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支惠 姚新明 霍永紅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學校高質高效培養企業生產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證。何為“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雙證書型”(教師在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外還需取得技能等級證書)和“雙素質型”(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素質也要具備實踐教學素質)教師的統稱。長興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從抓教師的“雙證書”和“雙素質”入手,通過對“雙師型”教師職業生涯成長規律的總結、摸索,成功創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三式三航”模式,即把教師劃分為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和名優教師三個層級,采取陪伴式、分類式、捆綁式的培養辦法,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啟航”、骨干教師“遠航”、名優教師“領航”三大培育工程,推動“雙師型”教師綜合職業能力逐層進階,不斷促進教師實現二次成長,為學校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陪伴式”培養,驅動青年教師“啟航”工程
何為“雙師型”教師綜合職業能力?換言之,作為一名“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承擔哪些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雙師型”教師應當承擔的典型工作任務有九項: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專業課程標準開發、教材學材編寫、教學資源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和師資培訓。通過探討“雙師型”教師職業生涯成長規律,學校發現“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成長需要經歷“生手—熟手—能手”三個階段,并根據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水平、持證等情況,把教師職業生涯發展三階段劃分為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和名優教師三個層級,逐級遞進,高級別涵蓋低級別的典型工作任務。? 青年教師屬于第一發展階段的職業人,其具體執行的是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課堂一線教學工作。青年教師的具體職業能力包括根據任教課程標準,合理運用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完成相應的教學設計;在企業具體工作崗位或學校實訓車間內獨立完成任教課程相對應的工作任務實踐;運用企業崗位工作任務實踐經驗,在教學設計指引下實施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根據任教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考核要求,測評學生勝任崗位工作的實踐能力,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持續改進。
為了培養青年教師的職業能力,學校在嚴把教師“入口關”(凡是進入學校執教的教師必須具備“雙證書”,即教師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的前提下,積極采取師徒結對的陪伴式培養方法,啟動“過四關、提五能”(過教學設計關、說課關、微型課關、信息技術應用關;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專業學習能力、科研服務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的“啟航”工程,通過為期一年的培養,大力提升青年教師的“雙素質”,即理論教學素質和實踐教學素質,盡快使他們成為能站穩講臺的合格教師。在一年陪伴式培養過程中,學校編制了《青年教師培訓手冊》,要求青年教師每學期完成20節聽課,并做好聽課記錄;每學期上交教學設計1份、說課稿1篇、評課稿1篇;每學年上交個人成長總結1篇、教學論文1篇、教學隨筆4篇、主題班會設計1份、家訪個案1份、教學案例2篇、教學反思2篇、專業試卷1份。學校在要求青年教師每月向指導教師做1次關于備課、授課、批改、輔導及課堂教學設計與方法改革等工作匯報的同時,也要求指導教師認真查看青年教師的有關教學資料并做好記錄,期末上交教務處。有關記錄表冊由教務處統一設計發放,定期檢查。
學校共有30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20人,全部參與“啟航”工程,占比100%。通過為期一年的陪伴式培養,青年教師不僅學會了教學設計理念與方法、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與方法等教學方法,還掌握了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專業設備操作與工量具使用等實際技能,并在省市縣職業技能比賽中嶄露頭角。僅2021年學校青年教師就獲得省市縣職業技能大賽獎牌45個,大大超過往年。
“分類式”培養,驅動骨干教師“遠航”工程
骨干教師屬于第二發展階段的職業人,其執行的是專業課程標準開發、教材學材編寫、教學資源建設等具備創新性、開發性的典型工作任務。骨干教師的具體職業能力為以下四個方面:提煉分析企業崗位工作任務教學價值,設計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作成果為導向的課程;運用專業課程標準開發技術,與團隊一起編制任教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分析工作任務完成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技能,編寫相應教材學材;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教學實施要求,完成工作手冊、視頻、圖片等軟資源建設和工具、量具、設備、設施等硬資源建設任務。
針對骨干教師應承擔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應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學校根據教師專業與優勢的不同,對他們進行分類式培養,即根據教師專業特長,挑選在專業成長上有發展意愿、個人能力上有提升空間、工作崗位上有擔當精神的優秀教師,組建教學改革、創新創業、技術服務、技能大賽、資源建設、德育管理六個團隊,通過打造這六個團隊的“遠航”工程,把優秀青年教師培養成骨干教師,實現青年教師到骨干教師的二次成長。在“遠航”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在充分發揮省名師(大師)工作室引領作用的同時,還制定并推行了團隊建設領銜負責制,比如教務處主任負責教學改革團隊,教務處副主任負責創新創業團隊,實習處主任負責技術服務團隊,金牌教練負責技能大賽團隊,信息中心主任負責資源建設團隊,政教處主任負責德育管理團隊。學校除了為每個團隊安排一名校內名師外,還聘請杭州、寧波等地名師、特級教師作為團隊發展導師。
另外,學校還通過項目推動與跨界融合來促進骨干教師快速成長。比如,在項目推動方面,技術服務團隊與長興中俄研究院合作、資源建設團隊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和智慧校園建設,促進了骨干教師的快速成長;又如,在跨界融合方面,學校通過跨專業成長、跨校際合作、跨企業融合、跨區域幫扶、跨層次發展,促進六個團隊建設和骨干教師的全方位發展。
“遠航”工程實施一年來,教學改革團隊2項縣規劃課題結題,1項課題獲浙江省教學成果獎,學校生態課堂建設成為省級職業教育典型案例;創新創業團隊依托學校星火眾創空間,設立了雉山新媒體、元派屋西點工作室、服飾品制作空間、卓越汽車美容等學生創業孵化項目;技術服務團隊與當地企業合作,已為長興瑞虹機電有限公司解決磷化設備升級問題,并為該公司設計研發了一套自動上料機械臂,為中俄研究院設計研發了自動翻料機和填充機等;技能大賽團隊輔導學生獲得職業技能大賽國家級獎項1個、省級獎項4個;資源建設團隊已基本完成數控、電氣、汽修三大主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任務,電子專業和汽修專業各有1個作品被錄用為年度省級微課程;德育管理團隊組建的德育導師培育工作坊,追求“教育無痕”境界和“互信雙贏”實效,受到在校師生歡迎和教育主管部門關注。
“捆綁式”培養,驅動名優教師“領航”工程
名優教師是“領航”工程的打造對象,也是第三發展階段的職業人,其典型工作任務是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師資培訓解決方案制定等。名優教師的職業能力要求比第一、第二發展階段要高,主要包括運用課程開發技術路徑,帶領團隊編制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作成果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運用職業能力測評技術和相關管理制度,帶領團隊對所在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科學監控和檢測;分析“雙師型”教師實際情況,編寫培訓方案;對青年和骨干教師的教學實施和課程開發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領航”作用。
名優教師的培養屬于高層級的“武功修為”,因此學校對名優教師成長要求很高,采取的是與目標捆綁發展的方式,即通過實現“爭創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1名特級教師、20名省市有影響的專業建設帶頭人、20名省市名師”的“領航”工程目標,發揮目標激勵與鞭策作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名優教師。
為了把骨干教師培養成名優教師,學校鼓勵他們積極與省內特級教師、大師名匠、行業領軍人物結對,參加名師大師主導的研討活動,在活動中得到進一步的淬煉與提升;下企業兼職鍛煉,參與或主持企業技術研發項目,為企業研制新工藝、新產品;外出參加各層級的教育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專業報告會等活動,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依托或成立名師培養工作室,實現相互促進、抱團發展。如學校成立霍永紅名師工作室,挑選校內名師、優秀兼職教師、企業大師名匠、行業領軍人物加入,按照3年成名成家的要求,制定工作室培養規劃和教師個人成長規劃,明確具體建設任務,按照任務開展培養活動,力促教師在師德師風、理論水平、教學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看得見的進步,實現骨干教師的二次成長。
通過實施名優教師“領航”工程,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學校黨委書記戴敦華被評為縣十佳教育管理楷模,校長姚新明被評為縣第八屆“一級名校長”,副校長霍永紅被評為縣一級名師并被浙江師范大學聘為研究生實踐指導教師,教師嚴佩佩、肖煜輝被推薦為浙派名師培養對象;校長姚新明負責的課題成果《整合、融合、復合:基于“一核五拓”的中職大機電專業改革探索》獲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以霍永紅領銜的電氣設備運行與控制專業教學團隊成功入選首批浙江省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成為湖州市中職學校唯一入選團隊,為實現3年達到“領航”工程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依托“雙師型”教師培養三層級劃分理論,采取分層施策、分段進階的辦法,創建了“三式三航”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了“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效性和有效性。學校今后還將進一步利用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基地等各方資源,建立教師能力發展中心,打造教師培訓團隊,搭建教師成長平臺,實施工作室交流研討制度,開展團隊互助式學習、伴隨式科研等,進一步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