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媛

VOL.491 2022.6下
兩年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小康》雜志曾以《戰“疫”十大思考》為主題,聚焦抗擊疫情期間值得深入思考的十個方面的問題。而近期的疫情之下,又暴露出社會治理、物流供應、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新痛點、新問題,如何面對與解決,考驗著全社會的智慧。
從2020年至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都發生顛覆性的改變。“請佩戴口罩,請掃場所碼”“請出示48小時核酸檢測報告”“居家辦公、居家隔離”……在這之前大家根本不曾想過,這些與生活毫無關系甚至從未聽過的詞句要求,卻在這兩年甚至之后一段時期成為一種生活標配與常態。公共安全、衛生醫療等系統中,疫情防控應急管理更是納入常態化重要工作。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也將疫情防控工作納入關鍵板塊。心理咨詢服務增加了許多因疫情產生各類心理和情緒問題的來訪者。科技領域和物流行業不斷創新智慧化技術與人性化手段滿足社會需求。
今年在許多城市發生疫情反撲,也暴露出來很多基層治理方面的問題,在我生活的城市,通過工作接觸、親歷朋友的講述,我更多是感受到了基層治理新方式所帶來的溫暖。當有回國隔離的留學生出現緊急心理問題,社區收到求助信息,第一時間聯絡到社區心理咨詢師,通過轉介與專業力量介入,及時疏導與緩解隔離人員情緒,避免極端事件發生。當小區樓棟進行封閉管理,居民家里物資面臨短缺時,物物交換不再考慮是否等價,交換的物資成為鄰里之間矛盾的化解器、成為鄰里互助最美的橋梁。當收送貨兩地都有疫情發生,貨物運輸司機被困在異地他鄉進退兩難、面臨生活問題時,街道政府緊急成立成都首個針對因疫情陷入生活困境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專項救援基金,充分體現政府在基層治理中的人文關懷與溫度。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
在我看來,疫情大考考驗著每一個人、每一個行業領域的應變適應能力,考驗著整個社會的統籌協調能力。在已知領域,我們能做到科學、精準、專業地應對,但面對疫情這類“突發”事件,難以確定今后是否還會有其他重大事件發生。掌握住社會治理之根本,多維度設計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前瞻性地開發與支持創新技術和智慧科技領域,精進各類專業行業、機構、組織的能力,提升社區韌性,加強個人應急技能培訓等,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