的文化旅游優勢,講好中國紅河故事,為游客提供更多的本地化產品,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和出行服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1.有利于各種資源的優化整合
平臺的建設將有利于整合政府,高校,行業協會,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主體,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建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使供需信息得到有效流轉,資源得到高效配置,聚集形成產業區,統籌招商引資,提高產業競爭力。
2.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決策
政府不僅能夠利用平臺為大量的文旅企業和廣大消費者提供服務,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用,也可以從中獲得關于行業和市場有效的資訊,用于完善政府下一步的宏觀管理決策,有利于出臺更加完善的產業政策。[3]
3.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共建產學研新生態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紅河學院作為紅河州唯一一所本科高效,設有國際語言文化學院、美術紫陶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數字經濟產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等14個二級學院共計64個本科專業,平臺的建設將有助于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政企合作助力地方經濟的社會發展。
4.有利于推動“雙創”升級發展
平臺搭建后,創意角色面向大眾開放,除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庫外,普通群眾也可以作為開放眾創空間參與的主體,他們既是需求者也是創新者,他們既是追求卓越的技術創新者,也是具有創新潛力解決社會問題的草根創新者,也是擁有社會情懷的社會創新者,他們可以是到此一游的外地人,也可以是有濃重家鄉情懷的本地人,都可以有償或無償地提供自己關于紅河州文旅產業發展的創意思路,在知識產權得到保護的前提下,為紅河州文旅產業發展釋放巨大的創造力,激發新的社會活力。
平臺建設的目標是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大眾消費者四方面的資源,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搭建一個網上平臺,既是市場供需信息交流平臺,又是文旅創意孵化平臺,既是專業人才培養平臺,也是大眾雙創服務平臺。平臺體系構建的參與主體多樣化,平臺本身也是一個創意主體,利用創意持續推動平臺各方面的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1.平臺主體模塊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平臺主體模塊結構
2.平臺主體功能要素框架,圖2所示。

圖2 平臺主體功能要素框架
平臺主要由四個主體模塊構成,分別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大眾消費者。
(1)政府扮演的角色既是平臺的主體,又是平臺運行的主導者,主要實現展示服務、信息收集和知識產權管理等功能。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平臺協調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大眾三方對文旅創意產業的供需關系,對企業可以進行扶持并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對高校/科研機構可以強化創意孵化和知識產權保護,促進高校/科研機構政府智庫功能的實現;對大眾消費者可以廣開言路,全民參與,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創造力,推進創新社會治理工作,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落實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理念中,構建協調共建的新格局。
(2)企業扮演的角色是平臺運行的主角之一,更是平臺運行的主力軍,主要實現對外交流、創業孵化和人才培養等功能。目前的文旅創意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以中小型為主,整個產業鏈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整合資源以求發展,特別是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文旅相關企業面臨嚴冬,更需要相互扶持、報團取暖。而平臺具有的開放性、共享性、組織性能有效地推進文旅創意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相關企業可以以行業協會的形式反饋行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提出行業發展的共性需求或企業發展的個性需求,通過平臺功能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的有效互動,形成良性循環,出現一批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全過程參與高校的行業專業人才培養,推動整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2]
(3)高校/科研機構扮演的角色是平臺運行的智力支持者,也是產教融合機制的踐行者,主要實現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文獻資料供給等功能。對政府提供高校/科研機構智庫支持,充分推行“矩陣制”和“項目制”科研組織形式,以問題為導向,組建跨學科、跨學院、跨專業的研究團隊,服務政府決策咨詢。同時,可以充分發揮高校在對外合作交流中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紅河故事,文旅融合結合自貿區建設,促進跨境電商、跨境旅游協同發展;高校科研與企業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實現行業專業人才訂單式培養,實踐教學平臺實效拓展,搭建知識管理平臺,整合師資培訓資源,促進科研成果轉換,實現高校的內在功能和外在價值,助推產教融合發展。
(4)大眾消費者扮演的角色是平臺運行的積極參與者,還是平臺發展的新生力量、強大活力因素。大眾消費者可以是447萬紅河大眾,也可以是走近紅河州的普通外地游客、外國友人,特別是周邊國家友好人士,借助平臺的電腦端或手機端,可以隨時隨地交流創意和反饋信息;大眾消費者可以借助政府或企業以專項項目等方式提供的創意需求、信息征集、意見反饋等平臺,參與網絡投票、評獎大賽、有償征集或情懷奉獻等創意征集活動,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普通大眾既是需求者也是創新者,既是追求卓越的技術創新者,也是具有創新潛力解決社會問題的草根創新者,更是擁有社會情懷的社會創新者。
近年來,創意產業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創意經濟”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國內外許多的成熟經驗值得借鑒,在借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紅河州文旅產業的優勢和發展需求,深度挖掘潛在的資源,整合現有的資源,能有效促進整個行業產業的協調發展,強化紅河州特色的文旅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