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被譽為“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物種基因庫”的云南省,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數據顯示,云南省約有50種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分布區在增加和擴大,2021年在云南還發現大圍山梧桐等新物種、新記錄種256種。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自然保護地體系日趨完善,生態系統質量穩中向好;一大批珍稀、瀕危、極小種群物種得到保護和恢復,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等試點探索;在全國率先出臺《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舉辦地的云南省,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最有成效的地區。多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并相繼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及其專家委員會,各州市也逐步建立起與此相應的工作協調機制。
位于祖國西南邊陲,僅占中國陸域國土面積4.1%的云南省,是我國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
從海拔76米的紅河河谷,到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之巔,6600多米的海拔高差賦予了云南各地不同的地質地貌特征。
近年來,云南省各地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多措并舉,高質量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2020年,昆明市森林面積達到1660.37萬畝。在“十三五”期間,昆明市森林覆蓋率增長了3.86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長了11%,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實現“雙增長”;全市1136萬畝天然林和5.85萬株古樹名木得到有效管護;昆明實施林業科技創新工程,開展優良鄉土樹種種質資源研究、石漠化治理等一批生態綠化科技攻堅,一些石漠化片區、干熱河谷區域的生態植被得到了有效修復。
昆明市歷來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不僅在2017年成立了昆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導小組,還結合實際情況,陸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條例、辦法或細則。昆明共有各級自然保護區6個。“十三五”期間,6個自然保護區都編制了保護區規劃。
玉溪市生態條件優越,擁有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遺產——澄江化石地、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平)、元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個生物多樣性方面頗具代表性的區域。在玉溪境內,共記錄陸生脊椎動物資源4綱32目112科386屬736種,占云南的49.53%。
玉溪市在持續維護生物多樣性工作中,建設旱地油杉、伯樂樹和篦子三尖杉育苗基地,開展易門翠柏原地保護和遷地繁育保護,在玉白頂國有林場建立了全國最大的云南松良種種質資源庫。
同時,玉溪加大水體和濕地保護力度,采取一切必要舉措,最大程度留給湖泊休養生息的空間。通過系列措施,玉溪濕地保護率達76.76%,自然濕地保護率達82.14%,均位列全省第一。
“十三五”以來,楚雄彝族自治州采取多項措施,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先后組織開展了“古茶樹資源調查”“蘭科植物調查”“綠孔雀調查”“哀牢山西黑冠長臂猿調查”“哀牢山貓科動物調查”等專項調查工作。據調查統計,楚雄州目前擁有10個植被型(或植被型組),29個植被亞型,共175個群系,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群系在楚雄州均有分布,擁有除熱帶雨林和荒漠(高山流石灘)之外的76個生態系統類型。
為推進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建設,昭通全面實施“九大攻堅行動”,17座水電站全部拆除,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實現流域鄉鎮全覆蓋,復墾復綠土地面積353萬平方米,長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昭通市積極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持續修復水生生物多樣性,“十三五”以來,累計組織在金沙江、赤水河、橫江等重點水域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鰱魚等魚類近500萬尾,有效地改善了重點水域漁業生態環境。
曲靖市素有“魚的故鄉”之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早期魚類棲息和繁衍的天堂,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絕大多數古生代魚類幾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蹤跡。
目前,曲靖市已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確定的內陸陸地和水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區”的重點保護對象,區域內動植物種類繁多,近年來,曲靖加強遷地保護體系建設,建設珍稀瀕危藥用野生植物繁育和生產基地,建成長江、珠江水系珍稀土著魚馴養繁育基地2個。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滇南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是云南省兩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是國家南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生物物種資源基因庫。近年來,紅河州先后劃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7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41處,全州自然保護地面積達29.40萬公頃,初步形成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效保護了全州90%的重要生態系統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重要自然遺跡。
青山披綠、碧波蕩漾、動植物繁衍生息……云南省各地生動實踐,為我們繪出了一幅全民共保共享的生物多樣性的美好畫卷。
擁有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對于云南的饋贈,守護好這個豐富珍貴的美麗家園是云南的責任和義務。
完善的機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的基石。在全面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規、政策的基礎上,結合云南省實際,近年來,云南省持續探索體制機制建設。2010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印發后,云南省于2013年在全國較早發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在全省劃定了6個優先保護區域,提出了9大保護優先領域、34項保護行動,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確定了目標、任務和具體行動。
為了加大保護力度,云南省先后制定了《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2007—2020年)》《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綱要(2008—2020年)》《云南省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2011—2020年)》《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云南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規劃(2017—2030年)》《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等一系列規劃計劃,并不斷加以實施。
目前,云南省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政策體系,頒布了《云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云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在全國率先制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草案)》。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實現了“一湖一條例”,開展自然保護區專項立法,逐步推進“一區一法”。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麗江宣言、騰沖綱領和西雙版納約定。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云南省生態環境廳督察專員曹永恒介紹,云南省僅占全國4.1%的國土面積,卻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態系統類型,各大類群生物物種數接近或超過全國同類物種數的一半。
云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聞發言人趙喬貴介紹,近年來,云南省通過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等務實舉措,積極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為確保生態環境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構建“三屏兩帶六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重點保護獨特的生態系統、天然植被、熱帶雨林和珍稀瀕危物種,發揮維護長江、怒江、紅河、瀾滄江下游及珠江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作用,保障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連通性、連貫性,以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任務,推進滇池、撫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及麗江老君山、盈江銅壁關等重要生態節點的建設。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劃定梅里雪山—碧羅雪山寒溫性針葉林區等八大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大范圍、整體性保護其類型多樣、區域特征明顯的生態系統。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生態保護紅線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調整,從而有效減少、減弱人為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的干擾,保護受威脅野生動植物群落生境。
積極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全域保護,云南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制度體系,組織開展《云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編制工作,構建省、州(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撫仙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納入國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程總投資97.28億元,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與此同時,云南省還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探索多效益多途徑轉化路徑,努力將保護成果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保護的前提下,云南省各地積極開展可持續利用,著力培育生物優勢產業。近年來,生物產業正成為各地競相培育的重要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呈現出增長速度快、發展勢頭好的良好局面,經過多年的持續引導和強力推動,生物產業已經成為云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繼云南白藥、三七、天麻、花卉、煙草、茶葉、橡膠等傳統生物產業之后,咖啡、香料、水果、核桃、中藥材等一批食用、藥用及觀賞等物種資源利用逐步深化,生物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院長黃必志介紹稱,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據云南的特點推出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發展的“三張牌”,定位了云南綠色發展之路,結合云南的特點,確定了農業發展“8+n”產業的發展道路,這是結合云南實際和國內、國際發展遠景目標的戰略舉措,是一個造福千秋的偉大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基礎上,云南的天會更藍,水會更清,高原特色產業發展前景會更加廣闊。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云南深入探索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云茶、云藥、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優勢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云南省建成全國最大的核桃、澳洲堅果種植和生產基地,花卉、咖啡、堅果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黑頸鶴、犀鳥、滇金絲猴、亞洲象、白眉長臂猿等成為生態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嶺村贏得了“中國社區共管第一村”“中國森林觀鳥第一村”“中國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譽。
63歲的茸比家住香格里拉市普達措國家公園,這里平均海拔近3500米,擁有湖泊濕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動植物等,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完好。
以前,砍樹、打獵成為群眾的日常。幾年前,普達措國家公園建立后,實行社區反哺政策,讓茸比有了村民和“園民”身份。“一年領的補助和反哺錢數萬元,環境沒保護好,這錢就沒了。”茸比說,保護好綠水青山,真的就有金山銀山。
茸比的身份轉變是云嶺大地譜寫綠色生態發展答卷的縮影。在元陽哈尼梯田,哈尼人利用復雜的水渠系統,將水從樹木繁盛的山頂引入梯田,構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積極開展生態保護扶貧,全省從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選聘生態護林員18.3萬人,帶動逾78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云南各族人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云南省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堅持發展與保護相協調,呵護綠色、追求最美,“綠色”成為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鮮明底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
生態資源成為云南省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動能,綠水青山變成各族群眾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