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菊紅,林芝廷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乳腺外科,廣東 惠州 516000)
2型糖尿病已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現約有4.5億人患有2型糖尿病[1]。而乳腺癌也成為如今最常見的癌癥之一,嚴重危害到女性的生命健康。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和乳腺癌有著密切關系,患有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比一般女性發生乳腺癌的概率高出20.0%[2]。二甲雙胍作為一種常用于臨床的降糖藥物,其作用機制主要為增加相關組織及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并抑制相關組織及細胞攝取糖類的能力和利用[3]。在用于臨床治療時發現二甲雙胍在抗乳腺癌方面同樣具有積極作用[4]。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二甲雙胍治療乳腺癌手術后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對體內凋亡相關因子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于我院就診的乳腺癌手術后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18~69歲,平均(45.52±5.61)歲,體重指數(BMI)25.41~32.08 kg/m2,平均(29.12±0.81)kg/m2。根據隨機數表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8~67歲,平均(43.48±5.14)歲,BMI26.73~32.01 kg/m2,平均(29.76±0.49)kg/m2;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9~69歲,平均(46.48±4.98),BMI 25.41~32.08 kg/m2,平均(28.81±0.67)kg/m2。兩組患者年齡、腫瘤分級、手術時間和手術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對所有患者的診療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根據隨機數表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一般性的健康宣教、糖尿病飲食控制和/或使用胰島素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二甲雙胍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三個評價標準,分別為顯效、有效與無效。治療后患者相關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病情得到改善但癥狀并未完全消失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相關癥狀并未消失甚至病情惡化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5]。②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凋亡相關因子水平差異:選擇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糖化血紅蛋白(HbA1c)、視黃醇結合蛋白(RBP4)為觀察指標。在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血液標本,以免疫組織化學法測定VEGF、CEA水平,GB-90SL型糖化血紅蛋白儀(日本車東株式會社)測定HbA1c水平,以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RBP4水平。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分析,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比較組間獨立樣本,采用LSD-t檢驗治療前后的VEGF、CEA、HbA1c、RBP4水平,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近期臨床療效: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低于研究組的9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n(%),n=30]
2.2術后不同方案治療前后凋亡相關因子水平差異:治療前,兩組VEGF、CEA、HbA1c、RBP4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EGF、CEA、HbA1c、RBP4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凋亡相關因子水平差異
目前,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高居世界第1位。研究[6-7]表明,2型糖尿病病人乳腺癌的發病率要顯著高于普通人。2型糖尿病會引發機體功能紊亂,且與多種惡性腫瘤存在關聯性,并可通過多方面的機制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8]。目前認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會影響細胞代謝,增加癌變風險,且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會為癌細胞提供營養豐富的腫瘤微環境,促進癌細胞分裂。
二甲雙胍作為臨床常用的降糖藥物,可顯著降低乳腺癌手術后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水平[9]。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二甲雙胍治療乳腺癌手術后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高于常規治療的乳腺癌手術患者,且凋亡相關因子的水平均低于常規治療的患者。二甲雙胍與多西他賽聯合治療乳腺癌合并2型糖尿病能改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癌胚抗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aspase-3和Caspase-9水平,不僅提高臨床受益率且不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10]。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可顯著提高對乳腺癌手術后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改善凋亡相關因子水平。但由于此次研究為前瞻性研究,樣本數量較少,所以仍需進行多項相關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來探究二甲雙胍對乳腺癌手術后伴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療效及凋亡相關因子的影響,確定二甲雙胍作用的具體機制,進一步探討二甲雙胍治療乳腺癌手術后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