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星 王文軍
(1.西北民族大學,蘭州 730106;2.蘭州益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蘭州 730030)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建黨100 周年的重大歷史節點,紅色文化及歷史的傳承也迎來了新的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繼承革命文化,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向全黨及全國人民號召積極開展紅色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進一步指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重要任務,是培育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而青少年兒童群體則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對象。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兒童期(6 ~12 歲)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他們可以運用符號來進行心理活動,也能夠更好地對事物進行分類、與許多人交往、解決時空概念和區別幻想與現實,他們自身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具備很大的能動性。但是,也正是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兒童群體的價值觀容易受到非主流文化的惡意侵蝕,從而影響其對優秀紅色文化的正確認知。因此,對于青少年兒童的紅色文化教育也成了重中之重。
符號互動又稱“象征性互動論”,它以人際互動和互動的媒介“符號”為關注點,主張互動是個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人類個體之間的互動行為是通過對符號的運用和理解而產生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包括語言、文字、圖畫、物品、動作、表情等均統稱為“符號”。在符號化的世界中,人們會對他人的語言和行為加以理解,并做出相應的行為改變。首先,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兒童群體會思考社會大眾對紅色文化教育所賦予的意義,并決定采取積極學習的態度;其次,在整個情景劇的排演過程中,青少年兒童群體會對整個符號化的社會互動賦予新的意義,除了對這個互動過程本身印象深刻,他們也會對紅色文化學習的行動外化于行;最后,他們會根據情景劇的互動過程,對自身的學習成果進行交流與內在闡釋,在整個教育過程結束后,他們會對紅色文化產生新的理解,從而真正完成對紅色文化的學習任務,完成紅色文化的傳承使命。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了“擬劇論”,該理論建立在符號互動論的基礎之上,著重分析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理論和方法。世界就像一個大舞臺,社會生活就像一出戲劇,人們進入日常生活舞臺后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和表演劇中的角色。因此,人們在少兒時期和青少年時期會十分重視自己的印象管理,以此來管理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希望在同輩群體中自己能夠受到他人的喜愛和歡迎,擁有較好的人緣。因此,筆者認為服務對象在接收到搭造好的情景劇舞臺之中,往往會傾向做出積極的學習和正向的反饋。
甘肅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省份,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涉及地域廣、時間跨度大、精神內涵深。這些文化資源是甘肅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蘭州作為甘肅的省會城市,同樣也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蘭州戰役是彭德懷將軍帶領的第一野戰軍于1949 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關鍵、最激烈的一次決戰,在這場戰役中,我方以傷亡8700 余人的代價,殲滅敵人2.7萬余人,同時也留給后人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色精神文化財富。在情景劇中,劇本、表演、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導演與演員之間的交流等都具有符號化特征。兒童劇劇本的編創不只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搬運,更多的是與傳統文化的教育性相結合,將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兒童劇劇本創作中,賦予兒童劇更多的教育意義,創作出符合兒童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兒童劇,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一份優秀的劇本能夠為情景劇打造更加堅實的基礎。因為青少年兒童群體的認知理解水平有限,劇本文字內容需偏向通俗易懂的風格,簡單明了地鋪敘蘭州戰役中如團長、士兵的故事,充分展示角色外在表現、心理活動、性格等要素。
“串燒情景劇”(圖1)打破傳統的情景劇舞臺表現形式,旨在構建一個以表演為主,集合唱、詩歌朗誦、沙盤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多元立體舞臺。

圖1 “串燒情景劇”活動
根據劇本設定,在特定的故事情節或場景下,利用沙盤還原戰爭沖突的場面,或通過合唱和朗誦的形式升華情感。這種多元豐富的表現形式可以讓青少年兒童群體更進一步拓展對紅色文化的認知,也能深化對紅色精神及品質的實踐。在不同的劇目中,青少年兒童群體與不同的同輩群體交流,在這種社會互動中形成多個“鏡中我”。他人是與自我有著社會聯系、進行廣泛互動的他人,在自我與他人的這種關系中,他人逐漸形成了對自己的一種認識,他人會依據自己的認識對自我做出評價。這種評價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當自我收到他人的評價后會進行自我的人內傳播,通過內省式思考來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駁斥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可以看到,在這里,他人就是自我鏡子似的呈現與互動。劇本如下所示。
第一幕 黎明星火燦
該幕劇本通過戰士們艱苦的作戰環境及傷亡情況,起到讓參演者體會到當時戰爭艱苦、局勢緊張的情況的作用,并且能在親身參演活動中,讓他們深度了解共產黨艱苦奮斗、堅定理想信念的紅色精神。
時間:8 月25 日,黎明前夕
地點:沈家嶺
人物:王團長、何育求、我方戰士們、國民黨士兵
場景介紹:第2 團第四軍第11 師的戰士們抵近沈家嶺左翼,在小心翼翼地挖戰壕、建工事,進行戰斗前的準備。
王團長:大家伙都小心點、警惕點啊,咱們要盡快把這個戰壕挖好。
何育求:好的團長!
(王團長坐在石頭上,眉頭緊鎖,神情焦慮,陷入沉思。)
何育求:團長,接下來的仗我們該怎么打?
王團長:(放下鐵鍬)現在這個戰事這么緊張,已經有無數傷亡了,如果繼續僵持下去,將對我們十分不利,但不管怎樣,我們一定要打開缺口……
(另一邊,巡邏的國民黨哨兵聽到動靜,隨即拿起望遠鏡觀察。)
國民黨士兵:那邊干什么?
我方戰士:不好,注意隱蔽!
(鏡頭給沙盤,搭造突然交火場景。)
……
文化是符號的內容之一,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可能同時具有多個符號載體,并且擦出新的火花,從而產生新的社會符號。本文旨在以“串燒情景劇”為主要內容,突破傳統的課堂教育方法,開辟出一條嶄新的、富有趣味的、易學易懂的紅色教育實踐形式。根據針對青少年設計的問卷內容可從青少年兒童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水平、學習意愿、學習要求三個層面得出以下結論。
(1)認知水平:72.6%的青少年兒童群體認為自己對紅色文化和歷史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只學到皮毛,不能復述全貌,并且沒有得到過系統的全面的教學體驗,感到枯燥且學習興趣低。
(2)學習意愿:92.6%的青少年兒童群體表示愿意了解并接受這樣一個去學習紅色文化和歷史的機會,因為國家政策和大環境對此提出要求,而且他們自身存在興趣動機。
(3)學習要求:87.7%的青少年兒童群體會對紅色文化及歷史學習提出要求,他們想要形式多樣、內容生動豐富的學習體驗,并且希望能夠親身體驗與實踐,而不是只停留在課本的學習。
因此,本文認為以“串燒情景劇”的方式介入青少年兒童群體的紅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與廣泛的現實意義。
情景劇符號化互動邏輯如圖2 所示。

圖2 情景劇符號化互動邏輯
(1)情景劇舞臺。情景劇不僅具有能夠與紅色歷史文化進行多樣化結合的優勢,不同的戰爭故事或人物性格能夠通過表演者的演繹,結合舞臺效果,產生不一樣的視聽盛宴,也能夠在社會層面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在這種空間狀態下,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與同輩群體交流學習的機會,也可以拓寬自身社會支持網絡。同時,這個空間也具有約束力,在排演過程中,青少年兒童群體會不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社會及周圍群體賦予這樣一個情景劇符號“需嚴肅以待”的意義,因此自身也必須秉持同樣的價值觀才能獲得同輩群體的歡迎、獲得他人尊重。與此同時,在情景劇排演中著重把握青少年兒童群體在認知、行為、環境三方面的發展,構建一個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有助于服務對象之間相互影響,共同學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深切感受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以及在團隊中形成榜樣模范帶領作用,使青少年兒童群體時刻激勵自己向榜樣學習,凝聚團體向心力,一步步引領青少年兒童群體的價值觀。
(2)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是符號與內涵的有機統一,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在歷史實踐中積淀而成的一種政治文化,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表現形態。從表征上而言,紅色文化是憑借歷史文物、紀念館和歷史符號所展示出來的物質文化;從內涵上而言,紅色文化是反映共產黨革命情懷、英雄品質和崇高理想的精神文化。紅色文化素養對于構建人們價值觀框架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優秀紅色文化已經貫穿于中華兒女政治、法律、道德、生活等各個方面之中。青少年兒童群體更加容易在群體活動中對紅色文化的符號進行內化,如在群體互動中,個體所擁有的優秀紅色文化品質,諸如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等,更容易被發現并得以正確的宣導,從而在群體內部中形成集體學習這種精神品質的風尚。青少年兒童群體的認知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通過紅色文化教育進入他們的價值觀認知能夠將紅色基因深植其血脈之中——這也是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在其日后的成長過程中,系統接受過紅色文化教育的青少年兒童群體擁有更突出的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分辨力和抵制力。
(3)小組工作。人類是群體性生物,而且人在群體中生活,通過群體達到發展和改變的目的。小組工作正是基于在群體中與別人互動,發揮個人潛能,達到改變的目的。情景劇作為一個形成小組,小組成員角色會在合作互動過程中逐漸明朗。在小組工作的語境中,小組本身、小組成員、組員角色等都是符號的具體表現。小組成員會通過自身扮演的角色而與其成員進行交流,每個個體與他人的交流模式往往都是不一樣的。小組內的領導者(組長)是規則的制定者,因此他常常會采用澄清、綜合、反映和過程分析等技巧來推動整個情景劇的協同合作。而小組中的服從者(組員)會更頻繁地進行經驗交流、相互學習、情感溝通等。作為社會工作的三大專業方法之一,小組工作在群體中發揮的作用極為重要,當小組工作理論介入情景劇演繹中,可以推動情景劇合作鏈條更加完整有序,促進組內良性競爭與合作,在小組學習中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同過在群體中與別人互動,基于小組成員的支持,改善小組成員的態度、人際關系,以應付實際生存環境。
客觀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蘭州各族人民爭取民主和解放,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注重對青少年的教育,深度培養青少年愛國精神,并以此作為紅色文化背景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豐富的“串燒情景劇”課堂能夠實現紅色革命文化的深度教育與再傳播,突破傳統課堂以講座、放映PPT 為主的單一枯燥的授課形式,青少年兒童群體能夠在這個舞臺上充分表達自我,進行互動學習,賦予紅色文化新的定義,塑造優良品質。同時,能夠使青少年兒童群體得到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學習,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致力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紅色教育的思想深刻嵌入青少年兒童群體的思想體系中。在這樣一個多元立體的交互體系中,青少年兒童群體可以借助多種不同的符號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媒介,作為向外學習的渠道,使其對紅色文化乃至整個世界的認知水平與實踐能力達到雙向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