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佳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促使家園共育工作走向新的階段。《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也提出:“要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要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可見,家園共育是提升幼兒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新冠疫情的暴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家園的有效溝通,園所的全封閉管理給家園共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家長座談、家長半日開放觀摩、家長會、家長社團等諸多家園共育活動被動叫停,雖然陸續轉變為線上形式,但弊端逐漸顯現——溝通缺乏深度與情感的交流,導致家園溝通的頻率、范圍、效果大打折扣。家長了解幼兒在園情況的機會減少,易和教師在教育觀點上產生分歧。但是,每個幼兒的成長不會因疫情而停滯,每個家庭的教育責任不能因疫情而推卸。因此,教師更需用“心”探索疫情常態化下家園溝通的新模式。
疫情常態化防控家園共育的重要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園共育是家庭和幼兒園構建平等交流、協作的家園共同體,以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目標,具有公平原則、教育原則、服務原則。但是,三年來,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幼兒園與家長面對面溝通與交流的機會,線上交流成為家園溝通的重要途徑。溝通方式的限制,導致家園交流缺乏有效性。由于家長進園機會減少,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形式、時間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電話溝通、微信交流以及接送時的短暫口頭交流變成家園互動的主要途徑。這些溝通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隨機性,效果有限。越是封閉管理,家長越是對幼兒在園生活充滿好奇,迫切需要了解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全部內容。所以,更需要我們用“心”來探索新的家園共育模式。
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家園共育的探究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線上交流成為一種新的模式,線上家長會、線上調查、視頻家訪等新的交流方式更方便、時間上也更隨意了。但是,久而久之,家長們發現生硬的文字、簡單的問候和流程式的家長會并不能讓他們了解孩子們的在園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采取什么形式的交流才能讓家長放心,真正達到家園一致的教育呢?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開展了家長問卷調查“我最想了解的幼兒園生活”,根據家長的調查結果,教師們開展研討分析,“我的孩子在學校或者其他幼兒園,我最想知道什么?”經過大家的共同探討,我們對家長的需求與疑惑有了了解,接下來“如何提高疫情防控背景下家園溝通效率,讓家長和幼兒園走得更近”“如何讓家長更直接地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消除不了解情況而帶來的焦慮與猜疑”成了教師們新的話題,如何讓家長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是教師需要探究的。
多途徑打通疫情防控常態下家園共育的堵點
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管理,需要我們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做好家園溝通工作,通過家園的有效溝通,多途徑將培訓、助教、共玩、管理、評價、預約相結合,合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打造“培訓”新形式,形成家園共識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認為:“幫助孩子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由此可見,幼兒園應以科學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掌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實現科學育兒。家園共育中,家長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一致尤為重要。
為此,園所通過開展線上講、線上讀、線上推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讓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經驗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同時,家長也關注到了幼兒園整體的教育工作,不再僅限于某一特定內容,更加理解教師的工作,為家園共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搭建“助教”新平臺,推進家園互動 新冠疫情的常態化管理,如何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來,成為新的焦點問題。很多活動在疫情防控中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但是,家園共育不能暫停,我們拓寬家長參與幼兒活動的新模式,開展“家長資源庫”征集活動,將園內有特長、愿意參與幼兒園活動的家長統一歸納管理,建立“家長資源庫”,供園內各項活動共享。如今,家長資源庫的“專家爸媽”成了線上講述專業知識、視頻連線“親子”互動課堂、戶外特色活動的有力助手,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增進了家園關系,為疫情防控期間幼兒活動增添了無線的歡樂。
家長社團的家長們也改變以往的活動方式,組建社團群,巧手制作團的家長們將任務帶回家,群策群力為孩子們制作玩具,通過以大帶小的方式擴展游戲,助力孩子們健康成長。
除此之外,我園還建立了園級、年級組、班級信息化家園共育管理體系,設計了以園級為主、各年齡班和各班級為輔的多層次家園共育活動內容體系。我園通過公眾號,以每天1次的頻率推送一期“小喇叭講故事”專欄稿件,結合我園多元閱讀特色,以“暖心爸媽講故事”“佟馨寶貝講故事”“知心老師講故事”三個內容板塊推送兒童故事,中、大班家長錄制親子游戲視頻發給教師在班級共享。一系列的舉措推動了家園互動的頻率,讓家長與幼兒園教育達成方向一致、進度一致。
提供“共玩”素材,感受親子時光 每周親子時光一直是我園的重點工作,疫情防控下,家長進園的機會少之又少,為了延續親子時光的活動,我們利用公眾號推送親子小游戲、居家科學小實驗、親子故事大王廣播等,家長把和孩子們一起游戲的照片、視頻發到班級家長群,大家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堅持放下手機,共度陪伴孩子的親子時光。
校園封閉管理不封消息、不封孩子們的活動,為了讓家長更多了解孩子們的在園情況,促進家園的有效溝通,我們將半日開放活動通過網絡直播、幼兒運動會直播,同時,為了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幼兒一日在園的學習、游戲、生活各項活動,幼兒每天離園后,教師都會將班級開展的重點活動、發展目標、需要配合的事項等發至班級群中,引導家長與幼兒園形成統一教育方式,保持幼兒在園養成的好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與“管理”創新,推動園所發展 開放式的辦園理念是一所幼兒園發展的關鍵。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的兩年來,部分家長對幼兒園的工作感到陌生,甚至形成了抵觸心理。為了轉化家長的情緒,提高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水平,推動園所的全面發展,我們轉變常規的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園內、園外、公園都是會議室,將線上溝通逐步轉變成面對面溝通,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調整“評價”機制,提高滿意度 科技發達的今天,手機小程序的使用,一定程度解決了校園封閉管理的弊端,同時也提高了工作的靈活性。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園所管理,提高滿意度,我們除了每學期開展家長滿意度調查外,還將園所的部分活動通過公眾號推送給家長,為教師評價打分。如:教師講故事比賽、保育員梳頭比賽、積木搭建比賽等活動,我們錄成小視頻,通過公眾號推送給家長,根據教師的表現進行打分。這樣,不僅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家長的興趣,也提高了推文的閱讀量,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久而久之,家長參與園所活動的評價越來越多,了解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提升了家長滿意度。
建立“預約”機制,提升合作效果 受疫情影響,家長幾乎沒有進園的機會,家園合作效果也有待提升。于是,在疫情平穩的時間段,我們建立“預約”機制,滿足家長,尤其是小班家長的入園愿望。
疫情防控期間的家園共育工作對教師而言,是對其專業能力的挑戰。教師在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經歷以及不同家庭背景等因素后,需要通過智慧的溝通技巧,借助適宜的溝通平臺,依托持續、全面地觀察解讀,積淀豐富、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給家長提供科學性的教育建議,滿足家長的育兒需求,從而得到家長的信任,進而充分發揮家園共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