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博

摘 要:在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的指導下,阿城區教師進修學校結合本區實際,創新構建雙體例教研聯盟,促進全學科教研聯動,使各學科教研實現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死角、受眾廣、全員參與、整體提升的目標。教研聯盟分層實踐 ,探索出了“211式”網絡精準教研新模式、多元化的教研新路徑、確立了教研新主題、探索出了全口徑專題引領的新思路,助力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教研聯盟;多元創新;五步四成;四同二異三步走
哈爾濱市阿城區位于主城區東南23公里處,是千年古都、百年老縣、年輕新區。全區現有小學30 所,學生20785人,總班級數593個,小學各學科在崗專兼職教師1476人。在國家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創建工作以來,學校布局、校園建設、學區劃分、生源分布、辦學條件、硬件設施等方面都得到了徹底的改善,從外部環境到內部設施的建設上縮小了城鄉的差距、校際間的差距,阿城教育發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但是若想縮小區域內城鄉師資與質量的差距,實現一定程度的均衡,還是需要我們下大力氣、深功夫去研究解決的路徑與辦法。
在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構建教研聯盟”思路的引領下,以解決制約我區教育發展中的重點、難點與熱點問題、減緩城鄉師資與質量的差距降低難度為目標,我們從教研角度出發,科學合理地構建我區的教研聯盟,深入開展教研活動,為城鄉教師的教研工作送上專業指導和服務,助力課堂教學,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構建雙體例教研聯盟? 促進全學科的聯動
2021年3月,在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部署構建區級教研聯盟工作之初,我們認真研讀文件,結合我區教研隊伍的實際情況,統整思路,以“立足整體提升、學科聯動、團隊互助”的思想為統領,綜合小學教研室承擔的7個學科,整體考量,分兩個體例構建了我區的教研聯盟體系。體例一是在我區小學語文學科原有的“211”式網絡精準教研模式的基礎上,統整數學、語文、英語三個學科,構建了 “3665”式校際雙循環教研聯盟(見圖1);體例二是將科學、道法、綜合實踐、地方四個學科構建成“4621”式的教研聯盟(見圖2)。
“3665”式校際雙循環教研聯盟的構建:聯盟由數學、語文、英語3個學科,6個年級,6個團隊(即6個盟)組成,每個團隊5所學校,打破城鄉界限,本著大校帶小校,強校帶弱校的 “兩帶一研一結合”的原則組建團隊。在3個學科間、6個盟間進行內外雙循環式教研。 內外雙循環:即內部學年組循環、盟主循環;? 外部學科循環、年級循環。
鑒于科學、道法、綜合實踐、地方等四個學科任教教師少、專職教師少等特點,從教研需求入手,從基層實際著眼,構建了小學科的教研聯盟體例——“4621”式教研聯盟。即:4個學科、6個年級,城區、鄉鎮一體化的聯盟。
這兩個教研聯盟體例的構建,使各學科教研實現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死角、受眾廣、全員參與、整體提升的目標。
為確保教研聯盟活動的順利開展,教育行政和教研管理兩個方面都為教研聯盟創造了時間和空間,在全區范圍內統籌學校與教研室的活動時間,將學科聯盟活動時間固定,周一(道德與法治、美術)、周二(數學)、周三(英語、地方、音樂)、周四(科學、綜合)、周五(語文、體育)。
二、聯盟教研分層實踐 探索多元創新思路
(一)聯盟線上集備?; 探索211式網絡精準教研新模式
隨著哈爾濱市教研聯盟成功組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賦能教研的項目也在我區全面鋪開,為了更好地落實上級部署的各項工作,我們認真梳理工作思路,以教研聯盟為依托,借助網絡平臺,組織各盟教師一邊認真學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理論知識,一邊將實踐操作應用到我們的教研活動中,僅上半年的3個月,我們在各教研聯盟內開展了小學語文學科統編版教材全冊書的主題式單元集體備課。集備的過程經歷了:1.建團隊(統整落實),2.分任務(個體研讀),3.研課標,4.走教材(交互碰撞),5.理思路,6.尋路徑,7.搜信息,8.選方法,9.謀策略,10.解困惑(展示匯報),11.共分享,12.統引領,13.達共識,14.收實效等系列過程。語文學科的6個聯盟利用102天的時間,完成了22個教研團隊在釘釘平臺直播間的匯報交流,線上展示匯報273人次,線下參加學習的總人次達到4600多人次。線上集備活動精準落實到每一位學科教師,精準到教材的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困惑問題。網絡平臺的大數據不僅記錄了教研聯盟成員教研的全過程,還記錄了每一位參加學習教師的學習內容與時長。同時,每一位教師在團隊備課、交流展示過程中對網絡平臺的操作經歷了從陌生、不熟練到靈活使用的過程。
(二)聯盟線下課例研討? 探索多元化的教研新路徑
線上交流研討,線下操作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研聯盟的活動有了根基、靈魂和生命。各學科教研員都帶領自己的盟員在課例研討中、主題活動中,探索出了有著各自學科特點的教研新模式。
語文學科在“聚焦要素? 智慧融合 關注差異? 精準優化”主題教研活動中,開展了“四同二異三步走”的精準教研實踐的探索。
我們緊密圍繞統編版教材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關注文本、關注差異、關注全體,將方法策略的研究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的30個微能力點緊密結合,促進教師專業素質與能力的提升,依托知網研修平臺,按照“四同二異三步走”的研究方式,進行同課異構(教師個體充分的研讀構建)、同課同構(集體之間深度探尋)、同案異授(同案一師雙班授看到班級之間學生差異、同案雙師雙班授看到教師個體差異),將信息技術微能力點融合課堂教學,依據精準數據分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從教師個體研究出發,到教師團隊集體深度教研的優化,再到實踐數據分析提升改進的環節,在教師能力差異、學生學習效果差異上尋找課堂教學的突破點,尋找教師專業素質提升的增長點,從而改進方法策略,實現教與學方式的改進。
數學學科探索出了“雙環境同步課堂教研模式”,面對我區城鄉學校間、城區學校校際間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生源等多方面差距形成的不同教學環境,引領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和智慧學習環境下進行學科教學課例研討,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研促學,以教促訓,以實踐操作促提升、以聯盟的循環交流互動促學科教師專業能力的整體提升。根據校情、學情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三個環境中選取兩個環境,進行了“雙環境同步課堂教學”的探索,阿城區實驗小學和鄉鎮蜚克圖中心小學利用錄像系統、釘釘直播、平板電腦等設備和平臺開啟遠程同步課堂,兩校雖處異地但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雙教者、雙現場、雙環境下的雙師同堂、同課同構、課堂直播、遠程同步的課程學習,探索城鄉課堂教學資源共享,嘗試教研聯盟盟員間網絡空間的互聯互通,使城鄉教師盟內交流研討不受時間、地點、條件的制約,實現了城鄉教師在聯盟教研活動中聯盟聯誼、聯手聯智、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理想愿望。
(三)聯盟線上線下結合? 多學科教研確立新主題
科學、道法、綜合實踐、地方等4個學科的教研員針對各自的學科特點,立足學科建設,充分發揮教研聯盟城鄉一體化的功能,組織學科聯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研活動。
道德與法治學科以《新課程理念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策略》為主題,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倡導的新理念以及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6個學年教學設計和案例研究為主體,對教材進行集體備課,研究活動指導組織教師探尋新理念下的教學策略。
綜合實踐學科確定了《建構新模式 聯盟促發展——2.0技術支持下的線上線下互融》的研究主題,以骨干教師特色互補為優勢,發揮團隊集體智慧的力量,解決課堂教學問題,探索出活動與育人相結合的有效教學途徑;地方學科以《2.0環境下課程資源的開發》為主題,帶領教師從大主題出發,尋找解決課堂問題的小主題,從而實現大主題研究,在教研員的引領下、在盟員的互助中研課、磨課,激發了團隊教研的熱情,體驗了合作的快樂,也改變了教師們對地方學科的認識和態度。
(四)聯盟全口徑引領? 探索專題教研的新思路
在黑龍江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驗區的實踐研究中,教研聯盟成了我區各學科實現專項培訓的主要載體,師訓牽動,教研引領,全面鋪開,整體提升。為了高質量地完成培訓任務,小學各學科教研聯盟開展了全口徑專題教研,從微課制作著手,選準切入點,以全員培、以賽訓,實現五步四“成”預期效果為指導思想,我們借助疫情停課不停學,線上授課的契機,對全體學科教師進行微課錄制的培訓。將學科教研、培訓工作與我區一年一度的“金源杯”賽課活動整合起來,分五步實施:一是教技術,找平臺、下軟件、教方法、練操作;二是解教材,個體備、集體研、團隊展、專家導;三是研策略,找支點、搜資源、研策略、制課件;四是錄微課,提要求、定標準、發模板、錄成稿;五是搞比賽,擇優推、嚴評選、匯資源、全區展。這樣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學習信息技術、應用技術的積極性,教師能學以致用,一用見成效,收到了四“成”的效果,即微課資源成批、應用技術成熟、教師專業成長、項目推進成果。
在黑龍江精準教學研究實驗區的實踐中,我們以英語學科為示范,利用釘釘直播平臺、知網平臺和智課系統開展了“數據賦能教學、引領教研三維互動式主題評課”的實驗研究。通過釘釘平臺進行集體備課。對單元的知識構架進行了梳理,進行詳實的課時語篇分析和教學設計。主講教師利用智課系統和移動教研平臺直播課堂教學,聯盟成員利用信息技術平臺的大數據客觀地進行三維互動式主題評課,提供課堂診斷,圍繞“教師教學任務設計的應為與不為”進行課堂觀察。依據師生行為課堂觀察維度表和智課系統生成的各項課堂數據圖表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進行深入的分析、研判,交流改進意見,從而探索出了“用數據驅動課堂,診斷教學行為”的教研新思路。
三、教研聯盟全域推進? ? 助力教育均衡發展
為了進一步推進教研聯盟項目的深化實施,使教研聯盟活動能夠深入有根、有生命力、可持續發展,助力我區深化課程改革,不斷創新教研機制,推進我區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充分發揮各校、各學科教研組的教學管理和研究功能,經我區教育局黨委會研究決定,在我區所屬的義務教育學校中全面開展優秀教研組(學年、學科組教研聯盟)評選活動。區教育局統一制訂了阿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優秀教研組評選方案,確定了評選項目、評選程序、評選周期、優秀教研組名額分配、獎勵辦法,組成了評審委員會。
優秀教研組評選活動每學年度進行一次,每一學年度公布評選結果。根據上述條件量化評分,以學校為單位評選出優秀教研組標兵、優秀教研組、優秀教研組長,對獲得獎勵的單位年組和個人按等次,給予表彰,對標兵單位的優秀教研組獎勵哈市、區級優秀教師名額。學校對優秀教研組長和教研組成員在學校量化考核中加入適當分值。
同時,還要在全區給標兵團隊搭建平臺,舉辦優秀教研組展示現場會,立標桿、樹榜樣,激勵全體教師。此項活動的推出得到了基層學校領導和教師的積極響應與參與,有大型校申報學年組、中小型學校申報學科組,還有學校將小學科組合成綜合組申報等多種形式,教師們積極投身到教學研究中,收到了可喜的成績,教師們也在評選活動的全過程學習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教研聯盟組建以來,我們廣開“研”路。通過不懈的努力,縮小了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課堂教學質量的差距;破解了城鄉之間師資不均衡、校際之間教研環境不均衡帶來的難題;解決小校型學校教師集體備課沒有平行班、沒有集體備課的優質環境與資源;解決了集中教研難集中等問題,為阿城區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