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平 李姣鋒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深切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強三氣”是習總書記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大學生是青年一代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教育幾乎是絕大數青年人才培養的最后階段,也是青年的思想道德修養逐步定型最關鍵時期,在教學過程中更應重視對其“三觀”的正確引導[1]。因此,高校課程思政關系著我國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崛起。本文以高職高專《藥物化學》為例,探討如何將“強三氣”青年擔當有效融入專業課程思政中。
“強三氣”青年使命即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展現青年力量,彰顯青年擔當,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2-3]。志氣是人精神世界的主導,與理想相連,應志存高遠,樹立遠大理想。骨氣與意志相連,要有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意志。底氣主要源于實力的支撐,與信念相連,要有意氣風發、胸有成竹的自信[4-6]。
卓越的人才,不能僅有學識與技能,更要有時刻懷揣家國責任的精神境界[7]。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眾多醫藥工作者無私奉獻、不畏艱險,用生命堅守在抗疫一線,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抗疫最大的功臣。作為醫科教育者,如何將這場偉大的抗疫中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傳遞給學生,使其轉化成他們的職業道德與精神,已經成為醫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8]。藥學事業對人民生命健康、生活品質及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主要問題及重大疾病,加快健康中國行動實施,把人民福祉健康提高至新水平[9-10]。
《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的核心基礎課,課程的涵蓋內容廣泛,知識點繁雜而零散,主要研究化學藥物的基本化學結構、理化性質、作用機制、構效關系、體內代謝、合成制備及尋找和發現新藥等內容[11-12]。《藥物化學》同時也是專業基礎課(生理學、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與專業課程(藥理學、藥物分析、藥劑學、藥物治療學)之間非常重要的橋梁課程,對其他課程學習的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將“強三氣”青年使命課程思政融入《藥物化學》,對藥學專業其他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課程以大學生要肩負歷史使命,立大志、擔大任為根本,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著力培養能夠運用《藥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扎實藥學專業知識底氣的大學生。激勵學生堅持向課本學、向實踐學,在學習中增加知識、錘煉品格,面對困難具有逆流而上的骨氣。努力創造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使更多的大學生心懷科學夢想,具有民族復興、藥學科技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志氣,奮力開創我國藥學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一批腳踏實地、勇于開拓,奮勇向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獻身到藥學事業中的青年才俊,使之能夠成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13-14]。
1.藥物化學發展史中“強三氣”青年使命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挖掘。
19世紀以前,人類應用礦物、動物、植物等天然藥物用于治療疾病。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中醫理論體系。在此理論基礎上,形成了世界上最為燦爛的天然藥物體系即中藥。西方國家也在同一時代建立了希波拉克醫學體系,指導當時歐洲的天然藥物應用。歷經千年,西方天然藥物體系經過發展,在其他相關學科的輔助下,形成了——化學藥物[15]。在整個藥物化學發展的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細致嚴謹、刻苦鉆研、開拓進取、精益求精的科學家們,他們所具備的科研精神,正是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崇尚的人生品格[16-17],具體見表一:

表一:藥物化學發展史“強三氣”青年使命課程思政資源
2.藥物化學實訓課程中“強三氣”青年使命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挖掘。
藥物化學實訓的目的是通過實訓教學,使學生理解藥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合成方法及藥物構效關系,掌握藥學專業所學的基本化學操作技能,它能將藥學知識和化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利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結構[22]。
(1)規則意識的培養--增強大學生的底氣。
藥物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2015年12月北京某高校一間實驗室發生爆炸事件。2021年10月南京某高校實驗室爆炸造成2死9傷的悲痛事件。因此,藥物化學實訓務必按照實驗室安全管理規范進行操作。教師在教學的環節要溶入課程思政的內容,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這里面的規則意識主要包括正確操作規范意識,危險品保管原則及安全意識等,并對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手把手進行教學,讓學生深深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實驗,以增強學生自信和增強學生底氣。
(2)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的培養--增強大學生的志氣。
藥物化學實訓中產生的廢液會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造成嚴重的污染,有些學生會有懶省事的錯誤的觀念,直接將廢液倒入水池沖洗掉,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3],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舉例講解廢液進入水池會對我們的社會環境以及對我們生活的造成惡劣影響。讓學生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將廢液倒入不同的廢液瓶進行回收,每人前進一小步,社會前進一大步,使學生有志氣,將祖國建設得更美好,讓世界更美好。

(3)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培養--增強大學生的骨氣。
藥物化學實訓與其他的課程的實訓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某些實訓的時間比較長,如藥物的合成。合成一個藥物往往需要多種反應及操作處理過程,如可能包含加熱回流、提取、重結晶純化、過濾、洗滌、干燥等多個操作步驟,往往一個環節出現錯誤,會直接影響到藥品的質量和產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讓學生樹立嚴謹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切勿數據造假;二是要磨煉學生的意志,攻堅克難將實驗進行到底,以增強學生的骨氣[24-25]。
近年來,我國藥害事件的頻頻發生,藥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藥品開方差錯、給藥差錯等所有用藥失(錯)誤藥品的不良事件、藥品不良反應、給人體造成的其他不良影響都屬于藥害事件。如:1957年,西德的一家藥廠生產的反應停,上市投入使用不久后出現了10000多名“海豹畸形嬰兒”,震驚了全世界。反應停事件堪稱藥物化學史上最大的悲劇和最大的藥物災難,給世界各國敲響了藥品安全的警鐘。又如:80年代的硅酮事件,硅酮作為乳腺填料使用了10多年,發現其有致癌作用[15]。
我國近些年也有不少藥害事件被曝光。目前,我國藥害事件頻發,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藥品質量缺陷(劣藥、假藥)所帶來的藥品損害事件,如2006年“齊二藥”事件;2012年,毒膠囊事件;2013年維C銀翹片含毒案;2015年銀杏葉事件;2016年山東疫苗案;2017年“莎普愛思”事件、江蘇疫苗造假案及“活血丹”系列假藥案及2018年長春長生“狂犬疫苗”案等一系列的藥害事件。據有關報道發現,這些藥害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藥品監管、生產、銷售環節存在共謀私利的現象,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第二是合格藥品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導致的藥害事件,如:龍膽瀉肝丸不良反應事件。第三是合格藥品由于用藥錯誤產生的藥害事件,如:安定過量致死事件[26-28]。
藥品作為保證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生命攸關,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藥學的學生細致嚴謹,要有責任擔當,以此為戒,避免類似藥害事件的發生。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修養,樹立崇高的敬業精神,為公眾的健康保駕護航,增強中國人的骨氣、志氣、底氣。
“強三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專業課中,培養具有高湛技藝,時刻懷揣國家責任精神境界的卓越人才,高校教師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