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薇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159-02
摘? ? 要? 在國家所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當中明確地提出,教育作為民族振興的根本,同時也是促進人得以全面發展、提高公民素質的主要路徑。想要發展國家,那么就需要做好教育。中國未來發展主要靠的就是人才。目前來看,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夠為民族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持。
關鍵詞? 體育文化? 大學生? 身體素質? 教學方式
校園文化具備特有的文化內涵,其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具備完善的人格。想要打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此時需要將高素質、高水平的學術活動作為其中的支撐,并且利用更加豐富且多彩的體育活動,對于校園文化內涵進行豐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校園文化呈現出健康向上、充滿生機的狀態。高校當中的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當前文化建設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最具有創造力和活力的文化,將娛樂和健身作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活動,不僅能夠使師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同時也能創造更加和諧的文化氛圍。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大學是培養優秀大學生的搖籃,而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社會與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同時也是我國日后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可知其承擔著較多的社會責任。目前來看,世界格局瞬息萬變,世界經濟、文化有著較快的變化速度,這就會導致各國之間的人才競爭不僅局限于知識、文化競爭,同時也是人才綜合素質的競爭,此時需要更多身心全面發展、具備創造力的人才。當大學生擁有健康體魄后,才能為祖國和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通過走訪多所高校筆者了解到,因為受到課外鍛煉、學業、就業現狀等一系列原因的影響,這就會導致學生對于參與體育鍛煉出現一個忽視的態度,同時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令人十分擔心。
比如3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處于一個健康的狀態,但是伴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越高,學生亞健康的比例也開始出現增高的情況。通過對比六所高校近幾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可以發現,盡管學生的生活水平、營養狀況、經濟條件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學生的體質狀況卻未能得到基本的改善,甚至會出現不增反降的問題。各高校都會在大學的一年級和二年級設置公開的體育課程,同時也會為這些學生安排課外體育活動或者早操等內容,確保一二年級的大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時具備連續性,保證學生有著穩定的鍛煉強度,最終確保學生的身體素質。到了大三、大四后,因為學校未能設置公共的體育課程,同時也未能對于學生的日常鍛煉進行監督,這就會導致大三、大四的學生,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和強度難以得到根本的保障,同時自身也缺乏鍛煉意識。與此同時,學生身心健康問題會受到就業、升學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身體情況每況愈下。
除此之外,在對于大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后,筆者發現有1/5的大學生已經出現心理問題,因為大學期間作為學生心理發育的敏感階段,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即將從學生時代開始邁入到社會當中,自己也變成了“大人”。此時學生便會開始存在就業壓力大、交際困難、人格缺陷、戀愛情感波動等問題所帶來的困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應當通過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方式,加強心理教育,使學生明辨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改變學生消極的生活態度,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利用校園體育文化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方法
(一)構建完善的體育文化建設機制,確保學生形成自我健康管理意識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保證當代學生的身體素質得以改善,那么就需要各高校積極主動地認識到做好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所具備的重要性。要想做好體育文化建設,并不是短期之內就可以達到的目標,而是一個艱難且長期的工程,所以應當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融入學校的基礎建設項目當中來,對其進行合理規劃以及部署,確保構建校園體育文化長效機制。此時也需要各部門加強合作的力度,確保全體師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在學校以及教師的影響下,學生能夠形成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并且也能在未來的日子里樹立正確的體育精神、體育觀念。
(二)建立完善的體育文化環境,創造積極向上的體育氛圍
一是物質文化作為當前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當中的基本組成部分,通過優質的物質基礎,能夠對于校園體育文化活動開展提供必要的保證。所以高個高校需要對于體育文化基礎建設投入大量的物質支持,并且建造富有深刻內涵、功能齊全的運動場所和體育場館,保證提高場館內運動設備和體育器材的數量以及質量。這樣才能保證體育場館充分的教師體育教學需要,同時也能滿足學生課外鍛煉需求。只有保證學校為學生提供設備齊全的體育鍛煉環境,才能使得體育文化得到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體育鍛煉意識,確保全體師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來,最終養成終身鍛煉的思維,提高我國群眾的整體身體素質[1]。
二是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對于體育文化進行傳播,并且弘揚正確的體育精神。高校需要通過校園網絡和網絡平臺,積極的宣傳體育知識,主動發布體育新聞,并且將更多健康的生活理念傳達給學生。與此同時,也需要從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出發,利用微信、微博等全新的宣傳平臺,進一步地傳播體育文化,將其打造成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新載體,最終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無形中也能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2]。
(三)將課內活動與課外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有趣的體育活動
高校所開設的體育課程教學需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注重休閑性、娛樂性、實用性,并且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將體質健康評價體系納入其中,幫助學生進行自評以及自查。與此同時,也需要借助俱樂部或者體育社團等外部力量,為學生打造更加有趣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保證課內和課外得到充分的結合,由此能夠改善學生的生態發育以及生活方式,保證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3]。
三、校園體育文化對于改善當前高校大學生體質的干預作用
首先,校園體育文化能夠改變學生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學生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就會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隨著當前信息化逐漸的發展,學生的休閑方式、娛樂方式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多的學生愿意呆在寢室,拒絕參與戶外活動。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能夠保證在整個校園之內有一個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生抵觸參與鍛煉的態度,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學生走向體育館,幫助學生具備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最終使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得以解決[4]。
其次校園體育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其實學生都知道體質健康對于自我發展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沒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規律性的鍛煉習慣以及具備良好的鍛煉意識。校園體育文化的出現,作為當前高校當中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形態,其有著獨有的功能和價值,采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受教育的主體進行感染和熏陶,利用更加豐富多樣的體育文化方式,可促使高校主動發揮校園體育文化所具備的育心、育體、育人作用,使學生具備健康的體育健康信念,同時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最終保證當前高校大學生有著更加強健的體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體育教學當中,雖然學生明確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性,但是因為休閑方式、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改變,這就會導致學生出現拒絕運動這種情況。為了改變這一情況,那么就需要將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生體質健康進行聯系,利用多元化的活動方式、宣傳方式,確保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保證學生日后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立,田野,張谷.多元化校園體育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J].教育家,2021(34):62-63.
[2]賴偉杰.豐富校園體育文化 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塑造健康生活方式——關于提升中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可行性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14):58-59.
[3]侯曉艷,吳紅胤.校園體育文化對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干預研究[J].運動,2014(11):7-8+86.
[4]郭龍.校園體育文化對促進大學生健康體育生活方式養成的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0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