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普
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上課。但是,上好一節課卻不容易,需要教師備好上課的每一個環節。備課如此重要,那怎樣才能備好一節課呢?
要想備好一節課,教師首先需要通讀本節課所用的教材內容,找到本節課中的知識點。只有將教材徹底讀一遍,才能搞清楚本節具體講了什么知識。教師只有將本節的知識都找出來,才能搞清楚知識的前后結構,編者是怎樣設計這一節課的思路的。教師只有找到了編者的上課思路,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做到得心應手。
要想備好一節課,教師要學會繪制本節的知識網絡圖。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各知識點之間是存在各種關系的。只有將本節的知識繪制成知識網絡圖,才能更好地找到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才能知道應該先講哪一個,再講哪一個,使各知識在講解時上下銜接流暢,主次分明,讓學生聽得明白。同時,只有將本節的知識網絡圖繪制出來,才能弄清楚本節知識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以點連面,使本節知識跳出章節知識的范疇,形成總體觀。
要想備好一節課,教師要將本節知識所涉及的題目多做幾遍。試題是對相應章節的訓練和鞏固,通過不同的方式考查相應的知識點,每一種考查方式都是對本節知識的深化理解。教師只有大量做題,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本節知識,講解的時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要想備好一節課,教師要認真制作本節課的課件,課件是教師上課的重要輔助性材料。在制作課件時,教師可以將本節的知識點有序地展現出來,將所需要的素材有機組合在一起,展示相應的知識點,可以利用動畫、視頻等手段使知識更加生動有趣。一個好的課件能很好地展示上課內容,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本節知識,對于所要補充的內容能很好地展示給每一個學生,使學習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要想備好一節課,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分析能力、對知識的整合能力等都有所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習能力會逐漸變強,各項能力都會逐步得到提升。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多講解,多舉例,多分析。在講解知識點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直觀認知為主,盡量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對于年齡稍大的學生,教師可適當提高教學速度,增加課堂上的練習力度。同時,教師要考慮不同班級的整體素質,注意不同班級的上課速度和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防止出現刻板教學的現象。
要想備好一節課,教師要把控好上課進度,每一學期的教學時長是有限且固定的。在一定的上課時長內,教師要合理安排每一節課的課時,使整體教學進度能夠有機、有序地進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防止出現前緊后松或者教學太快造成學生掌握不牢固的現象。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的臺下功夫就是備課。備好課是教師的基本功,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教師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教師只有備好每一節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