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將低碳、綠色等理念與農業機械化生產結合在一起,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基于此,該文對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進行了剖析,分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模式創新、服務體系優化等發展策略,以期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11-0114-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ZHONG Hua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eam, Shucheng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Shucheng 2313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low-carbon, green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oduction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mode innov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Green agriculture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在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發展低碳經濟成為新風尚,要求農業生產以低碳、綠色、環保模式為主,實現產業革新與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能夠通過規模化經營和集中化生產減少資源的浪費和實現高效產出,從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 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1.1 有助于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提高機械化水平,引進先進設備設施,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可以對土地、肥料等各種資源進行高效利用,以有限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產量,滿足農業產業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如引入間歇灌溉設備進行水稻種植,可以在灌溉的同時施肥,通過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肥效。持續進行農業機械設備開發創新,可以持續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如設計可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農業生產模式,將農業機械與物聯網、互聯網等結合在一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監控,能夠實現各種資源的高效調度,解決過去因農業生產分散出現的生產資料投入大的問題。在機械化過程中,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統一采用科學生產模式,能夠有效減少資源浪費。隨著農業生產達到一定規模,可以極大節約各類資源,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助推農業可持續發展。
1.2 有助于生態模式的創建 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可以打破以往生產方式、方法,助力農業生態模式的創建。在農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看重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盡可能減少農業生產給大氣、水、土壤帶來的污染,從而有效預防生態破壞問題的發生。在綠色農產品生產中,對農業機械化技術進行推廣,能夠提高作業精度,對肥料噴施、病蟲害防治、種植環境等進行精準把控,嚴格落實綠色農業理念[1]。如將各類畜禽廢棄物作為種植基肥,能夠高效種植各類作物,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目標的同時,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機械化生產中,基于綠色農業理念實現多樣化創新,也能實現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完成農產品生長、成熟等信息及時傳遞。通過信息追溯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能夠持續推動農業生產模式優化,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通過預防環境污染推動農村生態的良性循環發展,滿足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
2 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生產模式落后 現階段,部分地區盡管已推行農業機械化生產,但仍然沿用傳統生產模式,造成機械化實施給農村環境帶來了較多污染和較高能耗,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表1為不同技術進階階段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由表1可知,國內多數地區農業生產仍然處于從2.0向3.0轉變階段,仍然有較多地區采用燃油發動機等進行機械作業,未能利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進行生產信息收集和管理,導致生產決策水平不高,產生了一定的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2.2 農機被大量閑置 從農業機械利用情況來看,部分地區存在機械設備大量閑置的現象,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也阻礙了農業轉型發展進程。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以小型設備和耕作型機械為主,缺少配套機具和處理型設備,如“一噴三防”等配套技術裝備引進較少,造成除耕種以外其他作業環節技術含量較低,導致生產效率依然較低[2]。而在單一環節采用機械設備的作用并不明顯,但成本明顯增高,迫使部分農戶放棄租用設備。與此同時,受檢修維護不及時等原因的影響大,農機的多存在問題,作業效率較低,包含烘干機、飼料機等農機甚至存在安全隱患,造成了大量資源閑置。歸根究底,這與目前缺乏完善農機服務體系有關,盡管各地多成立了農機合作社、綜合服務中心和服務企業等機構,但在人才數量、質量上還遠遠無法跟上技術發展速度,提供的信息和技術服務質量不高,導致地區遲遲未能推廣配套農機設備,造成農機設備面臨年久失修威脅,無法獲得農戶信賴。
2.3 缺乏生產監管 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未能嚴格進行農機設備生產管理,導致許多農機在原始設計、裝配加工等方面存在問題,投入使用后頻繁出現問題。而缺乏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有效監管,也造成機械設備存在濫用問題,大量污染嚴重的農機投入使用,給農戶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造成機械化生產付出的環境成本過高。在日常生產中,農民綜合素質水平不高,進場出現違法駕駛農機、違規作業等行為,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多隱患。如2021年黑龍江發生的半掛車與拖拉機相撞造成15死1傷的重大交通事故中,農用拖拉機上裝載超20位農民。而在綠色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求農戶運用機械設備進行精準耕種、施肥、施藥等操作,在缺少監管的情況下,單靠農戶進行自我約束容易出現違規作業問題,導致農產品無法獲得綠色有機認證的同時,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威脅。
3 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
3.1 創新生產模式 在農業生產方面,為同時滿足機械化生產和可持續發展需求,還應創新現有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基于協同、共享等理念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探索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具體來講,就是將農業機械作業當成是產業鏈末端,根據采集到的土壤、作物產量等各項數據進行生產決策,開展機械調度、管理等工作。通過將各種參數、信息上傳數據庫,實現末端互聯,能夠實現區域生產要素的集中統一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加強污染控制,使農業機械化向著高級階段發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達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目標[3]。以甘蔗種植、加工和深加工為例,對農業機械化4.0模式進行探索,在完成甘蔗收割機、運輸車、卸料設備等各種機械化設備配備的基礎上,通過生產系統對接、整合對不同產業生產環節進行融合,如圖1所示。在系統的支持下,能夠確保機收甘蔗無障礙入場,實現糖企、機企和農企的協調運行,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加工生產效率,加強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通過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依靠產業鏈對土地、資本等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把控,首先可以推行土地的“宜機化”整治,如丘陵山地的耕地以坡地為主,需要結合土地特點進行結構適宜的農業機械設備開發。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流轉,完成田地連片整治,能夠以適度規模經營,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順利引領當地農戶由傳統耕作模式向現代生產模式轉變。而掌握資本要素,能夠增加農業機械資本投入,為設備研發、使用、維修等作業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在新模式下,可以依靠農業機械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資源效益。
3.2 優化服務體系 為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優化現有服務體系,提高地方農機服務能力。創新社會服務模式和機制,推行“1+1”農機社會化服務,即要求每個糧食產區或蔬菜種植基地建成一個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負責提供農機銷售、調度、培訓、維修等“一條龍”服務[4]。以糧食生產為例,建立特色產業專家服務團隊負責區域糧食生產規劃指導,能夠進行機械設備投入驗證,針對機械化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方案,打造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區,推廣機播、機采、水肥藥精施、農田殘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等配套生產技術措施。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加速基礎設施的引進,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如引入清潔能源等技術,以提高機械化水平,將光能、風能等轉化為可利用新能源,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的產生。針對農業生產中產生的秸稈等廢物,運用秸稈粉碎設備等進行回收加工,通過制作飼料實現秸稈還田或生產沼氣,提高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率。在農產品烘干、初加工和深加工方面,也可以引進儲藏冷鏈、智能調控等配套設施,全面提高農業生產自動化水平,通過實現農產品商品化加工提高綜合效益。借助互聯網平臺,提供在線農機設備維修服務,由農機企業聯合推廣商等建立基層維修團隊,引進和培養大量農機技術人才,通過實時監控設備狀態及時發現農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盡快開展維修工作提高設備運行效率,為農機推廣奠定扎實基礎。通過建立完善社會服務體系,解決機械化過程中的技術、售后等問題,打消農戶購買新農機的顧慮,迅速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
3.3 規范生產監管 為滿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需要對農機生產和使用進行規范,加速節能增效型機械設備推廣。在農機生產監管方面,應對市場監管機制進行健全,嚴格落實農機質量管理要求,推動農機標準化、規范化生產,保證農機品質。為引導農戶購買節能、高效的農機設備,應適當增加相關補貼比重,提高農民對先進農機設備的購買力。同時針對落后設備,出臺申請報廢補償等制度,加速農機的更新換代速度。而要想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僅需要保證地區農機設備充足,還應從技術方面進行提升,通過融合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控制等各種技術實現整機、系統的精準、高效控制。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發展需求,要求農機企業和市場監管部門掌握產品創新發展方向,關注技術發展趨勢,從根本上提高農業機械設計和生產品質。在農機使用方面,還應創新監管機制,嚴格把控入戶關口,推行年度檢驗和駕駛證申領等管理制度,通過常態化評估和管理嚴格查處農機違法駕駛、違規使用等行為。為全面提高農機利用效率,需要面向農民群體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工作,定期組織廣大農機用戶參與操作技術學習,到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學習機械化播種、灌溉、施肥等各個流程,熟練使用新農機設備進行高效生產。通過親身體驗,農戶們可以主動學習先進農業技術,將農機運用到作物整個生產過程中,做到高效節約資源和能源的同時,減少污染產生。以村為單位,設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健全培訓質量管控制度加強過程監督,使廣大農戶成長為新農人,為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做好準備。
4 結語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標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能夠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助力農業生態模式發展,滿足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展開分析,能夠確定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從生產模式創新、優化服務體系和規范生產監管等3個方面提出解決策略,能夠全方位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快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艷偉,楊帆.農業機械化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0):41-42.
[2]宋移峰.綠色農業理念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系及結合優勢[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11):61-62.
[3]趙浪,袁英,楊李雪,等.“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丘陵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J].南方農機,2021,52(17):11-14.
[4]王英杰.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有效路徑[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09):27-28.
作者簡介:鐘華(1974—),男,安徽舒城人,本科,研究方向:農機化。? 收稿日期: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