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建
松渤電器(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01323
不銹鋼長圓形件是某汽車上的配件,材料為SUS304不銹鋼。該制件的傳統工藝采用9副單工序模沖壓成形,即:毛坯落料、拉深復合模(工序①);二次拉深(工序②);三次拉深(工序③);整形(工序④);外形落料、沖中間頂孔(工序⑤);側沖孔(工序⑥、工序⑦);凸緣處成形(工序⑧);整形(工序⑨)。單工序模沖壓模具雖然具有結構簡單、模具設計及維修方便等優勢,但所需模具較多,沖壓成本高,隨著產量的日益增長及市場的激烈競爭,單工序模已經無法滿足大批量生產需求,缺乏競爭優勢。經分析,決定采用一副可以落料、拉深、側沖及成形的多工位級進模進行生產,其生產出的制件質量穩定性好,生產效率高,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制件的沖壓成本。
如圖1所示,該制件形狀復雜,是一個帶弧面凸緣的長圓形件,料厚t=1.6m m,最大外形長為76.8mm、寬為44.5mm、高為30.6mm;拉深部分為長圓形,在長圓形的側壁沖出一個2 1.5 m m×的方孔和一個的圓孔;凸緣處由R63.1mm的弧面與長圓形部分采用R3mm相切連接而成。
在多工位級進模上完成該制件的沖壓成形,向上拉深成形較為合理,具體沖壓工藝流程為:沖切毛坯外形→拉深→整形→沖頂孔及外形廢料→側沖孔→凸緣成形及整形→落料(制件與載體分離)[1]。

圖1 不銹鋼長圓形件形狀及尺寸
該制件凸緣處形狀不規則,按相關理論公式計算較繁瑣,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因此用專業的展開軟件進行計算,速度快且準確度高,計算出的制件毛坯如圖2所示。

圖2 制件毛坯
(1)拉深工序計算[2]由圖1 可看出,該制件為不規則異形凸緣的長圓筒形件,當時,屬于高長圓形件。毛坯相對厚度時,拉深系數按長圓形毛坯形狀查資料得:第一次拉深系數m1=0.48~0.52(實取0.52);以后各次拉深采用不壓邊的結構,查得第二次拉伸系數m2=0.80,第三次拉深系數m3=0.82,第四次拉深系數m4=0.84。該長圓形件毛坯形狀計算如下,公式中所涉及的代號可在圖3中一一對應。
1)首次拉深工序尺寸計算。首次拉深形狀按橢圓形過渡。


首次拉深高度按經驗值預計算:

2)二次拉深工序尺寸計算。

二次拉深高度按經驗值預計算:

3)三次拉深工序尺寸計算。

從A3、B3計算數據可以看出,該尺寸小于制件的尺寸,但與制件的中心線尺寸相差不大,因此,該工序的外形尺寸及高度按制件的外形尺寸及高度來繪制即可,即拉深高度H3=29mm。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拉深高度為預估數據,具體值需在調試中做進一步調整。
(2)拉深工序簡圖繪制 根據以上計算,繪制出各工序的簡易外形尺寸[3],如圖4所示。

圖3 長圓形毛坯形狀計算所涉及的尺寸

圖4 簡易外形尺寸
(1)排樣設計要點 排樣設計是多工位級進模設計的核心環節之一,排樣具體要點介紹如下:①沖壓出的制件合格且穩定性好。②盡可能簡化模具結構。③確保各凸、凹模有足夠強度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工位數。④盡可能降低制造成本。⑤在保證帶料送料穩定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材料利用率[4]。
(2)排樣要點分析 該制件沖壓工藝比較復雜,具體步驟分析如下。
1)首先沖切出制件毛坯外形,留毛坯與載體搭邊即可。該制件為拉深件,凸緣處是弧面。因此,載體與毛坯采用工藝伸縮帶來連接過渡,這樣可以確保載體不受毛坯在拉深、成形過程的影響而導致變形、扭曲,方便送料,同時也減小了成形時的阻力,載體及搭邊設計如圖5所示。
2)拉深工位布置。該制件先拉深,分3次完成,考慮到拉深的工作過程原理,在首次拉深前后各留一個空工位,方便壓邊圈設置及拉深動作的合理進行。

圖5 載體及搭邊設計
4)側沖孔結束后再進行凸緣弧面的成形、整形工作,最后落料(制件與載體分離,分離后的制件從右邊模面出件)。
(3)排樣圖設計 經過以上幾點分析后,將該制件分為23個工位來排樣,如圖6所示,具體工位安排如下:在工位1上沖導正銷孔、預切外形廢料;在工位2、工位3上預切外形廢料;工位4為空工位;在工位5上完成首次拉深;工位6、工位7為空工位;在工位8上完成二次拉深;在工位9上完成三次拉深;工位10用于整形;工位11為空工位;在工位12上沖頂孔、沖切外形廢料;工位13用于沖切外形廢料;工位14為空工位;在工位15上側沖孔;工位16為空工位;在工位17、工位18上側沖孔;工位19為空工位;在工位20上完成凸緣弧面成形;工位21用于凸緣弧面整形;工位22為空工位;在工位23上完成落料(即制件與載體分離)。

圖6 制件排樣
(1)模具總體設計 模具結構如圖7所示,該模具由1副大模架和6組模板組合而成,總長為2000mm,寬為650mm,高為450mm,各組的工作內容具體介紹如下[5]。
1)第一組沖切導正銷孔及毛坯的外形廢料。為了簡化沖切毛坯外形廢料的結構,并考慮到凸、凹模的強度,該毛坯外形分7個刃口進行沖切。
2)第二組完成首次拉深。為了方便調整壓邊力,該模具將首次拉深單獨設計為一組。
3)第三組完成二次拉深、三次拉深及整形。
4)第四組精切外形廢料。該外形廢料除了留4個搭邊,其余部分分4個刃口沖切而成。
6)第六組完成凸緣弧面成形、整形及落料。

圖7 模具結構
(2)導柱、導套設計 為了提高模具的精度及使用壽命,在模座上設置4套φ60mm的外導柱、外導套和24套φ20mm的小導柱、小導套。
(3)導正銷孔設計 該模具在兩邊載體及毛坯中間均設置導正銷孔,均在工位1進行沖切,工位2采用3個導正銷同時精確定位,后續根據每個工序的需要,將容易竄動的工位均設置成導正銷定位。
(4)側沖孔結構設計[6]側沖孔結構是該模具的關鍵結構之一,從圖1可以看出,該制件共有2處側沖,即一個21.5m m×14+0.1+0m m 的方孔和一個φ2.1+0.1+0mm的小圓孔。為了增加方孔凹模的強度,將方孔分解成3個部分沖切。第一次側沖為沖切方孔中間部分及對面的小圓孔,將此工序安排在工位15上完成;第二次與第三次側沖方孔分別安排在工位17、工位18上完成。
以工位15的側沖孔模具結構(見圖8)為例做詳細介紹。該部分結構比較特殊,左、右滑塊均設置在帶料的工位與工位之間來實現側沖動作,斜楔墊塊8、14埋在上模座9里面,斜楔6、17固定在斜楔固定板7上,滑塊3、19吊裝在卸料板墊板4上,各凸模分別固定在滑塊及凸模固定塊上,滑塊復位采用氮氣彈簧18來實現。
沖壓動作:上模下行,導正銷(圖中未畫出)先對帶料進行定位,上模繼續下行,滑塊3、19底面接觸到平行柱25、29的上平面后,上模繼續下行至斜楔接觸到滑塊,使滑塊3、19向中心滑動,對帶料上的工序件27進行側沖,模具回程時在氮氣彈簧12、18的彈力下完成復位。

圖8 側沖孔模具結構
該模具安裝在3150kN的閉式壓力機上進行試沖及大批量生產,經過生產驗證,沖壓速度可達到30沖次/min。結果表明,該制件采用多工位級進模來實現拉深、側沖是合理可行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了制件的成本,滿足了大批量生產的需求,試沖出的料帶實物如圖9所示。

圖9 料帶實物
傳統工藝采用9副單工序模沖壓,該模具改用新工藝,采用1副多工位級進模來沖壓,可完成沖切毛坯外形、拉深、側沖及成形等工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且降低了制件成本。為了方便制造、維修及調試,該模具由1副大模架與6組模板組合而成。首次拉深單獨設計1組模板,可以在壓力機上直接調整壓邊力,方便維修及調試。為了增加側沖方孔凹模的強度,將21.5mm×14+0.1+0mm的方孔分解成3個部分進行沖切,獲得了成功。該模具的4個滑塊均吊裝在卸料板墊板上,解決了設置在帶料左右方向的側沖孔難以實現側沖動作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