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展齊
摘 要:本文以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為研究對象,探究“互聯網+”背景下轉變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以期為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合作模式
課? 題: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GS[2020]GHB4691)的研究成果。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新型的信息化教育形態,利用信息技術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將技術帶進課堂,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云教研、云課堂等,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可以將抽象化的知識轉變得立體和直觀,使教學更加系統和高效。然而,網絡信息資源利用不充分,不利于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搭建項目實踐平臺,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從而培養現代化、高技能、信息化人才,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一、高職校企合作現狀
筆者所在課題組結合問卷調查法,深入教學一線,對高校師生和合作企業的管理者、技術人員進行訪談。以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150名學生和50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該校在“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現狀,具體情況如下。
(一)學校方面
在150名高職學生中,表示“對‘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有過了解,但是對其應用的優勢并不熟知”的有93名,占比為62%;表示“在慕課平臺上聽過校企合作共同舉辦的講座”的有25名,占比為16.7%;表示“在校企共同開發的虛擬軟件中實踐過并與其他師生進行互動”的有21名,占比為14%;表示“希望校企之間可以多開展微課慕課平臺課程”的有150名,占比為100%。
在50名高職教師中,表示“聽說過‘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和相關政策”的有46名,占比為92%;表示“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大幅改善傳統課堂中弊端”的有45名,占比為90%;表示“已經采取平臺建立、慕課資源開發、遠程互動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手段,但是應用效果不明顯,不能持續性推廣”的有35名,占比為70%。
(二)合作企業方面
在與合作企業管理者、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中,筆者發現,企業非常贊同實施“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并且在實際工作中也確實與高職院校展開合作,開發了慕課資源,實施行動計劃,但是效果甚微。
目前,高職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之間缺乏深度融合,在頂崗實習中存在崗位緊缺的問題,而且校企資源共建不完善,在教學和企業生產實踐中難以實現信息價值的最大化,還存在信息化平臺建設投入成本較高,多數情況下會超出預算的問題。
二、高職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通過對高職校企合作的調查可以得知,學校師生、企業對開展校企合作是十分支持的,但是由于資金、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平臺建設等問題,校企合作的效率、持續性有限,部分企業骨干人員工期、行程較滿,很難深度、長久地參與到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合作效果不明顯。
因此,應合理完善、擴充校企合作的參與主體,將地方財政作為資金提供者,緩解校企的融資壓力,統籌推進教學信息化,激發企業參與動力,提升教師授課積極性,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將多種合作模式進行融合,真正實現多方共贏。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模式轉變的具體策略
為了探究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路徑,課題組以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為例,根據學校內部實際情況,秉承“五業聯動”策略,培養“三雙三層”師資隊伍,建立“四維三化”培訓基地,在“互聯網+”背景下將多種校企合作方式進行融合,將“橫向延伸”與“縱向延伸”相結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高校專業課程群,形成高校教學品牌。
(一)優化教學資源建設,打造精品課程
學校在“互聯網+”背景下,始終圍繞“教學資源建設”,構建“教學做”三合一體系,依托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資源,促進教材改革,打造精品課程。
例如,汽車專業引入了智能網聯技術、e-tron技術,與高教出版社共同建立自主學習平臺,開發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通過“名師講堂”和在線教育,實現智能教具的深度結合。以電控系統故障排檢精品課程為例,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汽車電器構造系統故障、電控系統等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利用各種檢測工具,對汽車自動變速器進行故障檢查;幫助學生利用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在互聯網教學資源環境下,利用微視頻、動畫等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可以在線上進行考試和預習,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線對學生進行課程重點和難點的講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實訓操作技能。
又如,為數字媒體制作專業的學生建立實訓室,創建實訓基地,開設網絡工程、電子設計和智能控制等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構建寫真室、音視頻采集實訓室,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為了讓教學更加直觀和立體,可采用三維立體展示技術將授課電腦VGA信號、課堂板書和師生互動場景進行全方位立體展示,如要想讓學生清晰明了地認識汽車零部件,教師可以利用三維數字展示技術,對汽車水泵、供氣泵、發動機等精密設備進行全景展現,并且將配件產品進行360度旋轉、縮小和放大;配備線上3D說明書,在必要時可以搭配三維動畫演示,將汽車內部上千種零部件進行集中展示,優化教學輔助。同時,高校也可以打造三維一體化教學模式,利用“專業預實訓+理論教學+實訓操作”的模式,解析新能源汽車構造原理,通過師生互動場景,集理論教學和實訓操作于一體,通過虛擬數字技術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以上教學資源建設彌補了傳統授課方式的不足,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橫向”與“縱向”延伸。讓教學更加直觀、立體,有助于學生建立信息化思維,實現“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搭建區域性網絡系統,舉辦技能大賽
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會遇到現實性瓶頸,如資金緊張等問題。基于此,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積極向當地政府申請補助資金,拓寬融資渠道,申請專項研究的財政撥款,并且將該項資金應用于搭建區域性網絡系統。
如,學校汽車專業與吉利汽車、一汽東風等企業合作,積極開展等級鑒定、技術培訓、汽車新產品研發、新工藝展示等校企教研活動。以實訓基地技術優勢為基礎,與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合作,全方位實施個性化幫扶,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實現了學校、企業、政府部門之間的融合。由企業提供技能孵化平臺,舉辦學生技能大賽。通過在線學習和培訓,對汽車維修、制造與裝配、電子技術、營銷與服務、新能源技術、產業鏈供應等知識進行深入的技術剖析。培育并選拔高校創新型人才,助推國內汽車產業進一步向高質量發展,實現學科之間的跨界融合與協作,將“新四化”作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定期舉辦高校未來汽車人機交互設計大賽,面向高校學生廣泛征集創新作品,并且獲獎團隊可以獲得免費在線培訓課程,獲得地方政府為企業推薦優秀人才的機會,使得社會各界熱切關注高校學生技能大賽的舉辦。在“互聯網+”技術下,助推高校汽車人才培養快速發展,構建電子智能化新生態汽車體系,通過創新創業項目使“互聯網+”與校企合作模式融合,促進教學改革,利用以賽促創、以賽促教的方式提高大賽水平,實現實踐成果和教學成果的深度融合。
(三)構建實訓基地,打造雙師隊伍
學校與合作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并健全“三雙三層”雙師隊伍。在現行的教育系統下,多數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在實踐教學中普遍以理論知識為重點,實訓教學能力薄弱。因此,高校管理者應與企業合作,進行革新。
一是學校安排教師每年去企業實習一次,深入企業生產一線,了解行業最新技術及用人需求。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業務骨干和高校教師要互訪交流,加強合作,使得高校人才培養可以對接社會需求;也可以采用合作派遣模式,不斷加強對教師的能力培養,搭建產教融合平臺,走產學研融合道路,讓教師在具體實習中了解企業、行業所需,提高人才培養針對性。
二是企業定期派骨干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技術宣講,時間不少于30天。其中專業帶頭人可以雙向任職,構建動態的項目服務。即讓企業技術人員、骨干人員走進高校課堂,深化教學改革,將自身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帶給學生,融入師資團隊,實現教學內容的增值和賦能,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高校設置流動崗位,面向企業技術骨干,發揮其領頭人作用,引導其積極將豐富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傳授給高校學生,最終實現科研成果的創新轉化。
三是構建“1+1+N”課程。倡導工學結合、工學交替,以“1名高校教師+1名企業骨干教師+N名學生(N≤50人)”的形式進行專業培訓,結合小班授課模式,提升差異化教學效果,優化師資培養路徑。其中企業的技術人員必須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確保理論與實踐可以互兼互融。并且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科研成果的網上推介,在必要時創建科技創新云講座,通過“1+1+N”課程,提高授課效率。
(四)以一站式服務平臺為基礎,構建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模式就是企業根據實際所需,將人才的需求量、技能要求進行統計,并在校企合作協議中明確體現出來,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之上,在尊重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的背景下,組成訂單班,制訂專業化、專門化的人才培養計劃的培養方式。訂單式培養模式可以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的長期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就業渠道。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可以通過與企業共建教學資源,創新訂單式培養模式,重視學校、企業、政府部門之間的融合等途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真正實現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劉鳳景,余娟,謝麗君.基于“互聯網+”四維三化實訓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職業,2019(24).
[2]呂蓉.互聯網背景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與研究——以四川城市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分院為例[J].經濟視野,2020(4).
[3]董一霏,趙靜源,王佳.“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2).
[4]王旭.“互聯網+”時代下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學產結合”模式的融合發展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3).
(作者單位: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