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梁啟超在寫給兒子梁思成的一封信中,談到讀書做學問:“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至于,怎樣才算“猛火熬”,怎樣就是“慢火燉”,梁啟超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不過,我覺得此兩種提法,確實發人深省,不妨望文生義地來理解一下。
這是一個比喻,讀書做學問,如煲粥,猛火熬,是快速提供熱量,以便使鍋中之粥迅速開鍋滾沸;但滾沸之粥,卻未必一定抵達爛熟狀態,更談不上極大地釋放營養了,所以,就需要慢火咕嘟,這個過程不僅能使鍋中之粥抵達爛熟、黏稠的境地,還能使米的營養,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讀書做學問,“猛火熬”就是快速吸收、吞納;“慢火燉”,則是一個對知識咀嚼消化、醞釀成熟,一變而為營養和應用的過程。
以一個人一生的讀書過程為例,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一路下來,就是在不斷地吸收、積累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知識積累,越豐富越好。你大可不必急于考慮應用問題,大可不必急于考慮自己抱負是否得到施展,要的只是知識的積累和存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事實上,梁啟超在給梁思成寫這封信的時候,恰好是梁思成學成歸來,學不得用,而大感迷惑的時候。
參加工作了,知識要得到應用,這個時候急不得,就需要“慢火燉”了。要對所學知識醞釀、整合,甚至還要拓展、補充,還要聯系實際,以便實現最大、最強的針對性。這個過程,有可能還是反復的,一次一次,俗諺曰:“心急喝不得熱黏粥。”此時,“慢火燉”的功夫,就最見成效了。
讀書是如此,做一個研究課題,亦是如此。
課題設立后,第一項工作,就是廣泛讀書,收集材料,而且,讀書越多,材料收集越豐富越好。而這個讀書收集材料的過程,就是“猛火熬”。材料收集好了,就要甄別、選擇、整合,整個過程需要的是細心、認真,所要的是功夫,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故而,此時“慢火燉”的意義,就彰顯出來了。
就“猛火熬”與“慢火燉”而言,對于尋常讀書人來說,后者,似乎更為重要。
因為寫作的需要,我之讀書,就常常進行“研究性閱讀”。
研究、學習一位大家,我通常是先讀該作家的傳記,以便了解其生平和作品的寫作背景。因為經歷常常會決定一位作家的思想高度、寫作視野,而每一部作品,又常常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背景決定了對作品的認知;然后,就是閱讀該作家的作品,最好是通讀,獲得一個整體上的認知;如此還不夠,還應該旁及其他一些研究該作家的文章或著作,以便了解世人對該作家的前沿研究成果。
如此,方可嘗試著寫一點兒自己的研究文章。若想從該作家的作品中學習一些寫作方法,那就更要對其作品進行反復閱讀,特別是重點篇目,要“開膛破肚”,一點點地、有針對性地閱讀研究。
而這個過程,許多地方都是需要不厭其煩地進行的,不厭其煩就是一個“慢火燉”的過程,“燉”到一定程度,就“燉”出了火候,“燉”出了味道,“燉”出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