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杰
沿海地區是事關江蘇全局和整體發展的重要軸線,向海發展是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沿海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必然伴隨著現有資源的優化整合與科學技術的迭代創新。江蘇沿海地區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稟賦,相關新興產業結構初具規模,省內高校的綜合科技創新能力同樣可以為江蘇向海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條件。以海洋科技創新引領沿海地區高質量向海發展,是江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的區域發展可行性思路。
海洋資源稟賦良好,但開發利用不夠充分。江蘇臨海擁江,區位優勢獨特,海洋資源密度指數位列全國第二,綜合指數位居全國第四,是全國海洋資源富集區域之一。江蘇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54公里,沿海灘涂面積約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1/4,近海風能資源豐富,濱海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但從現狀看,江蘇沿海三市(連云港、鹽城、南通)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偏低,海洋資源在開發利用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與現有優質海洋資源的匹配度不高。“十四五”時期,沿海地區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不僅有利于全省經濟“基本盤”的穩固,而且能夠呼應蘇南、支撐沿江、聯動河湖、帶動蘇北,為省域層面的結構優化和布局調整提供回旋空間和生態供給,形成多極增長、雙向支撐新格局,進而實現全省的“江強海興”“南北均衡”發展。
海洋新興產業初具規模,但發展速度有待提升。近年來,江蘇穩步有序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亮點。海洋新興產業初具規模,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總體上位居全國前列,產量約占全國的1/3、世界的1/10。海洋風電產業發展迅猛,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居全國首位,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累計占全國70%以上。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藥等高附加值新興海洋產業雖有所增長但增長速度相對較慢,海洋資源利開發利用率較低,新興產業創新技術支撐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亟待提高。
海洋科技創新資源豐富,但整體實力未能凸顯。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沿海地區高質量向海發展,需要海洋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江蘇作為科教大省,海洋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省內除擁有全面向海的江蘇海洋大學,設立海洋學院或海洋相關專業的江蘇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外,還擁有中國船舶集團公司702研究所、716研究所、723研究所、724研究所,國家海洋局(江蘇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涉海研究機構。豐富的科教資源能夠為江蘇沿海地區向海發展提供創新動力保障,但能否將現有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匯勢聚能專注于海洋科技創新、服務于海洋經濟發展,是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海洋科技創新統籌協調機制。目前江蘇海洋科技創新面臨著“四散”格局。一是政府海洋管理職能“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科技等多個部門都具有涉海管理職能,形成了海陸分割、產業隔離、各管一塊的格局。二是科技創新主體“散”。科研機構分散,缺乏行之有效的整合,綜合能力不強,江蘇海洋創新指數綜合能力處于國內第二梯隊,落后于廣東、山東等省區,海洋創新發展水平與江蘇現有科教資源、全國經濟強省地位不符。三是企業創新需求“散”。目前省內海洋新興產業處于起步階段,企業規模普遍不大,創新需求多樣但缺乏技術支撐。四是城市產業集聚“散”。沿海三市在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上還有待進一步凝練,產業集聚效應還有待形成,需要堅定不移地走“科創+產業”道路,建設城市產業集群。針對目前的“四散”格局,亟須優化全省海洋科技創新統籌協調機制,推動海洋科技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應在政府宏觀指導下搭建運營平臺,為企業微觀需求和科研單位研究方向搭建橋梁,指導沿海各市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各自城市特色的高端科研平臺,引領城市產業經濟帶建設。
如何匯聚高端海洋科技創新型人才群體。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江蘇涉海平臺總體數量不多,且高端研發平臺稀缺。到目前為止,江蘇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海洋科研機構,尚未形成“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引培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反哺創新平臺”的發展局面。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中,江蘇海洋科研機構和研發人員數量分別居第10位、第7位,現有海洋教育科研機構和技術創新人才占比較少且分布較散。同時,江蘇海洋科技創新人才自給能力有待增強。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雖門類較為齊全,但區位分布過于分散且涉足專業領域不深,協同共享性較弱,需要進行深度整合和專業度提升。兄弟省份的相關實踐,為江蘇集聚高端海洋科技創新人才提供了經驗借鑒。如山東省2015年提出了“鰲山人才”計劃,并依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藍色硅谷”等重大海洋科技工程,面向全球選聘各層次海洋科技創新人才,集聚了全國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1/3的海洋領域院士,有力支撐了山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何突破服務于沿海高質量發展的科研創新平臺瓶頸。江蘇海洋科研機構和海洋領域重點實驗室數量,在全國占比不足1/10。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研究所、國家海上綜合試驗場、科考船隊等國家級海洋創新平臺,無一分布在江蘇。江蘇海洋科技核心技術自給率不高,與先進海洋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且存在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江蘇雖已成立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但主要開展深潛、深網、深探研究,與海洋經濟現階段的發展要求契合度不高,無法對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起到有效支撐作用。以科技興海推動江蘇地區沿海高質量發展,應充分借鑒其他沿海省份在平臺建設方面的經驗。結合江蘇獨特的海洋特色,以科技創新為根本支撐,建設面向海洋經濟發展的重大海洋研發平臺,有效整合海洋科技力量,切實提升江蘇沿海科技創新水平,探索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跨越趕超之路,推動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

成立江蘇海洋創新聯盟。針對目前江蘇海洋科技創新面臨的“四散”格局,建議建立開放型海洋科技創新合作組織——江蘇海洋科技創新聯盟(下稱“創新聯盟”)。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牽頭,江蘇海洋大學負責聯盟日常工作,其他涉海政府部門、涉海高校、國家及省相關海洋科研院所、海洋高科龍頭企業共同組建。以江蘇為主戰場,以海洋科技創新為紐帶,以重大科研項目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打造科技公共管理信息服務平臺、科研聯合攻關平臺、科技成果產業轉化平臺、人才交流合作平臺四大平臺,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大數據共享、重點實驗室共享、科考船共享,重點支持沿海地區高質量向海發展。通過定期發布海洋科技產業政策信息、《海洋科技發展趨勢報告》等,提升江蘇向海發展綜合實力。創新聯盟受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參加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定期匯報海洋科技創新動態和項目開展情況,為省級層面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引培海洋科技高端人才。加快海洋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匯集,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對外引智力度。圍繞海洋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需求,依托創新聯盟強化資金支持,設立“引才專項”,打造江蘇海洋引才品牌,引進國內外海洋科技前沿技術帶頭人及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專家,通過聯合攻關培養海洋科技創新團隊。另一方面,提升全省海洋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面向海洋科技需求加強產教融合,打造高素質海洋人才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江蘇涉海高校辦學層次和專業度,為江蘇高端海洋科技人才的穩定供給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把加快培育集聚新時代海洋人才隊伍放在優先位置,探索適合海洋科技創新、有利于海洋人才隊伍穩定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構建現代海洋人才治理體系,打造新時代海洋人才集聚新高地。
建設國家級江蘇海洋實驗室。對照《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建設沿海高質量發展經濟帶的要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建議參照廣東省建立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山東省建立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由省政府牽頭,由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個沿海市市政府共建江蘇海洋實驗室(下稱“實驗室”)。實驗室主導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環境監測、預警與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和航運與物流等。實驗室由創新聯盟牽頭承辦,以省海洋科技創新基金和沿海各市配套基金為引導基金,以高校科研院所自籌資金為建設基金,以企業資本投資為聯合基金。實驗室按照“一主體三分室”進行布局建設:“一主體”即江蘇海洋實驗室,主要承擔實驗室建設運行職能,考慮到海洋科教基礎和海域資源優勢,建議實驗室主體落戶海州灣;“三分室”即海州灣實驗室、鹽城實驗室和通州灣實驗室,主要依托沿海三市各自區位優勢強化差異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