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學部成立60多年來,先后選聘產生了149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22年,百年誕辰院士有20位,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吳良鏞院士等。本期開始,“科學強國”欄目將持續刊登這些院士的故事,展現他們的人生風采。
“陳家鏞先生的一生都在把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用科學家特有的一種非常純粹的方式表達在自己的言行中,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同事、教育著學生,是真正的‘大先生’!”
北京時間2017年2月15日,中國與以色列合作的微重力化工科學實驗衛星——“陳家鏞一號”搭載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PSLV-C37”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用陳家鏞院士的名字來命名衛星,表達了對陳家鏞卓著成就的敬意。這位中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和化學工程學科開拓者,在上小學時就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努力奮斗。長大后,陳家鏞實現了自己的夙愿,用一腔熱血在化工領域深耕。
2022年是陳家鏞誕生100周年,人們在緬懷陳家鏞先生一生為國家化工領域做出的眾多貢獻與成就時,還感恩于陳家鏞先生對于后輩學者的諄諄教誨——他曾先后培養出34名博士生、16名碩士生以及9名博士后,在學術上引領著后輩們不斷開拓、創新,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科學家精神的真諦。
1922年,陳家鏞出生于四川成都金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三年后,為躲避戰亂,全家搬至成都市的祖屋居住,在那里度過了十二載光陰。后來陳家鏞曾回憶說,“我從上小學五年級開始,面對日本的軍事侵略和工業品傾銷就立志要為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努力奮斗,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實踐自己的諾言!”

人物小檔案陳家鏞?(1922年~2019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和化學工程學科開拓者
中學畢業后,陳家鏞如愿考取了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并在重慶遇到了國內學界一流的老師杜長明、高濟宇、李景晟等。憑借過人天賦和勤奮刻苦,在畢業后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機會。任教期間,陳家鏞成功試制了被國外壟斷的農藥DDT。這種有機物1935年首次合成制備,用于有效殺蟲,其發明者瑞士化學家米勒在1948年獲得諾貝爾獎。
“那時外國人不讓中國人知道DDT是怎么制造的,搞得很神秘。”陳家鏞回憶,“其實不是因為我的技術能力比別人高多少,而是得益于我膽子夠大,敢想敢做。”
1947年,陳家鏞取得了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留學深造的機會,在化學工程專業先后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1952年秋天,陳家鏞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擔任博士后副研究員,應伊利諾伊大學H.F.約翰斯頓教授邀請,主持“用纖維層過濾氣溶膠”的研究工作,他們取得的部分成果在美國《化學評論》上發表,引起各方面重視,被視為氣溶膠領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權威性總結,并被不斷引用至今。
畢業后的陳家鏞接受了美國杜邦化學公司薄膜部約克斯研究所的聘請,擔任研究工程師,參加研究和開發聚酯連續聚合反應。通過對聚合過程的強化方法,使該產品順利加快投入生產,生產流程更加優化。
1956年,中美兩國政府達成協議,中國留學生的歸國之路不再受阻。心懷祖國的陳家鏞在和夫人劉蓉商量后決定實現他們的夙愿,帶著兩個花朵般的女兒回國。
就在他們起程前的傍晚,家里卻闖入了不速之客。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所謂調查員,借到他家訪問之名,以挑釁的口氣盤問,是不是接觸了美國的國家機密,要帶什么東西回中國,為什么要回到中國去。陳家鏞和夫人劉蓉不慌不忙地回應,終于把對方打發走。
1956年8月,陳家鏞夫婦和兩個女兒登上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回到了久違的祖國。
回國后,受葉渚沛先生邀請,陳家鏞來到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所(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前身)擔任研究員。
詩仙李白的名句“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曾描述過古法冶金的場景。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冶金和熊熊的烈火聯系在一起。古法高溫冶煉又稱為“火法”,遇到復雜難選礦,“火法”冶煉常常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許多珍貴的礦物只能被當成礦渣處理。
與火法冶煉不同,濕法冶金的誕生比較晚。二戰期間因為要提煉鈾,出現了濕法冶金。濕法冶金是運用化學溶液對礦物進行浸取,然后再用萃取方法將有用金屬分開,由于這種方法耗能低、污染少,所以特別適合處理難選、復雜、低品位的礦物。
1958年,國內第一個濕法冶金研究室成立,陳家鏞擔任濕法研究室主任,是我國濕法冶金的開拓者。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結合我國礦產和冶金工業的實際,陳家鏞和同事們開發出一批先進的濕法冶金新工藝,許多復雜難選礦從此變“廢”為寶。
為解決國防急需,陳家鏞在我國最早利用濕法冶金的原理和技術開展金屬粉體制備的研究,研制出一大批適合不同需要的復合金屬粉體,解決了飛機發動機耐高溫及可磨耗密封問題。
在回收金、銀、銅、鎳等有色金屬方面,陳家鏞運用濕法冶金的方式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這項環境友好的清潔生產技術也成為中國援助第三世界兄弟國家的一份“厚禮”。由化工冶金所承擔的“阿爾巴尼亞紅土礦綜合利用”成為當時國家的重要援外項目。
在廢氣、廢水、廢渣的治理上,陳家鏞提出“清潔生產”的概念,他要求對濕法冶金用水要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排放,對廢渣要合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如今,我國的濕法冶金已經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對科學的熱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謙虛、平易近人、熱情、包容的個人風格是陳家鏞的學生毛慧華對先生的評價。
毛慧華回憶恩師時,感恩于恩師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
“陳先生對學生不僅僅在學術上細心指導,在生活上也十分關心和愛護,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毛慧華回憶道,“1987年我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懷上了孩子,本來學習任務就很重,臨近答辯僅有一年多點兒的時間,讓我很是為難,我不希望中斷學業。陳先生和夫人劉先生以及所內相關人員商量之后,同意我繼續學習,中間請假3個月,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孩子出生3個月之后,我從老家立即返回所里,繼續論文課題研究。在陳先生的幫助下我都做到了,衷心感謝陳先生和劉先生。”
一生踐行科教融合理念的陳家鏞,先后培養了34名博士生、16名碩士生以及9名博士后,他們中的很多人如今也已成為學術界的專家學者。
在學生以及學術后輩的心中,陳家鏞是一位和藹可親、治學嚴謹的學術大家。
2022年2月26日,紀念陳家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對于陳家鏞先生在我國化工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表示了十足的敬意,對于陳家鏞先生在教學育人上嚴謹治學、和藹親切的教學品格表示了欽佩與贊揚。
陳家鏞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盧立柱對導師充滿敬重:“在我多年的科研和開發中始終得到先生的教誨,讓我品嘗著成功時的滋味;在我探索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時,總能得到先生的指點和激勵,繼續前行;是陳先生相信我,讓我陪同他到加拿大和美國訪問;當我因工受傷時,先生還親自到家中看望。”
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深情表示:“陳家鏞先生的一生都在把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用科學家特有的一種非常純粹的方式表達在自己的言行中,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同事、教育著學生,是真正的‘大先生’!”
(《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李慧君?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