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琳
摘 要:技工院校作為培養和輸送高技能人才的平臺,應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業生態系統,完善創業創新育人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此提升技工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創業水平。本文基于生態學理論研究,以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的“四維聯動”育人體系為例,從課程、活動、大賽和服務四個方面探討技工院校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創設技工院校學生創業創新的“生態圈”。
關鍵詞:創業生態系統 創業創新 技工院校
長期的一線技能實踐使技工院校青年學子練就了一身好技藝,這讓他們所擁有的一技之長在創業實踐中更具可行性。2018年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技工院校學生創業創新工作的通知》(人社廳發〔2018〕138號),技工院校創業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技工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育和輸送的平臺,應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業生態系統,完善創業創新育人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培養創業創新意識,以此提升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創業水平。
一、創業生態理論
創業生態理論源于生態學中對生態系統的研究。生態系統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體與生物體、生物體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與自然生態系統進行類比,學校的創業活動也同樣是一個不斷上升的、動態的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由參與創業活動的主體及其所處環境共同構成,通過各種資源、技術與信息的不斷整合與流通、相互影響與制約,最終形成一個相互協同和發展的、開放的生態系統。
二、構建技工院校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
歸納而言,創業生態系統是由不同創業活動參與主體(包括政府、服務機構、創業者) 與所處創業環境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們通過彼此間交互作用,共同提高創業活動整體水平。
在技工院校的創業生態系統中,“生物體”由校內的創業工作相關部門、學生、師資隊伍、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創業者及服務支持機構等生命有機體構成,它們共同作為技工院校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基礎和主要創業教育活動者的重要角色而存在。而各級政府政策、社會創業氛圍、信息服務網絡、融資環境等要素構成了技工院校創業生態系統的“無機環境”。
三、技工院校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以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為例
在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的創業生態系統中,“生物體”為學生創業者、創業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匠首”創業創新工場、校團委等創業相關部門。“無機環境”為創業政策環境、金融服務環境、社會市場環境等,是學校創業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支撐。它們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
“生物體”的存在和“生物體”之間有效地配合直接決定了整個創業生態系統的運營質量。有效的創業課程和優質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讓學生獲取豐富的創業知識,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產生創業的想法并入駐“匠首”創業創新工場開展創業實踐。有效的領導和管理機制能夠營造良性健康的創業氛圍,激發全校師生的創業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在“匠首”創業創新工場體驗創業,在創業大賽中展示實力,從而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和創業創新型人才向社會的高質量輸送。
“無機環境”也能對“生物體”產生強烈的支撐作用。積極的扶持政策、寬松的市場環境、客觀的監督管理等都直接影響學生創業項目的存活能力和全校創業工作開展的成效。
“生物體”之間,以及“生物體”和“無機環境”之間唯有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發揮全校創業生態系統的教育效果。
目前,學校未設置獨立的創業創新學院,經學校黨委結合學校工作實際進行研究,由校團委牽頭落實全校的創業工作,聯合基礎部(負責創業教育)、教務處(負責創新活動開展)、招就處(負責與企業家對接)和各二級學院,建立“匠首”創業創新工場(2019年被評為市級大學生創業苗圃),開創并構建了“四維聯動”創業創新育人體系,從課程設置、活動組織、大賽助力和服務體系四方面聯動發力,打造本校學生創業創新的“生態圈”,成效斐然。全校擁有創業孵化項目16個,參與雙創活動人次逐年遞增,2021年達3 000人次。諸多創業創新項目榮獲全省、全國大獎,如《肆藝文化——球鞋客制》《精效優檢——讓制造更“質 ”造》在全國技工院校學生創業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提效節能倡導者——安全高效節能車削附件》在第十一屆“挑戰杯”江蘇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銀獎。JZ CUSTOM球鞋客制項目走出校園,獲得社會性認可,獲南京紫金創投資助20萬元,它們有效證明了技工院校積極打造學生創業創新“生態圈”的可行性和旺盛生命力。
(一)以創業課程導入,構筑雙創“活力平臺”
學校以往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注重于提供信息、解釋政策法規,重理論、輕實踐,而且教材中涉及的案例大多較為陳舊,特別是沒有緊跟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不利于學生創業意識的激發和潛能的挖掘,也不利于學生把握互聯網時代創業的要點。
為了提升創業教育的效果,學校將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貫穿學校教育的始終,創建分層次課程教學導入模式,將教育對象從“小眾”轉向“大眾”,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學生雙創意識。創業創新教育也不能簡單地歸為某一學科的理論知識,應該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科的差異性和適應性,以及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發展需求。通過對基礎部政文課程進行課程改革,分別為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開設創業通識類課程和“創客訓練營”等創業實踐類課程,實現所有年級和分層級創業類課程全覆蓋,有效促進了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低年級時有意識、在高年級時有想法。
(二)以創業活動觸發,構筑雙創“強力磁場”
為激發學生的創業創新熱情,學校定期開展不同類型的創業主題活動,同時致力于不斷提升活動的覆蓋面,加強對活動的質量控制。針對普通學生開展創業跳蚤市場活動,讓學生在淺嘗做小老板賺錢的同時倡導閑置物品循環使用的綠色環保理念;針對“匠首”創業創新工場的小老板們開展創業合伙人活動,讓小老板們在宣傳自身項目的同時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創業團隊,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更多的好點子在創業浪潮中存活下來;針對GYB和SYB班級的學生開展創業論壇,使其觀看創業項目路演實踐和創業政策宣講,結合每學期的“匠首創享匯”(創業講座)和創業沙龍等,同企業家、創投等面對面,有利于學生了解、熟知身邊的創業創新案例,了解社會創業環境最前沿動態,達到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業精神、強化創業動機、提升創業項目創新活力和質量的目的。
(三)以創業大賽牽引,構筑雙創“人才高地”
為彰顯創業的魅力,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與雙創能力融合,體驗創業創新的挑戰感,讓學生形成創業創新有盈利也有風險的意識。為此,學校把握時代機遇,以全國技工院校學生創業創新大賽(人社部主辦)、“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團中央主辦)、其他省市級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等高水平競賽為抓手,精挑細選成立創業導師團,為在校級比賽——“常技杯”學生創業創新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學生或優秀創業項目做高質量項目培育和創業創新指導,同時免費提供雙創實踐需要用到的場地和設備,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指導下深度提升創業創新能力水平。由于學校地處中國制造名城常州,所設專業大多數與機械相關,學校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成果、工藝革新等方面的創業項目轉化,此舉也更有利于技工院校學生將一技之長運用于創業實踐的應用實際,助力學校培養、挖掘更多優秀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四)以服務保障,助力雙創“開花結果”
學校建成“匠首”創業創新工場,并于2019年創建常州市首家技工院校“大學生創業苗圃”;還成立了“省常技學生創業創新聯盟”,作為一支學生運營管理團隊,實現了學生對“匠首”創業創新工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教育功能,在學校相關部門與在校創業學生之間起橋梁和紐帶作用。為規范管理,所有“匠首”創業創新工場內的項目需通過年度匯報和考核,不斷篩選,讓優秀的項目入駐或保留,促使創業者不斷升級改進,不僅要“活下來”,更要“活得漂亮”;為幫助項目健康孵化、成長,學校制定《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競賽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對科技創新作品和創業創新科研課題予以獎勵;為解決資金短板,學校經與校友理事會協商,設立校友“天使”基金,制定《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校友會天使創業創新基金使用辦法》,用于在校生的雙創實踐支持,受到學校師生的熱烈追捧。
實踐證明,有效的創業創新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內學習與實踐,還需校外多部門聯動,做到跨專業多維度融合、社會主體多元化參與。因此,為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創業服務的質量,學校與常州市新北區嘉壹度青年創新工場(國家級眾創空間)合作簽約,就創業政策宣講、創業項目培育、創業項目支持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同時,聘請財務類、營銷類、企業管理類等專業領域的校外知名創業教育專家、成功企業家和創投等20多位專業人士擔任創業導師,及時對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困難進行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多維度、全方位滿足學生創業需求,做好后續服務支持,為學生創業創新發展保駕護航。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業項目孵化成功后可打通渠道,在畢業后享受優惠政策入駐嘉壹度等優質眾創空間。
參考文獻:
[1]劉雄.基于生態學的江蘇高校大學生創業生態系統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20.
[2]王一丁,付曉春.基于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路徑選擇[J].科技風,2021(33).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