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華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淮安高鐵基礎設施段,江蘇 淮安 223005
京滬高速鐵路蚌埠南站北岔區下行線共有N3(尖軌尖K847+750)、N5(K847+806)和N13(K847+899)三組道岔,均為CN 系列60 kg/m 鋼軌18號板式無砟道岔(圖號CN-6118AS)。截至2020年底,京滬高速鐵路蚌埠南站累計通過總質量3.8 億t,其中2020年累計通過總質量0.49 億t。由于年通過總質量較大,蚌埠南站正線道岔存在軌件磨損頻率高、輪載過渡區易發生晃車等問題[1-5]。
現階段高速鐵路線路動態檢測技術(設備)主要包括綜合檢測列車、車載式線路檢查儀、便攜式添乘儀和添乘檢查四種形式[6-8]。本文通過對京滬高速鐵路線路動態檢測數據統計分析,并考慮車型多樣性、動態檢測數據重復性、人體感知一致性等因素,提出輪載過渡區慣性晃點為車載式線路檢查儀Ⅱ級偏差每月重復15 次及以上且添乘舒適度不良的路段。根據京滬高速鐵路管內車型特點,旅客舒適度檢測以添乘CRH380BL、CR400BF車型為主,其他車型為輔。
1)添乘檢查情況分析
通過對添乘檢查數據分析可知,N3、N5號道岔重復出現水平加速度最大值均為0.09g,旅客舒適度不良區域位于轉轍器區;N13號道岔重復出現水平加速度超限情況,最大值為0.08g,旅客舒適度不良區域位于轍叉區。
2)車載式線路檢查儀輔助驗證
通過對車載式線路檢查儀數據分析可知,N3、N5號道岔車載式線路檢查儀數據重復19、21 次,水平加速度最大值均為0.12g,有效報警位置集中出現在轉轍器區,部分出現在N3、N5號道岔間夾直線區;N13號道岔車載式線路檢查儀數據重復15次,水平加速度最大值為0.07g,有效報警位置集中出現在轍叉區。
3)視頻分析驗證
在添乘檢查過程中,車輛通過道岔時,添乘人員均拍攝視頻發送至軌控分析組,軌控分析組根據視頻進行反復對比、驗證,分別確定晃車起止點、晃動幅度和晃動方向。車輛通過N3號道岔時在尖軌后部開始發生晃動,至尖軌尖位置處達到最大值,在出岔口約夾直線中部位置處停止晃動。
4)綜合檢測列車數據確認
通過上述三個步驟,基本可以確定晃點位置,結合綜合檢測列車的檢測數據進行復核確認。
1.2.1 檢測數據綜合分析
道岔軌道動態檢測數據見圖1。可知,N3號道岔岔后100 m 至K847+580、道岔3#枕至岔前線路12 m、71#枕—110#枕內存在軌向不平順;N5號道岔18#枕—47#枕內存在軌向不平順;N13號道岔幾何尺寸無明顯變化。

圖1 道岔軌道動態檢測數據
1.2.2 現場人工檢測
采用軌道測量儀對N3—N13號道岔及其前后200 m線路軌道幾何尺寸進行全面精確測量,根據檢測數據分析線路線形狀態。
1)尖軌及心軌降低值測量
逐枕測量尖軌及心軌降低值并與標準值進行對比,結果表明:N3—N13號道岔12#—21#枕直尖軌與曲基本軌降低值均低于標準值,N3和N5號道岔最大偏差為1.5 mm,N13號道岔最大偏差為1.1 mm。
2)道岔結構檢查
工電部門聯合進行道岔各部件結構檢查,主要包括道岔密貼狀態、滑床板離縫、頂鐵離縫、輥輪間隙等。經檢查,N3號道岔直尖軌與曲基本軌豎切終點密貼間隙為1.3 mm,5 處輥輪位置偏外側;N5號道岔存在7 處頂鐵離縫,最大值達2 mm,心軌密貼間隙最大值為1.5 mm;N13號道岔結構狀態良好。
3)無砟軌道狀態檢查
檢查項目主要包括道岔區無砟軌道支承層狀態、層間離縫及冒漿、路基狀態等。結果表明,道岔區無砟軌道板和支承層狀態良好,層間無離縫、冒漿情況。
4)鋼軌廓形檢查
開展道岔晃車區段起始位置鋼軌廓形測量,通過鋼軌廓形儀尋找廓形無偏差截面,每2 根岔枕設置1 個測量點,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加密調整測點間距。結果表明,下行線K847+600 處鋼軌實測廓形與設計廓形偏差約0.5 mm,且5 根枕范圍內廓形偏差為0.2 mm。
5)岔區鋼軌廓形測量
各組道岔每2 根岔枕采集一次廓形數據,將實測廓形與設計廓形進行比較,最終得到每組道岔的鋼軌打磨質量指數GQI(Grinding Quality Index)值。以N3號道岔為例,其廓形偏差測量結果及GQI 值見表1。可知:該道岔鋼軌廓形質量較差,在輪軌接觸關鍵位置低踏0.48 mm;廓形對稱性較差,左右股鋼軌廓形在軌頂位置相差0.3 mm;廓形一致性較差,前后鋼軌廓形在軌頂相差0.2 mm。

表1 N3號道岔打磨前廓形偏差量及GQI值
6)鋼軌表面光帶檢查
下行線道岔鋼軌表面存在窄光帶、寬光帶問題,N3號道岔轍叉部位至N13號道岔前鋼軌交替側磨明顯;N3號道岔鋼軌表面光帶存在明顯的寬窄變化,尤其114#枕處鋼軌表面光帶寬度僅10 mm,不利于車輛的平穩運行,如圖2所示。

圖2 鋼軌表面光帶情況(N3號道岔114#枕)
1.2.3 確定整治項目
通過以上動靜態檢查和分析,以N3號道岔為例,轉轍器部位軌向不良,豎切離縫最大值為1.3 mm,尖軌降低值最大偏差1.5 mm,同時114#—121#枕范圍內鋼軌表面光帶不良,光帶最窄處小于10 mm,且鋼軌工作邊偏高,廓形最大偏差達0.7 mm。該道岔區(含岔區單元)慣性晃點由軌道幾何狀態偏差、道岔尖心軌降低值偏差[9]、鋼軌廓形不良、工電結合部病害等多種因素導致,需進行綜合整治。
1.2.4 整治流程
1)整治原則
根據線路檢測及檢查結果,逐項制定整治方案,按照優先恢復設計線形,再整治結構病害,最后進行鋼軌廓形修復的順序進行。
2)調整線形和幾何尺寸
基于四維小車測量數據的一致性及準確性分析,與電務部門積極溝通、相互配合,對道岔高低、軌向長短波不平順、動靜態幾何尺寸不良等問題進行整治。道岔高低調整量如圖3所示。

圖3 道岔高低調整對比
3)工電結合部病害整治
對道岔尖、心軌降低值超限部分進行調整,再對道岔密貼不良、頂鐵離縫、輥輪位置偏差等病害進行整治。
4)鋼軌廓形修復工作
①鋼軌廓形設計。參考整組道岔內的既有廓形進行設計,通過鋼軌打磨保證整組道岔廓形基本一致,消除晃點區域與其他區域的廓形差異。鋼軌廓形設計流程包括輪軌廓形數據分析、鋼軌目標廓形庫建立、基于車岔耦合仿真模型開展靜態輪軌接觸行為、車輛過岔動態性能分析等。
②鋼軌打磨方法。每次打磨作業結束后,對打磨區域外5~10 m 內鋼軌進行拋光打磨,消除道岔鋼軌晃點。在開展鋼軌廓形多角度小機打磨情況下,考慮每個角度打磨量控制及各角度順接,避免產生鋼軌表面雙光帶和光帶寬度不均勻現象。
③按設計方案對道岔區鋼軌進行打磨。N3號道岔:針對岔后鋼軌廓形不一致問題開展打磨作業,處理道岔內114#枕前后鋼軌表面光帶不良區段及基本軌交替側磨病害;同時對N3—N5號道岔渡線進行打磨,修復鋼軌廓形,減緩交替側磨病害。N5號道岔:對精調后尖軌降低值偏差位置進行打磨,同時針對鋼軌廓形一致性較差區段,即80#—106#枕范圍進行打磨。N13號道岔:主要針對岔前位置渡線進行修理性打磨,解決尖軌降低值偏差問題,同時對40#—121#枕左右股鋼軌進行對稱性打磨,提高道岔內鋼軌廓形的對稱性。
2.1.1 綜合檢測列車檢查評價
1)分析整治前后車體橫向加速度的變化規律,由綜合檢測列車數據可知,道岔不平順整治后的車體橫向加速度明顯減小。
2)對軌距、軌向、水平、高低及三角坑的處理效果進行分析,驗證單項作業質量。
3)分析曲率變化率變化情況,驗證線形整治結果。
2.1.2 添乘儀檢查評價
通過分析道岔整治后一周內車載式線路檢查儀、便攜式添乘儀數據,并對比分析整治前后旅客舒適度變化,評價道岔不平順整治措施的效果保持能力。
由車載式線路檢查儀數據可知,經整治后道岔已消除水平Ⅱ級偏差。對比整治前后不同速度級和不同車型的便攜式添乘儀數據可知,除N5號道岔添乘數據水平加速度為0.05g外,其余地段添乘儀無數據。對于人體感知方面,列車通過整治后的道岔時,旅客舒適度已大為改善。
整治作業結束后,在一個月內依據相關評價指標及標準進行驗收,并對工電結合部設備病害整治效果進行評價。圖4為道岔高程調整前后軌道檢查儀靜態數據。

圖4 道岔整治前后高程對比
整治當日打磨作業結束后,由鋼軌廓形設計單位負責驗收,以GQI 為判定依據,重點對打磨后道岔鋼軌病害、鋼軌廓形、軌面狀態進行檢驗及評價,并做好驗收記錄。
1)高速鐵路慣性晃點主要分布在道岔區,已成為影響旅客舒適度的主要因素。晃點產生的原因較為復雜,同時既有整治手段存在病害易復發、保持能力差的問題,需將道岔慣性晃點整治列為高速鐵路線路日常維修重點工作。
2)專業修是道岔慣性晃點整治的關鍵。大部分道岔慣性晃點均存在鋼軌廓形質量問題,因此鋼軌廓形調研、打磨維護是整治道岔慣性晃點的關鍵環節,需要在配備專業技術人員,配齊專業檢測、修理工具的基礎上,成立道岔鋼軌專修組,負責道岔晃點的綜合整治。
3)通過旅客舒適度感知和車載式線路檢查儀界定晃點有一定局限性,可考慮從輪軌等效錐度方面定義晃點概念。在深化研究輪軌關系的基礎上,制定道岔鋼軌廓形偏差標準,做好道岔慣性晃點預防性修理和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