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元
近期,一魚歐洲議員放著自家事不管,反而不斷操弄臺灣問題,奮力“刷存在感”。歐洲議會前不久拼湊出一份題,為“歐盟與印太地區之安全挑戰”的報告,把“對臺海安全的關切”夾帶其中。赴臺竄訪的議員們也極盡“肉麻表白”之態。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家事,歐洲與臺?灣地區相距萬里之遙,這些人緣何對遠方小島如此“牽腸掛肚”?近一年來,一些歐洲議員置喙臺灣問題,實際是想在國際輿論環境放出三顆“毒丸”。
首先,企圖將臺灣問題“國際化”。
眾所周知,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聯合國和它的成員國不得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件。然而,一些歐洲議員或是殖民主義心態作祟,根本不懂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或是裝不懂,以為憑借“政府管不了議會”的擋箭牌,就能違背本國政治承諾,罔顧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這些人追隨美國一些政客不斷刷高臺灣問題的“熱度”,糾集幾個不同黨派議員營造“挺臺”是“跨黨派共識”的假象,通過竄訪、致函、起草或審議報告等手段,試圖以狡辯和漸進的方式將臺灣問題推上國際議程,甚至唱出“議員挑頭-媒體跟進-政客回應”的“連臺戲”。
這些歐洲議員的“投懷送抱”表面親昵,實則是明擺著的干涉主義。然而這些行徑卻正中民進充當局下懷。民進黨一直鼓吹臺灣“悲情主義”和“本土化”,這些歐洲議員每一次“挺臺”的“政治作秀”,都被民進黨當局視為對其“臺獨”分裂行徑的“國際承認”和慫恿、支持。然而這種操作只會讓臺灣離危險更近。
其次,搞中國形象“污名化”。
不難發現,一些“親臺”的歐洲議員往往慣用“污名化”中國的伎倆。如德籍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泰之流,除“關心”臺灣問題外,還多次插手涉港、涉疆等中國內政事務,總之就是“逢中必反”,將“反華”視為“政治正確”。他們將臺灣問題逐漸妖魔化為“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污蔑中國“破壞臺海穩定”,歪曲中國政策立場,大肆炒作“中國威脅”,給中國“潑臟水”“扣帽子”。這其中一些人已經因為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被我方列入制裁名單。
當然,歐洲議會也不乏理性的聲音。去年11月,歐洲議會以所謂“外來勢力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名義派員竄臺。要說中國干預歐盟民主,那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愛爾蘭籍歐洲議會議員克萊爾?戴利曾受訪表示:“我認為最虛偽和'雙標'的是,歐洲議會致力于關注臺灣問題的是一個專門應對外國干預歐盟事務的委員會,而他們現在卻在干涉另一個國家的內政。”
第三,將一中原則“空虛化”。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同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各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重要政治基礎,含義明確,不容歪曲。歐洲議會及歐盟各成員國議會作為重要官方機構,對此理應遵守。一些歐洲議員揣著明白裝糊涂,以打擦邊球的方式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底線”瘋狂試探,在涉臺稱謂上“動手腳”,鼓動臺灣地區參加僅哆主權國蒙參與的國際組織,甚至妄圖推動“議員互訪”等“半官方”往來成為“常態”,為中歐關系發展帶來更多不穩定因素。
議會作為歐洲國家和歐盟的重要官方機構,其成員本應代表歐洲公民,把重點放在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自家問題上,而不是濫用議員的所謂言論與行動自由,在涉及中方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拱火踩雷。這些人乍一看“關心臺灣”,實際上往往是把臺灣“架在火上烤”,不斷侵蝕中歐雙邊交往的政治基礎,在歐洲“民主價值觀”的葫蘆里,塞入挑動對抗、制造對立的藥,干擾中歐正常合作。
愈是風高浪急,就愈要放眼長遠,走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之道。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會見歐洲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領導人時曾強調,中歐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礎,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為動蕩的世界局勢提供一些穩定因素。歐洲某些議員在臺灣問題上的挑釁行為,實際上是在給歐盟和歐洲有關國家政府“出難題”,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的效果。這些人如果真的關心臺灣的前途命運,就不應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就應該謹慎處理涉臺問題,恪守一個中國的政治承諾。臺灣的前途希望在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在于實現國家統一,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表白支持”和“靈丹妙藥”。▲(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
環球時報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