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升
歐洲多國6月通脹數據陸續公布,不少國家通脹率再次創下歷史新高。物價一漲再漲,法國、德國、比利時相繼出現罷工潮,民怨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衰落論”又沉渣泛起。
所謂“歐洲衰落論”,并非今日才有,早年美國人就生造出這個術語,并對其展開多輪大規模造勢活動仔2014年美國《新聞周刊》網站連續刊登《法蘭西的衰落》以及《法國從尚盧雄雞到掩頭鴕鳥》系列文章,將法國描述成“歐洲病夫”“故步自封且拒絕繁榮”的國家。如今美國又開始挑起新一輪唱衰歐洲的運動。
面對再度興起的“歐洲衰落論”,筆者認為我們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首先,英美等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國家和歐洲大陸文化國家有歷史矛盾,也不甚相互欣賞,但需要意識到,盎撒國家和歐陸國家有時是真的“死對頭'但大多數時候則是“歡喜冤家”,而由美國媒體挑起的“歐洲衰落論”,筆者認為多半屬于后者,不必過于解讀。其次,由美媒才兆起的唱衰法德等國的言論,經常被盎撒文化和歐陸文化之外的其他國家媒體進一步渲染,有些“歡喜冤家”的言論生生變成了“死對頭”的措辭,此乃基于文化差異的媒體“放大效應”所致。
而除了“歡喜冤家”和“放大效應”,當前的歐洲經濟是否真如媒體渲染得那樣到了一個危險的臨界點呢?很難下此判斷。一則,美歐實行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型。美國實行的是“基于市場”(即以股市和風投為主的金融市場)的經濟模型,而歐陸實行的則是“基于銀行”(即以股市和風投為主的金融市場)的經濟模型。因此總體而言,美國企業的活力確實要大于歐洲企業。
二則,要通盤考慮稅負、薪酬和福利三個變量。美國人經常指責歐洲尤其法國的高賦稅。但在評價稅收制度的同時,還要考慮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薪酬制度及其社會福利制度模式。美國實行的是“低稅負、高薪酬和低福利”模式,而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實行的是“高稅負、中薪酬和高福利”模式。筆者曾對美法兩國這三個變量做過詳盡計算,結果表明基于這三個變量美國略高于法國,但并沒有比法國優越多少。
三則,具體到詳細的經濟指標,筆者建議要多做探究。以失業率為例,無論從較長還是較短的時間軸來看,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文化國家的失業率總體要比以英美為代表的盎撒文化國家高。但經過筆者的計算和考證,法國9%的失業率實際上恰好等于英國6%的失業率,法國很早已推出“折合全日工”的概念,即如果三個人每人每周只工作一部分時間,例如1/3全日工即35小時/3,那么在英國這三個人在統計時要統計成三個人,而在法國只能統計成一個人即"折合全日工”,此類統計方法的差異就會導致最終統計出來的失業率的差異。
再以創新能力為例。“老歐洲”經常被“新大陸”嘲笑其創新能力差。由于經濟模型不同以及歐洲歷史和傳統的桎梏,歐洲企業總體而言在創新能力上是要弱于美國企業,但歐洲這些年一直在努力變革。以傳統和保守著稱的法國人已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從馬克龍宣布的“法蘭西2030”計劃就可見一斑,而且從歐盟其他幾個大國的下一步計劃來看,可以說歐洲人的雄心已經被重新激活。根據風投公司Atomico發布的《歐洲科技現狀》報告,歐洲去年新增98家獨角獸公司,總數達到321家。歐洲成為世界上獨角獸數量排名第二的地區,僅次于美國。
至于俄烏沖突給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帶來的能源和物價之困,首先這不僅影響歐洲國家,也給世界上多數地區帶來了困難;其次從物價上漲的細分構成來看,一部分確實源自俄烏沖突,但另一部分其實并非源自俄烏沖.突,這里面的原因既有不良商販發國難財,也有部分公有部門不作為。當下歐洲各國采取了各項應對措施,如從供給側動用儲備能源和從消費側給予國家補貼。筆者認為,俄烏沖突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但其沖突的規模和范.圍將會可控,或將相應地減輕歐洲大陸國家當下的能源和物價壓力。
歐盟自成立之后的每一個大進步,都是在一個大的危機下完成。俄烏沖突是一場悲劇,但從歐盟的一體化進程而言,俄烏沖突這場危機很可能將推進歐盟的一體化進程。畢竟數十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正在大幅減少異質度的歐盟成員國正在邁向一體化的未來。▲(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