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十三五”,廣東土壤防治工作循序漸進,穩步提升,在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進程中,凈土保衛戰扎實推進,構建起“搭機制-摸家底-控源頭-控風險-推示范”為主線的全方位、立體化土壤污染防治監管體系,土壤污染狀況初步摸清,污染源頭防控進一步加強,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污染防治能力穩步提升。
截至2021年,全省圓滿完成3.26萬個農用地點位和9963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面推進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公布565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嚴格管控措施到位率100%,將53個污染地塊納入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
展望“十四五”,到2025年,全省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源得到基本控制,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有所改善,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土壤與地下水環境風險得到進一步管控。到2035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摸清底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為了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全國土壤污染狀況,2016年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要求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為嚴格貫徹落實國家要求,自2017年開始,廣東便扎實開展了以“立足省情、整合資源、把控質量、謀劃特色”為主要宗旨的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經過兩年多艱苦奮戰,2018年,廣東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家底”基本摸清,全省共采集表層土壤和農產品樣品38821個,測試樣品10萬余個,上傳數據87.7萬份,結合全省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等近8萬個點位歷史數據,對詳查數據進行驗證和優化,形成全省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一套圖、一套表、三報告”(受污染耕地各類別分布圖,受污染耕地各類別匯總表,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技術報告、工作報告、質控報告)。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與土壤處負責人告訴筆者:“通過調查,我們基本掌握了全省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為農用地質量類別劃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奠定了基礎。”
2019—2021年,廣東持續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與土壤處負責人介紹說,該項工作主要包括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典型行業用地及周邊耕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截至2021年底,我省共調查重點行業企業9963家,其中初步采樣調查地塊934個,包括在產企業603家,關閉搬遷企業322家和填埋場地塊9個,形成了‘一圖’‘三表’‘二報告’,其中‘一圖’指企業用地調查成果圖集;‘三表’指的是風險分級表、超標地塊名錄和優先管控名錄;‘二報告’指的是調查報告和質控報告。通過這些努力,基本查明了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在典型行業用地及周邊耕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面,廣東根據國家推薦的18個行業綜合選取了鋁壓延加工、金屬結構制造、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火力發電、其他未列明金屬制品制造、集成電路制造6個行業,確定127個調查對象,截至2021年底,完成127個調查對象基礎信息采集和布點方案編制工作,并且啟動初步采樣調查。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廣東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成果獲得了全國土壤詳查辦專家高度肯定,2021年全省有6個集體和61名個人獲得了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
生態與土壤處負責人說,“十四五”期間,廣東將進一步查明土壤環境質量狀況,開展土壤環境狀況調查和耕地土壤污染源排查整治。在土壤環境狀況調查方面,從2022年起,廣東將以種植水稻、蔬菜等食用農產品的受污染耕地為重點,開展農產品加密調查;持續推進典型行業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建立體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圍繞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廣東逐步建立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四梁八柱”。
自2017年開始,廣東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擔任組長、14個省有關單位為成員的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的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把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納入重中之重。同時積極推進工作落實,省生態環境廳指導各地市逐年制定年度方案,明確任務清單、項目清單和責任清單,按月調度各地各部門工作進展,年底對重點工作進行考核。
作為全國4個土壤立法試點省份之一,廣東省自2015年便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方面的研究,于2018年公布《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辦法》,成為《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后首個地方立法的省份。
在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方面,廣東逐步建立建設用地調查評估制度,以用途變更為居住用地、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用地等地塊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或修復等相關活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815個地塊納入監管,發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名錄14期。同時,配套出臺了系列政策、技術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的通知》明確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在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監管聯動過程中的責任,創新性提出階段性效果評估的概念。《廣東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及效果評估報告技術審查要點(試行)》《廣東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現場環境信息公開與標識指南(試行)》《廣東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工程環境監理技術指南(試行)》等,對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活動起到了有效規范作用,為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環境監管和公眾實施社會監督提供了導向和指引。
防范風險,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在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進程中,三大戰役各有側重,對凈土保衛戰而言,重點要放在防范環境風險上,遵循‘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的主要原則,廣東近年來持續加強土壤污染源頭控制、農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設用地環境風險管控、探索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試點,力求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與土壤處負責人告訴筆者。
在具體工作實施過程中,廣東首先加強工業污染監管,全面推進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全省公布土壤污染防治重點監管單位565家;強化生活垃圾污染源監管,全省已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152座,總處理能力15.1萬噸/日,形成以焚燒為主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格局;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取得積極成效。
其次逐步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工作,印發《廣東省2021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按照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成果,全面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
2021年廣東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措施到位率均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國家任務要求。同時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試點示范,在韶關市探索建立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管控與修復試點,實施一區一策,積極探索土壤污染預防監管模式,建設完成粵北韶關土壤環境污染修復技術研發、評估驗證與工程示范基地(一期)。在廣州市,創新構建建設用地土壤環境“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后保障+質量管控”管理體系。在廣州、深圳、東莞、惠州4市開展典型行業企業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試點,探索在產企業有效管控模式。
“十三五”期間,廣東受污染耕地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劃定全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開展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完成國家下達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任務。建成覆蓋全域的農產品產地監測網絡, 監管水平有效提升。
污染地塊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建立建設用地調查評估制度,污染地塊準入管理機制已經形成。發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 ,有序推進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全省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生態與土壤處負責人說,“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因地制宜探索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模式。包括以廣州、佛山等市為重點,結合污染地塊分布數量、土壤污染類型、開發利用強度等,建設1-2個污染土壤集中治理與資源化利用處置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地市提升污染土壤協同處置能力。同時,還將深入推進污染防治試點示范,全面推動佛山市國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通過試點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