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艷 朱 騰 印紫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南京市溧水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落實江蘇省、南京市關于基層黨員冬訓工作的部署要求,堅持在“廣”字上下功夫、在“大”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出實招、在“微”字上謀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溧言力行”品牌效應不斷擴大,冬訓質量效益顯著提升。
堅持以上率下。根據省市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印發全區基層黨員冬訓工作通知的“1號文件”,對冬訓內容、任務、時間等作出具體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召開全區基層黨員冬訓動員部署會,區委分管領導作動員部署并上專題黨課,為高站位謀劃、高質量落實冬訓工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各級黨組織書記自覺走上講臺,扛起“主講人”責任,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礎上,全區共開展冬訓“第一課”120余場,線上線下受眾近2萬人。
注重嚴督實導。對冬訓實施閉環管理,完善考勤登記、自查抽查、信息報送等制度,將監督指導覆蓋全方位、貫穿全周期。將冬訓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和意識形態責任制考核,收集梳理、規范建立專項檔案,召開冬訓工作評審會,通過現場匯報、查看資料、綜合評比,總結推廣經驗做法,檢驗評價工作成效。
突出分類指導。緊盯受眾特點和現實需求,廣泛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講。針對文化程度偏低的農村黨員開展“視聽式”教育,組織集中觀看《守島人》《長津湖》等主旋律電影。針對流動在外的黨員開展“拇指化”教育,發揮微信群、“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載體作用,動態推送學習資料,及時督促打卡學習。針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黨員開展“探訪式”教育,組織志愿者和網格員派發大“理”包、服務送上門;在保證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專人專車把他們接出家門聆聽紅色宣講、參與線下活動,切實做到冬訓“一個都不能少”。冬訓期間,全區共組織集中宣講400余場、觀影50余場,發放《冬訓課堂理論學習應知應會》1萬余本。
深化共建合作。緊緊抓住“兩中心一平臺”融合發展契機,積極撬動高校資源,深化推動校地共建。區級層面與南京師范大學合作調研編寫《新發展理念在溧水的生動實踐》;東屏街道與南京審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結對共建,豐富拓展協同育人的內涵和外延;石湫街道與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組織“志在小湫”青年創客實訓營,為冬訓賦予醇厚地方情、灌注蓬勃青春力。冬訓期間,高校師生累計在全區開展調研、宣講、志愿等活動50余場,形成“一街一品”的冬訓共建新模式。
創塑品牌收獲大成效。回顧總結多年來溧水黨員冬訓的火熱實踐和寶貴經驗,謀劃繪就未來工作的創新方向和發展藍圖,征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打造“溧言力行”理論宣講品牌,旨在運用溧水本地的人才隊伍、文化資源和發展成果,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促使黨員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錘煉黨性、為民服務、推動發展的實踐成效。通過品牌的有力牽引,把原本各層級各單位零散的宣講活動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冬訓的體系化程度顯著提高。借助品牌的集聚作用,調動更多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工作中,冬訓的軟硬件條件全面升級。依靠品牌的堅實支撐,建立健全理論宣講長效機制,有效解決供需對接不暢通、話語轉化不到位、突擊開展不持久等矛盾難題,冬訓的科學化水平大幅提升,逐步形成知、信、行統一,精、氣、神凝聚,人、事、物融匯,點、線、面結合,區、鎮(街道)、村(社區)貫通的黨員冬訓嶄新格局。
廣泛宣傳營造大聲勢。在區內《今日溧水》報、“微溧水”微信公眾號、“最溧水”App等全媒體矩陣開通“溧言力行冬訓課堂”專欄,持續刊載發布學習內容、冬訓報道、體會文章、創新舉措等稿件近200篇。在《人民日報》 《新華日報》 《南京日報》等主流媒體刊發冬訓稿件243篇,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刊發41篇,冬訓活動“圈粉”無數,持續“霸屏”。



以知促行實現大作為。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始終把“溧言”學習成果高效轉化為“力行”工作實績作為冬訓開展、品牌打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黨員冬訓與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鞏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成果有機銜接、深度融合。區級層面著眼疫情防控的嚴峻復雜形勢,組織1萬余名黨員參與到卡點執勤、核酸檢測、疫苗接種、政策宣傳等工作中,運用“疫”線課堂擦亮初心、砥礪本色。溧水經濟開發區建立集中監管倉,提供進口物資檢測消殺服務,協調愛心酒店,為園區78家企業368名員工提供隔離場所。永陽街道結合“大走訪、大排查、大攻堅”,成立9個工作專班,召開6類意見征求會,對39戶重點信訪戶開展上門調查服務。洪藍街道為群眾提供法律解讀、心理疏導、健康義診等服務300余次,輻射近千人。晶橋鎮動員組織254名黨員、團員和志愿者獻血76450毫升。經過冬訓洗禮的廣大黨員進一步明晰了“力行”方向,積蓄了“力行”能量,以務實作為和奮進姿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精細調研諫良策。通過“線上調研+線下走訪”,分批次發放問卷5469份,回收有效問卷5103份,摸清基層黨員的學習需求,收集意見建議,為冬訓校準用力坐標、指引主攻方向。組織各鎮(街道)宣傳委員、干事和理論宣講骨干,開展冬訓經驗交流、成果展示和示范課現場觀摩,在集智討論中發現問題、補齊短板、比學趕超。撰寫的《打造宣講品牌增強冬訓實效》《高水平冬訓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等調研文章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
精選優育強隊伍。區級層面通過深入挖掘、細致遴選、嚴格把關,成立匯聚高校馬院教授、黨員干部、黨校教師、基層宣講志愿者、“百姓名嘴”等71人的“溧言力行”理論宣講團,鎮(街道)、部門和單位也結合實際組建了“‘洪’色之聲”“‘和’聲嘹亮”“‘理’好白馬”“‘屏’心爾論”“高巖紅”等特色鮮明的宣講小隊,形成“1+N”宣講隊伍體系。舉辦冬訓骨干專題培訓班,特邀名師專家,圍繞“‘溧言’有滋有味,‘力行’出彩出新——如何做好基層宣講”主題作分享授課,通過一對一幫扶、面對面傳授、鍵對鍵交流,幫助宣講骨干構建場景、生成能力、塑造風格、積淀底蘊,有力提升他們的理論素養和授課水平,為冬訓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精心烹制“營養餐”。緊扣冬訓主線、緊貼中心工作、緊盯黨員需求,廣泛收集、分類梳理、精心制定貫穿6大專題、涵蓋86個主題的冬訓宣講“菜單”,并組織集中備課試講,把選擇權交給黨員,把評判權賦予基層。注重運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方式、圖文并茂的課件素材、喜聞樂見的表達手法、新穎活潑的宣講方式,有效增強宣講的生動程度、情感張力和用戶黏性。經過反復雕琢打磨,制作質量優、接地氣的冬訓視頻42個,其中15個在“學習強國”、交匯點等平臺發布,確保冬訓宣講“套餐”鄉土味濃郁、正能量充盈、主旋律激昂。
開設“微課堂”。堅持創新賦能,力求微言大義,原創開設紅色主題音樂黨課、入黨宣誓儀式黨課、“紅色家書”誦讀系列課程、“英模之鄉”戰斗英雄訪談式教學課等微課程,冬訓的感染力和親和力顯著增強。
推出“微沉浸”。升級表現形式,采取角色扮演、情境還原、歷史再現等方式,推出“紅色推演課堂”“實境課堂”等可視化、場景化、互動化的沉浸式體驗類課程,引發黨員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挖掘利用紅色李巷、大金山國防園、橫山抗日紀念館、銅山戰斗紀念廣場等本地教育資源,開展實地參觀學習200余場。
聚力“微創作”。甄選優秀文藝工作者壯大“輕騎兵”隊伍,立足無想水鎮、秦淮源頭等文旅地標,原創戲歌伴舞《溧水是個好地方,處處美景唱不完》、詩朗誦《溧水——在春天深深耕耘》、歌曲《紅色李巷》、系列微紀錄片《桑葚紅》《信仰——記抗戰老黨員李孝廉》《一郎不死——記抗日小英雄張一郎》《石臼湖上還野鴨》、快板《秦淮源頭話溧水》等類型多樣、生動活潑的“爆款”作品30余個,實現“文化搭臺、理論唱戲、群眾點贊”的良好效果。
組織“微評選”。開展“‘溧言力行’——我是優秀主講人”冬訓主題評選活動,在全區范圍內征集各類作品213個,邀請“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網絡媒體專家領導,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組成專業評審團,分類評選出優秀“冬訓主講人”8名、“創新項目”10個、“特色案例”10個、體會文章20篇。通過優秀案例和先進典型的示范啟發,進一步激發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參加冬訓學習、強化理論武裝的主動性、自覺性,在以賽促學、交流互鑒中提升冬訓工作質量。
投身“微志愿”。弘揚雷鋒精神、發揮專業優勢、彰顯人文關懷,創新開展“愛心育春蕾”資助女童、“法潤溧水情暖民工”農民工普法學法、“我是你的眼”我為盲人說電影、“周六讀吧”親子閱讀進家庭等志愿服務,受到社會各界充分認可和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