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達瓦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步步向前推進,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念茲在茲的“國之大者”,也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的“省之要事”,更是全省民政系統做好各項工作的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
把握理論邏輯,扛起民政工作增進民生福祉的使命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生問題就是民心問題,必須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這一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增進民生福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是我們推進民生建設的思想武器、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總思路,突出“為人民創造幸福安逸生活”這一總取向,明確“惠民生是根本目的”,飽含著濃濃的民生情懷。全省民政系統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這一新時代治蜀興川的價值取向,始終牢記“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充分發揮民政工作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自覺擔起“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使命擔當。
把握實踐邏輯,找準民政工作促進共同富裕的著力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專章,緊緊抓住四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聚焦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盆周山區,直面區域、城鄉和收入“三大差距”,第一次從就業、教育、健康、兜底四個方面提出了四川探索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當前,全省民政系統要聚焦“困難幫扶、中產壯大、資本規范”、促進共同富裕,著力抓好三個方面重點。一是推動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二是統籌推進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一老一小”等工作,推動出臺《關于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探索共同富裕民生路徑貢獻民政力量。三是推動《關于進一步穩定和促進民政領域就業七條措施》落地見效,實施好疫情社區排查防控社工崗項目,助力“兩穩一保”。
把握發展邏輯,明晰民政工作服務治蜀興川大局的發展方向。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科學描繪了四川未來五年發展的美好藍圖。全省各級民政系統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與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把忠誠融入血脈、用干凈砥礪操守、將擔當扛在肩上,大力構建四川民政事業“583”發展架構,以“民政更大作為”服務“治蜀興川大局”,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一是緊緊圍繞“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戰略部署,凝心聚力兜好底。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精準實施社會救助,穩步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加強社會救助數字賦能,大力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堅決履行兜底保障政治責任,在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推進過渡期內各項銜接政策落地見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救助兜底保障機制,健全低收入人口主動發現、動態監測、救助幫扶等機制,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底線。二是緊緊圍繞“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實現路徑”戰略部署,守正創新抓改革。鞏固兩項改革成果、助力鄉村建設行動,推動省委、省政府《關于以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引領縣域內片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100條配套政策落地落實,做大做強中心鎮(村),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夯實底部基礎。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深入貫徹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六次會議關于“要加強黨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要加強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研究”“要把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國行政區劃設置歷史經驗,穩慎對待行政區劃更名,不隨意更改老地名”“要堅持行政區劃保持總體穩定,做到非必要的不調、拿不準的不動、時機條件不成熟的不改”“要完善行政區劃調整標準體系”等決策部署和省委深改委第一次會議精神,制定我省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的實施意見,研究探索四川行政區劃管理科學路徑。三是緊緊圍繞“加強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提高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戰略部署,深化治理強服務。健全“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科技賦能”城鄉社區治理框架,加快市域四級社工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實踐,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按照省應急指揮部“夯實入川即檢、區域協查、社區排查三道防線”要求,抓好疫情風險人員社區排查工作,堅決筑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線”,夯實平安四川建設基礎。持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彝路相伴”“牽手伴行”行動計劃,助力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不斷提高鄉村善治水平。四是緊緊圍繞“兜緊兜牢民生保障底線”戰略部署,兜底夯基保民生。織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統籌做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困難群眾就業、貧困群眾幫扶和殘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持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著眼“幼有善育、老有頤養、逝有尊安”,實施未成年人保護“六大行動計劃”,開展“明眸皓齒、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持續健全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打造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健全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全面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婚姻服務,深化婚俗改革,著力降低婚嫁、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持續實施綠色惠民殯葬政策。大力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積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引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慈善多元主體合作發展治理模式,助力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五是緊緊圍繞“加快新時代文化強省建設”戰略部署,培根鑄魂興文化。深入挖掘闡釋孝道、慈善、婚俗、殯葬、社區、地名等民政文化,引導全社會自覺踐行尊老愛幼、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文明節儉等中華傳統美德。制作并播出《地名天府》電視節目,開展“千年古縣”“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認定評選,加強地名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紅白理事會等的作用,開展“立約、修約、執約”活動,深化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整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引導全社會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鄉風文明、基層善治。(作者系四川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責編/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