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王國保
面對嚴峻的污染現狀和環境中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條件的不利影響,國際上簽署了多個多邊協定,例如《巴塞爾公約》《鹿特丹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和《水俁公約》等,它們都是旨在最大程度的減少化學品和危險廢物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其中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歐盟(EC)合作建立全球土壤伙伴關系(GSP),旨在改善對整個地球有限土壤資源的治理。GSP各成員國均可參與到可持續土壤管理和恢復的實際行動中,并保證為世界提供健康和多產的土壤;可持續土壤管理自愿原則(VGSSM)的任務是通過實際行動來應對和預防土壤污染威脅,實施可持續土壤管理并最大限度的減少和控制污染威脅。VGSSM鼓勵成員國之間實施或加強有利于可持續土壤管理的包容性法規以防止和最大限度的減少土壤中污染物的積累,減少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風險。
不僅如此,VGSSM還致力于識別和修復已污染土壤,防止將受污染土壤用于食品和飼料生產,避免污染物的擴散并提出相應建議和措施;此外,國際上還有針對化肥使用、農藥使用、抗生素使用等相關組織以加強動植物健康、農業生產和人類健康的管理;食品法典也作為國家立法的基礎,極大程度的促進了國際食品貿易的安全與質量。這些國際公約的訂立也是各國立法保護受污染土壤的重要參考。
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土壤污染的永續利用,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保障公眾健康有長久意義。
該法指出土壤污染的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污染擔責和公眾參與的原則。應當由國家建立土壤信息共享機制,國務院生態環境部門對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各級政府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和督促職責,全民參與,發揮保護土壤和防治土壤污染的義務。
不僅如此,為了加強受污染地塊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我國還相應的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主要針對從事過有色金屬冶煉、化工、電鍍、制革等建設用地制定相關管理辦法。要求土地使用權人應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承擔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防治對地塊及周邊環境的二次污染。每個中國公民都要作為土壤污染防治的責任人,發揮起保護土壤不受污染和對受污染土壤進行治理的責任,做到人人參與,攜手并進保護地球家園。
除國家層面外,各省為解決土壤污染問題,也積極開展“土壤健康行動”。其中浙江省通過實施“土壤健康體檢、障礙土壤治理、土壤生態修復、健康土壤培育”四大行動,率先創建了健康土壤培育和保護利用的新格局。
廣東省作為礦產大省,由于礦產開發帶來的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進而導致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嚴重。面對這一困境,廣東省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廣東省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旨在通過開展調查、推進源頭防控、實行耕地分類管理、管控建設用地污染風險、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污染防治試點示范和提升監管支撐能力等重大工程,并同步配套一系列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與宣傳,從源頭控制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此外,廣東作為耕地大省,耕地利用情況不容樂觀,存在著中低產田占比高、耕地土壤酸化、農業碳中和難能問題。制定土壤健康管理和農業綠色發展等相關政策顯得十分重要。為此,廣東積極探索出種養循環的新路子,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積極發放補貼并吸納先進污染治理模式的經驗,在廣東省惠州市推廣“畜禽糞肥-冬種馬鈴薯”的種養結合型生態農業模式,相關專業團隊在農田土壤中采取植物穩定—植物萃取—植物阻隔的修復模式,為土壤安全管理,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