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菁 張敏言 俞琳



關鍵詞:感性工學 新生代流動人口 語義差分法 因子分析 小戶型
引言
新生代流動人口,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流入地居住一個月及以上,非本區(縣、市)戶口的人口[1]。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當前新生代流動人口數已達1200萬,且呈現持續上漲趨勢,同時新生代流動人口的流動時間相較過去也出現明顯增長,平均達到4.6年[2]。這一群體產生時間較短,并且他們的生活狀態具有不穩定性,租房住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在新生代群體流動期間,其更傾向于選擇小戶型公寓租住。市面上的家具大多數面向于大戶型,針對小戶型的家具可謂是少之又少,并且功能單一,而這顯然不適用于小戶型有限的空間,因而家具需要具備多功能化的特點才可適用于小戶型空間。
座椅作為與用戶產生最多交互的家具,承擔了為用戶提供休閑、放松的功能,對用戶的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現有家具市場主要面向的主流消費群體還是傳統結構下的家庭,對于新生代流動群體在新的生活狀態與生活形態下的需求并沒有做過多的研究。挖掘這一批用戶對多功能座椅的需求與期望,設計出更符合目標用戶需求的家用多功能座椅。由于居住地點的不確定性,新生代流動人口在座椅上的購買意愿相對較低,同時這一群體租房時長租小戶型公寓正在成為其首要選擇,因此,面向該群體的家具產品的購買方可能大多為長租公寓運營商。在租房過程中提升新生代流動群體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感,可以有效提升長租公寓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產品設計的中心及重心是對座椅造型的改良優化,產品的造型也逐漸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本文運用感性工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多功能座椅造型的情感語義進行挖掘,探索多功能座椅的造型設計的要點。
一、感性工學概述及其研究方法
(一)感性工學的概念
感性工學,是將情感認知與工學相結合的一種技術科學。感性工學由日本的長町三生于1970年提出的情感開發產品的方法,它將設計學、心理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相結合,深層次挖掘隱形的感性需求,量化處理為設計要素,建立感性意象和設計要素之間的映射關系[3],進而指導產品造型設計。
通過感性工學,設計師可以建立完整的感性工學系統,從而全面地了解用戶的喜好和意象,將獲取到的關于用戶對產品的客觀感性認知數據轉換為設計所需的形態設計要求,進而設計出滿足消用戶需求的產品。目前,國內外設計師們主要運用感性工學的理論和方法將產品感性需求定量化,并且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于運用感性工學來設計汽車和生活用品,對于小戶型多功能座椅設計鮮有涉及,例如肖江浩等[4]以兒童玩具為研究對象,運用感性工學進行設計評價并設計出一款符合兒童感性需求的童車;史耀軍等[5]以智能空氣凈化器為例,運用KJ法和語義分析法并結合仿生學對空氣凈化器的外觀設計進行了補充;張迪婧等[6]以眼鏡為例,以感性工學為理論依據,建立樣本語義空間,提取出不同風格下的CMF特征,構建了眼鏡美學設計要素與風格意象的映射關系。因此本文將感性工學運用到多功能座椅造型設計中,設計出一套針對多功能座椅的感性工學設計框架,如圖1所示。
(二)SD語義差分法
語意差分法簡稱SD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C.E.Osgood提出的方法,它是目前感性工學所有試驗方法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語義差分法是利用詞匯的語義進行感性試驗,讓受測者根據內心真實感受在李克特(Likte)量表上進行語義評價。運用該方法可以定量的分析感性與產品造型之間的映射關系[7],將試驗所得的數據轉化為產品造型語言,進而指導設計。
二、小戶型多功能座椅形態設計評價
在傳統設計當中,產品造型設計主要是依靠設計師的主、客觀判斷,利用創造性思維,對設計方案進行創新、評價、總結、改進和優化,并依據設計師自身經驗進行設計[8]。在以往的產品造型設計中,用戶處于次要地位,產品由設計師主導,而這卻很容易導致產品造型最終呈現效果與用戶真實需求出現偏差,從而使用戶很難接受設計的新產品。因此,通過感性工學設計師可以將用戶對座椅的感性需求應用到座椅造型設計中,以此設計出符合人們感性需求的座椅方案。而座椅造型受社會、文化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很大,具有強烈的象征與價值意義。在設計過程中,造型與形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造型中的形態可以作為傳遞產品信息的符號,等同于產品語言,可以為設計師和消費者提供溝通的橋梁。
現如今,新生代流動人口租住公寓愈發流行,研究顯示新生代流動人口是以未婚人群為主的更年輕、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群體,他們對生活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代表著年輕市場的發展方向[9]。小戶型雖然面積小,但基本功能配置必須齊全,不僅需要滿足使用功能,而且也需要保證這一群體在租住期間的舒適性體驗。小戶型由于空間限制,與大戶型相比家具數量少很多,只能滿足用戶的基礎需求。因此,在小戶型居住生活中人們期望從基本家具中獲取更多的附加功能,以便獲取更多被限制的使用功能。在相同功能環境下,如衣柜、餐桌以及座椅這類家具,小戶型尺寸相比大戶型尺寸小很多,人們的可使用空間很小,因此在對座椅造型設計時,要多考慮空間利用的問題,讓多功能座椅在有限空間中盡可能發揮最大的功能。
小戶型—蝸居,是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由于空間的狹窄引起儲藏的不便,導致很多蝸居空間看起來十分凌亂。因此,家具的合理布局就會顯得極其重要。在蝸居生活中,座椅是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家具之一,并且占據著大量的使用空間。針對小戶型家庭座椅,用戶在選擇合適的椅子時會更多考慮是否節省空間或者可以更大程度地將空間利用起來。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空間狹小帶給用戶的使用壓力。
(一)篩選產品樣本
在現代商業住宅建設中,默認樓盤面積在90平米以下的戶型為小戶型。小戶型的大量存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受到總體面積的影響,小戶型的空間布局一般會存在不少的缺陷,所以在選擇屋內擺放的物品時,一定要選擇結構合理、空間利用率高的物品,實現極致收納將盡可能多的空間釋放出來。從功能上來說,椅子通過材料的形式和使用心理,與坐在椅子上的人建立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聯系[10]。由此再進行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結合小戶型房屋的尺寸數據進行分析,將搜集到的樣本合并歸類,刪除其中相似的樣本,確保樣本選取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得到典型的小戶型座椅樣本12個,并以樣本1~12對其命名,座椅樣本見表1。0324C0C8-25C5-42A1-AC60-9252FE508157
(二)確定產品感性詞匯
通過互聯網、雜志、書刊以及家具市場等途徑廣泛搜集并整理出符合小戶型多功能座椅感性詞語共60個,見表2。將搜集到的詞匯結合之前選取的多功能座椅樣本圖片運用Likert量表進行主觀印象的調查,對22-35歲的年輕人投放問卷進行調研,從一般到貼合等五個情感認知程度進行打分,最終確定了6組具有代表性的形容詞對:簡潔的—復雜的、流線的—呆板的、多功能的—單調的、精巧的—笨拙的、幾何的—亂序的、舒適的—疼痛的,并用An對其進行編碼,見表3。
(三)基于語義差分法的問卷調查
問卷中使用的方法是語義差分法。本問卷從前期收集的大量感性詞匯中,篩選出了代表座椅視覺形態的六對反義感性詞匯,并讓被測試者進行打分,這6對反義感性詞匯分別是:舒適的一疼痛的,代表了座椅所采用的材質以及給人的觸感;精巧的一笨拙的,代表的則是形態和做工;流線的一呆板的,在視覺形態中代表了座椅的整體線條是否流暢;簡潔的一復雜的,反映了座椅的色彩、圖案等搭配在一定的環境狀態下是否協調;多功能的一單調的,是對座椅的形態結構以及造型變化的描述。這五對詞匯從多重方面描述了座椅的外觀。通過上述六對詞匯可以掌握影響消費者視覺形態的重要切入點。
設計的語義量表應明確與待測量產品相關的一系列屬性,本文采用5級Likert量表對6組感性詞匯進行語義差分分析,試驗前告知被測者忽略多功能座椅的功能性、技術性等相關因素,要求被測者依靠對小戶型多功能座椅的造型感覺針對小戶型座椅樣本圖片(表1)進行評價分類。Likert量表的感性數值分別為-2、-1、0、1、2,其中數值-2表示此樣本更貼合左側的形容詞,數值2表示此樣本更貼合右側的形容詞,由此形成針對多功能座椅的語義調查問卷,問卷樣本如圖表4所示。
(四)典型樣本語義評價
發放調查問卷總數為50份,回收問卷數為43份,其中有效問卷數為37份。然后對37份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運用SPSS軟件,來計算各樣本編碼在各感性詞匯下的平均數,得到結果如表5所示。負值對應量表左側形容詞,正值對應量表右側形容詞,數值的絕對值越大則表明該樣本所對應的感性意象越強烈。
運用SPSS的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對表6中的數據進行降維處理,得出典型樣本感性詞匯對的相關數據圖表,其中公因子方差見表7,總方差解釋見表8,碎石圖見圖2,成分矩陣與旋轉后的矩陣見表9。
公因子方差表示提取的指標變量被保留的信息程度[4],感性詞匯對初始變量信息完整度是1,數值越接近1,則說明該項因子分析數據越有效。從表7可得,提取的數值為0.506-0.894,座椅的變量中大部分信息可以被公因子提取出來,因此說明因子分析和6對感性詞匯是有效的。
總方差解釋表(表8)和碎石圖(圖2)可以確定主成分的數量。從表8可知,成分1的特征值為3.163,成分2的特征值為1.117,均大于1,并且累計比例占71.324%。由圖2也可以看出,斜率有明顯變化,第1個和第2個特征值都明顯大于1,并且高于其他的點,第3個特征值處于拐點位置,從第3個點開始,特征值趨于平緩,由此也可以說明成分1和成分2是主成分。
成分矩陣與旋轉后的成分矩陣見表9,所使用的提取方法為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方法為凱撒正太化最大方差法,旋轉在3次迭代后已收斂。感性詞匯對變量多功能的—單調的(A3)在兩個主成分中的正載量都不低,因此采用正交旋轉后的主成分。
本文將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詞匯對降維為主成分1和主成分2。從表9旋轉后的主成分可知:(1)主成分1——傾向于座椅的“整體感受”描述,包括多功能的—單調的(A 3),流線的—呆板的(A2),簡潔的—復雜的(A1)。多功能的—單調的(A3)和流線的—呆板的(A2),描述座椅的功能結構特征和主要造型形態,簡潔的—復雜的(A1)反映了用戶對整體造型風格和造型特征趨勢的評價。(2)主成分2——側重于座椅的“局部感受”描述,包括舒適的—硬朗的(A6),精巧的—笨拙的(A4),幾何的—亂序的(A5)。舒適的—硬朗的(A6)和精巧的—笨拙的(A4),是對座椅整體造型輪廓的印象和對局部造型細節的關注。幾何的—亂序的(A5)描述的是座椅造型的設計性和時尚程度。
綜上所述,通過對座椅造型的“整體感受”與“局部感受”描述,多功能的—單調的(A3)更受用戶的關注,流線的—呆板的(A2)和精巧的—笨拙的(A4)具有跨“整體感受”與“局部感受”的描述特征,這與詞匯本身的使用屬性具有很大關聯。通過以上數據分析,總結影響座椅造型設計的主要感性詞匯對為:多功能的—單調的,流線的—呆板的,精巧的—笨拙的,幾何的—亂序的。
四、小戶型多功能座椅設計方案
(一)設計構思
根據以上得到的用戶的感性需求,以小戶型公寓為設計背景,參考樣本1、3、4的造型,側重“多功能的、流線的、簡潔的、幾何的”對座椅進行具體造型設計實踐。市面上的座椅大多是為普通空間所設計,這些座椅在小戶型空間使用時功能單一、體積受限,會讓空間看上去雜亂、狹小,因此給用戶帶來了不便。所以在座椅造型設計中,應傾向于簡單、簡潔,可以給用戶帶來干凈清爽的感覺,達到拓寬空間視野的效果;在座椅功能方面,考慮到小戶型空間的局限性,在座椅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兩項附加功能:儲物和小桌板功能,來滿足用戶多方面的使用需求。在設計中流線、幾何的需求從椅面接觸部分來體現,多功能、簡潔則是從座椅的整體造型體現。在制作選材中,以樺木作為座椅支撐材料,高密度海綿作為座椅上部填充材料。樺木(如圖3)易于切削加工,并且它的切削后的表面很光滑,因此油漆在表面的附著能力強,所以可以制作出表面平整且光滑的家具。再者,由于樺木力學性能好、彈性強度高,年輪清晰可見,所以制成家具的樺木花紋樣式美觀大方。因此,最終選擇樺木作為座椅支撐材料。
(二)設計實例
座椅設計方案如圖4所示。這個座椅名為“高腳沙發椅”,在充分考慮用戶對舒適性以及便捷性要求的條件下,以樺木作為座椅主要支撐部分,這部分的結構除了有支撐作用以外,還設計了一個置物架,滿足用戶對多功能的感性需求。“高腳沙發椅”的類型接近于休閑沙發椅,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人機工程學的關系,增加座椅的舒適性。直線給人剛強的感覺,穿透力強;曲線給人柔美的感覺,平和力強。此座椅與身體接觸的面都是曲面,其他的面都是直線面構成,形成了重復、有節奏感的韻律,在視覺上形成沖擊力,觸感上柔軟舒適。座椅整體造型趨于簡約,曲線流暢,滿足了用戶對簡潔、流線和幾何的感性需求。除此以外,在椅子的使用后期,可以將椅子上下分離,分離后的支撐部分可以直接作為小桌子使用,方便用戶在多場景使用,如圖5所示。簡單精巧的結構,在多功能的基礎上保證了整體形態的簡潔。面對小空間的限制,多功能的椅子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輕空間壓力感。尤其是具有收納功能的椅子,不僅能滿足“坐”的要求,收納雜物也是對空間的釋放。與市面上普通座椅相比,此款座椅在功能上有了很大改進,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并且有感性工學理論作為支撐,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感性需求,提高了用戶使用舒適度。
結論
在保證使用方便與安全的前提下,將使用者的感性需求體現在其外觀造型設計中是未來座椅的設計趨勢。本文運用感性工學理論研究了小戶型多功能座椅的設計方法,運用語義差分法、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將人們對小戶型座椅的感性需求進行量化,并將代表性詞匯降維為主成分1(整體感受)和主成分2(局部感受)兩類,其中多功能的—單調的,流線的—呆板的,精巧的—笨拙的,幾何的—亂序的這4對詞匯對小戶型多功能座椅造型設計影響較大。最后參考樣本2、5、11,側重“多功能的、流線的、精巧的、幾何的”設計出一款小戶型多功能座椅,使用戶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本文將用戶的感性需求量化后用于產品的形態輔助設計和評價設計,實現家具產品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為以后的小戶型多功能座椅造型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再此過程中,充分證明了感性工學的實用價值。此外,由于樣本數量有限和被調查者的主觀性,本試驗的結果會受到一定影響,后續將會進行改進。0324C0C8-25C5-42A1-AC60-9252FE50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