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環/文
民歌是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瑰寶,是民族音樂發展的活水之源,在核心素養下,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新課程標準和各項教育政策的要求,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如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和融合美育,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內容。基于此,文章就核心素養下中學民歌教學中美育滲透的目標、基本原則和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中小學音樂美育滲透有所啟示和幫助。
在傳統民族音樂中,民歌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音樂教學憑借其多方優勢而日漸受到關注。但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民歌教學的設計上頗具難度,由此,文中就順應雙減政策形勢,分析美育在初中民歌教學中的滲透以期為初中音樂民歌教學成效的提升提供借鑒與支持。
伴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推行,初中生課業與以前相比有所減負,從而留給了其更多的時間在自身特長的發展上。而對于音樂學習而言,在發展特長或愛好之外,優美旋律也利于學生放松精神和緩解學習壓力,使其能夠在之后的學習中保持更好的狀態。
音樂課堂當中,學生可以學到許多音樂知識,其中不乏一些優秀歌曲,如《青春舞曲》《歌唱祖國》等。這些歌曲的背后都有著或是感人、或是壯烈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賦予了歌曲內涵與靈魂,將故事呈現與歌曲教學結合在一起,不但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也使得其音樂文化素養更進一步。此外,音樂教學實踐中,音樂教學環境的營造往往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課程是一門副科課程,其與語文、英語、數學等課程相比,在課時的設置上明顯要少,通常每周才有一節音樂課,加之傳統教學中對音樂課程缺乏足夠的重視度,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教育價值的發揮。“雙減”政策的形勢下,音樂課程的教學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且在培養方式上與其他學科相比也更具自由度。
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是新時期教學的要求,然而就當前的初中音樂教學情況來看,較為傳統的教學理念依然是一個有著突出表現的問題。例如一部分音樂教師存在思想觀念陳舊的問題,即便是在“雙減”政策的形勢下音樂教學的作用被提升,但傳統觀念引導下的教學活動依然占據著主流,這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與積極性而言,無疑有著明顯的不利影響。
應用實踐中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問題較為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觀能動性未得到重視是一個普遍情況,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此種模式下,學生在知識的獲取中基本處于被動,學習音樂的樂趣也隨之大打折扣。
長期以來由于我們把注意力更多關注在“不及的不同”而忽略了能表現自己特色的“不同的不同”,導致中國音樂創作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更多遵循的是西方音樂的觀念、思維和模式,甚至將西方音樂視為評價中國音樂的價值標準,在有意或無意中漠視了自己的文化傳統。
對于中學音樂教學而言,受“雙減”政策的影響,其在滲透美育方面,應當將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和助力學生全面發展作為首要的目標。新形勢下,初中音樂教學的作用和地位進一步被放大,其在學科素養的提升與藝術發展方面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外,順應“雙減”政策的形勢,學生的全面發展被著重強調,美育的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由此來看,之所以要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其關鍵的一個目標便是對學生音樂素養進行有效培養,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雙減”政策形勢下,將美育滲透于初中音樂教學當中,組織開展相關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生活經驗的進一步豐富,進而作用于學生現實生活,使其朝著正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就音樂科目的傳統教學來看,較窄的教學范圍下,對于美育的滲透也缺乏足夠重視,從而造成許多學生存在一個錯誤認知,即音樂與現實生活之間并不存在關聯,由此,在音樂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打折扣。而美育知識的有效滲透,則支持了對這一問題的妥善解決,音樂實踐活動當中學生的積極參與,不但促進了其審美能力的提升,還將音樂厚重的魅力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對于音樂的認知,了解到生活與音樂的密切聯系,即生活當中處處可見音樂,且音樂能夠增添生活的情趣、陶冶情操,并使得生活朝著積極的方向邁進。
3.2.1 構建趣味性課堂,增加美感培養
當音樂課堂本身具有較強趣味性時,學生便會表現出更強的學習興趣,其文化素養也會隨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雙減”政策形勢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實踐開展中,在趣味性課堂的搭建上教師就可與歌曲相結合,來賦予學習環境以更多的新鮮感,從而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例如,在教授《多情的土地》這一歌曲時,考慮到其作為民族音樂作品當中的典型代表,教學中教師就可先以歌曲本身的文化背景開篇,并在之后知識內容的講解中做合理的延伸,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綜合素養發展。此外,“唱歌接龍”也是一個適宜的游戲活動,其能夠在加速學生對歌曲掌握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素養與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在《青春舞曲》的教學中,由于涉及到少數民族舞蹈,故恰當的導入就十分的重要,首先是創設情境,通過展示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的視頻片段,來讓學生們感受新疆歌舞的熱情與獨特魅力。然后再將《青春舞曲》當中的舞蹈以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以使其對將要學習的舞蹈動作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與感知,此后便是動作上的模仿學習。
3.2.2 注重音樂鑒賞,促使互動中欣賞美
在初中音樂教學當中音樂鑒賞使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音樂鑒賞,能夠使學生形成更強的藝術審美。所以,在美育工作實踐當中,教師就應當給予音樂鑒賞環節以足夠的重視,與教材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創造欣賞美感的機會,促進其音樂鑒賞力與審美能力的不斷提升。
設計課堂語言時,要十分注意提問部分。就課堂提問的設計而言,具備啟發性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夠將達到喚醒學生興趣的目的。如在《銀杯》一課中,就附有蒙古人民招待賓客的場景照片,如只是以圖片導入,將提問局限在所看、所感,之后播放音樂,則學生的思考角度便或許會局限在美酒、美食等方面,從而將音樂要素弱化,這樣便違背了音樂教學的初衷。而如教師展示的是視頻,通過視頻學生們提到了歌聲、看到了特別的民族服飾,特殊的情景便隨之創設出來,之后,學生的學唱興趣隨之被調動起來,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的學、聽和唱都將變得更具效果。
3.2.3 優化民歌創編活動,使學生對美的感知更加深刻
音樂教學實踐中,同教材內容相結合,通過音樂創編活動的有效開展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創編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且對于音樂本身所具有的創造美特性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感知。
例如,在學生學習歌曲《我的金色阿勒泰》時(圖1),教師便能夠通過對創編活動的有效開展,來對學生形成一種正向指引,從而使其在循序漸進中觸摸到音樂的創造之美。教師在教學開始之前,要先就這一歌曲的主題精神進行分析,并明確民歌所屬類型、結構形式、旋律等,特別是歌曲的旋律悠揚悅耳,且速度平和,適合進行創編。

圖1 《我的金色阿勒泰》簡譜
整首歌曲所表現的是一種高峰、藍天和故鄉美景的雄偉和壯闊,且不論是從旋律上,還是從節奏上都具有創編特質,搭配劇情或是舞蹈動作都是積極的嘗試。待教學開始之后,以歌曲的播放作為優先環節,先讓學生在歌曲的聆聽中就歌曲背后的故事或場景有一個自我層面的感受,強化歌曲感知的同時,也為后期的創編提供了便利。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跟隨著歌曲打著節拍,在腦海中勾勒出美麗阿勒泰山脈的形象,并就所聽、所想、所感進行分享。在分享環節后,教師在創編活動上做出嘗試:(1)歌詞創編。教師引領學生在歌曲的反復聆聽中,來對歌詞進行修改或擴充,這對于學生而言,是鍛煉其歌詞創編能力的有效方式;(2)伴奏創編。在對歌曲進行簡單教學之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于歌曲中將樂器增添至休止符處,并將伴奏方式的設計交由學生;(3)律動創編。
初中音樂教材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有大氣、輝煌的樂器;又活潑、輕快的小調;有雄壯、悲憤的旋律等等,在授課實踐中,教師在輸出知識之外,還要講求在情感上的適當生化。教學當中借助信息技術來進一步挖掘音樂本身的情感內涵是積極的嘗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帶給了學生更為飽滿的情感體驗。比如,在《獻上最潔白的哈達》這一歌曲的教授中,就可將藏族地區的特色風貌、特色服飾和特色民族活動等,搭配適合的藏族歌曲,來完成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課堂上課件內容的展示,讓學生領略到了高亢、質樸、嘹亮的藏族歌曲和其特色的人文、地貌相得益彰,對于藏區歌曲的感受也不再停留在旋律上,而是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開闊了學生視野的同時,也使其對民族音樂更加的熱愛。
就初中民歌教學而言,融入美學除了是教學手段之外,亦是教學價值的體現。之于學生,美學的滲透是基于其現有的知識經驗儲備,來對民歌所具有的韻味進行剖析。而之于教師,美育的滲透則是在各教學環節當中合理運用一系列的美育方式,將初中音樂教學和美育更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進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美的感受。■
引用
[1] 賈生清.淺談青海本土音樂資源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青海教育,2021(9):72.
[2] 吳秉旭.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1.
[3] 林梅興.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核心素養滲透路徑[J].名師在線,2021(1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