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爾 陳瓊琳 劉力豪 葉絲蕊
(1.湖南建科園林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1;2.湖南省風景園林學會,湖南 長沙 410001)
近40年來,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城市環境也遭到破壞,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受到不良影響,疾病增加,不少人出現亞健康狀態,世界衛生組織將城市化視為“21世紀的主要公共健康挑戰”。快速的城市化帶來了新的健康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肥胖和精神疾病開始蔓延,成為新時代的“瘟疫”,嚴重影響著人群健康,城市公園綠地的健康價值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肯定。特別是近3年來,全球新冠疫情暴發,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院協會等聯合發布的2010年《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白皮書》顯示,城市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60%。面對各種壓力,城市居民的健康問題引起社會重視。
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曾給經濟帶來快速增長,但城市居住條件極度擁擠局促,居住區臟亂不堪,病疫肆虐,污水和廢氣嚴重影響了居民的身體健康,工人的工作效率因此大幅下降,基于這種情況,英國發起了包括公園運動在內的各種改革運動。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區規劃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公園——伯肯海德公園,伯肯海德公園保護區的土地分為3種類型:公園綠地、公園設施用地及運動場地和居住用地,公園規劃內容包括如何為居民區居民服務。伯肯海德公園建成后,居民生活環境大大改善,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增強,得到英國及世界各國的普遍稱贊。美國也借鑒英國的做法規劃并建成紐約中央公園,紐約中央公園為居民提供了開敞、設施更完善的公共活動場所,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世界各國爭相學習的榜樣。因此,增加公園綠地會給人們帶來舒適的環境和幸福感[1]。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成都天府新區時做出“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李雄等[2]認為公園城市是適應新時代中國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發展形勢及需求所提出的城市發展新目標和新階段,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理念。公園城市不是簡單的公園+城市,公園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應該認真研究。吸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公園建設的經驗,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城市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以創園林城市為抓手,特別是城市公園建設,改變城市面貌,讓城市更美、更宜居。
姚亞男等[3]研究發現城市綠色空間的發展與公共健康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城市決策者將綠色空間作為公共衛生政策,現有研究結果為綠色空間設計提供了一定參考,公園也是城市綠色空間。李樹華等[4]認為綠地之于人的健康在生理、心理、社會3個維度均存在一定的有益功效,并提出綠色醫學的概念和設想,為提升綠地的健康衛生功能提供依據。如何利用公園綠地為居民的生理、心理健康服務,必須引起園林工作者的關注。趙兵等[5]利用GIS技術,定量分析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得出公園綠地類型組成和布局不均衡的結論。公園綠地不能均布于城市是很多城市的通病,一些城市將公園布局在城市邊緣,有的選擇一些邊角荒地規劃公園綠地,不能滿足居民健身需要,顯然是不合理的。劉雨紅等[6]對國內外關于城市綠地與健康的研究也做了綜述,園藝療法、康復花園、綠色醫學等理念也是在歐美國家發展成熟后,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但現有研究,有的探討如何解決居住區附近公園綠地不足的問題,有的是突出公園綠地的健身功能,有的是研究公園綠地布局的均好性,一般是從設計的層面考慮問題,綠地系統規劃也主要是完成一些指標要求。研究擬依托寧鄉市的自然山水本底及居民區現狀,利用GIS及現場調研的分析,根據居民的需要,合理規劃布局各類公園,以期公園綠地為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優美的活動場所,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提供另一種思路。
公園是指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景觀、文教和應急避險等功能,供公眾游覽休息的園林,包括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四大綠地形式。為居民提供開闊的活動場所,可以享受新鮮的空氣,鍛煉身體,與人交流。王志鵬等[7]研究表明城市公園綠地作為城市空間中的自然因素,對人群健康具有潛在促進效應。
公園里的綠色植物有釋放氧氣、降低噪音、吸附粉塵、提供蔭涼的環境等功效。按新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一個城市的公園綠地的數量、質量、分布及可達性等是衡量其城市綠化水平的重要標準。游園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著名導演張藝謀已71歲,仍精力充沛,他自己發視頻介紹,每天在家附近的公園里快走5 km,他介紹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可以避免肥胖,降低“三高”。吳余青等[8]總結園林審美意蘊和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要求如出一轍,文學詩詞的意境和傳統園林審美意蘊追求的意境美大同小異,公園綠地的園林藝術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綠地對人體健康有利已經人所共知。城市建設對自然綠地的破壞、人工建設的綠地不足是目前很多城市面臨的現實問題。一個城市應充分保護城市周邊的自然山體水體、動物植物資源,注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生態廊道、綠道,強調綠地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城市綠地率達到40%以上,才能保證公園體系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公園綠地也應通過綠道、廊道相連才能有良好的可達性和連貫性,讓公園綠地為居民健康提供優美的環境。
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是指居民步行300m或者500m能進入一個公園。這類公園面積較小,居民每天下班茶余飯后,可以到公園里走走,屬于社區公園和游園,滿足年輕人早晚健身、老年人及幼兒白天的玩樂需求。
車行30min可進入市級綜合公園和專類公園,在公園內可以開展各種健身休閑活動;車行1h可進入郊野公園,可以讓居民充分享受自然美景。
利用GIS技術,從目標數據化、問題矢量化、方案精確化的角度,將城市熱島、生態廊道、水渠體系、蓄滯洪區、人口密度與居住區距離作為分析單元,得出綠地需求的高低要求區域,規劃各類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為居民的健康提供更宜人的公園環境。
對居住區進行分析,依據居民的活動需求,合理布局社區公園和游園,滿足居民就近進入公園健身休閑的需要;對城市自然山水資源及地域文化進行分析,規劃市級綜合公園、專類公園及郊野公園,使各類公園形成體系。
寧鄉地處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市域總面積2 906km2。2017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寧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三國蜀相蔣琬、唐代詩僧齊已、宋代著名狀元易袚、近代著名教育家朱劍凡、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謝覺哉、科學界泰斗周光召的故鄉,也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境內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等2 000多件青銅器震驚世界,寧鄉被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炭河里西周城址被評為“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創建于807年的千年古剎密印寺度假旅游區聞名遐邇。紅色文化、溫泉文化、禪宗文化、青銅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輝映。寧鄉市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北部亞熱帶湘贛植被區。植被起源古老,分布混雜,樹種資源較為豐富,共有木本植物86科,其中喬木樹種291種,灌木樹種295種,常綠樹種294種。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資源,為寧鄉市走綠色生態健康發展之路提供了保障。
寧鄉市城區四周青山環繞,溈水穿城而過,8條小溪河均布城中,綠蔭滿城,寧鄉城市綠地已有良好的基礎。但實地調查發現:公園綠地布局不均衡,居民健身缺乏場地。如何在湖南省園林城市的基礎上,向國家級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甚至公園城市發展,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休閑公園,充分享受美好的生態環境,是研究的出發點。
3.3.1 GIS分析 根據居住區的現狀及規劃,依托寧鄉的自然山水及人文歷史,GIS分析的結果結合現狀實地調研(圖1)。分析以精確了解綠地現狀、補充差距、完善結構、增加特色為原則,從目標數據化、問題矢量化、方案精確化的角度,將城市熱島、生態廊道、水渠體系、蓄滯洪區、人口密度、與居住區距離作為分析單元,得出綠地需求的高低要求區域,為規劃各類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提供依據。

圖1 GIS分析圖
3.3.2 寧鄉市綠地結構 中心城區的綠地系統為“一帶、一心、一片、兩環、五楔、八水、多廊、百園”的網絡化布局結構,實現城市空間與生態空間嵌套耦合。為居民提供通風廊道、生態廊道,營造健康生態的大環境,為公園綠地的布局奠定良好的基礎(圖2)。

圖2 寧鄉市綠地結構圖
(1)一帶指沿溈水生態藍脈。為提升溈水兩岸生態綠化水平,兩側各預留100~200m的綠化控制帶,城鎮段原則上按兩側各50m控制,沿溈水生態綠脈打造寧鄉溈水生態景觀帶,包括溈水洲島群、兩岸濱江公園群、溈水南北兩端生態田垸。融合自然和城市,承載自然生態、公共空間、文化休閑等多元功能,打造寧鄉城市魅力名片和空間內核。
(2)一心指金洲湖濕地半島至金洲公園的城市綠心。依托金洲湖濕地公園、金洲公園的重要生態節點,與溈水東岸田園通廊組成城市生態區,抑制城市擴張沖動,保留得天獨厚的城市公園。
(3)一片指作為中心城區南部重要生態斑塊的生態屏障片區,連接天馬山、鳳凰山、銅鑼山、樓臺山等山群。依托山群,串聯金洲湖濕地公園、天馬山森林公園、香山國家森林公園、銅鑼山郊野公園等重要公園。
(4)兩環指二環城市綠環和三環生態林帶。二環城市綠環:依托二環路的防護綠地,連接城區大型綠地,展現城市核心景觀風貌,形成城區綠環。三環生態林帶:依托三環的城市交通環線,左右兩廂控制不小于50m的生態綠帶,串聯城區外圍區域綠地。
(5)五楔指由城市外圍區域綠地連接建成區內綠地的5處綠楔,同時依托水系為紐帶進一步向城區串聯,打造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V城市水系的公園帶。包括石長鐵路—伏魔山、寧鄉大道生態綠楔、老鴨山—美人谷生態綠楔、關山生態綠楔、八家灣—中央公園、市民廉潔文化公園生態綠楔、白馬水庫—亮月湖、玉潭公園生態綠楔。
(6)八水指由城區內主要的溪渠河流連接山體、綠楔、公園,并沿水系布置綠地,將藍綠空間的功能融入城市,形成綠帶。包括東溈溪、化龍溪、朝陽溪、民兵渠、沙河、曾家河、歷全河和左干渠共8條水系藍脈。
(7)多廊指由城市綠道串聯城市功能組團、公園節點,強化公園綠地網絡。
(8)百園指城區建設用地范圍內共規劃了100個公園,分布在中心城區內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及近郊的郊野公園和濕地公園,做到300m見綠,500m見園。滿足市民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的需求。
3.3.3 公園綠地體系規劃 完善現有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園綠地提檔升級,樹立一批旅游配套設施一流、景觀豐富、受人們喜愛的城市公園典范;結合城市更新新建一批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和游園,增加公園綠地總量,優化公園綠地布局,提升公園綠地功能,形成“布局均衡、類型多樣、功能豐富、特色鮮明”的城市公園體系。
(1)系統配置原則:根據上位規劃確定的城市分區結構與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山水格局,形成城市楔形綠地,以及補充公園綠地之間的連接性綠地,盡快形成城區的公園綠帶。合理確定各級、各類公園綠地的性質、規模、數量與布局,構建合理的城市公園體系。
(2)均衡布局原則:城市公園綠地應均衡布局,滿足全市居民休憩游覽的需求,同時也滿足防災避險的需求,積極開辟社區公園,同時依托道路、利用建設用地的邊角地塊開辟街旁綠地,利用城市空隙地見縫插綠建設小型公園綠地。這類綠地特點為:分布最為廣泛,貼近居民,綠地使用率高。
(3)多樣性原則:充分利用寧鄉的水系基底和人文歷史基底、工業創新特色,規劃建設設施齊備、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公園綠地。
(4)生態性原則:以生態優先為原則,公園布局應充分考慮城市外圍的自然生態網絡,結合城市生態廊道、通風廊道、水系等綜合布點,最大效益地發揮公園的生態作用。同時在公園設計中,在滿足功能和美學的基礎上,應重點考慮植物搭配、雨水回收等生態功能。
(5)落地性原則:充分利用現有各種有利的條件,結合城市用地格局和肌理,對接相關規劃,因地制宜積極開辟各類型的公園綠地。
3.3.4 規劃內容 公園綠地是指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景觀、文教和應急避險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務設施的綠地。包括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四類綠地。一個城市的公園綠地的數量、質量及分布情況是衡量其城市綠化水平的重要標準,公園綠地的增加為居民帶來更多的精神愉悅感和幸福感,規劃的目標落在綠地系統規劃中,公園綠地覆蓋居住區的面積超過91%(圖3)。

圖3 寧鄉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規劃圖
(1)綜合公園是指內容豐富、適合開展各類戶外活動、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務設施的綠地,規模宜大于10hm2,不小于5hm2,綠地率不小于65%,人均綜合公園面積宜大于或等于4m2/人。
規劃期末規劃范圍內將建設7個綜合公園,面積共615.80hm2,人均綜合公園綠地面積6.15m2/人。其中新增3個公園,包含八家灣公園、歷全綜合公園、官橋河公園;保留提質4個公園,包含亮月湖公園、市民廉潔文化公園、玉潭公園、金洲湖濕地公園。
(2)社區公園是指用地獨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務設施、主要為一定社區范圍內居民就近開展日常休閑活動服務的綠地。規模宜大于1hm2,綠地率大于65%。人均社區公園面積宜大于或等于3m2/人。
規劃期末規劃范圍內將建設67個綜合公園,面積共310.87hm2,人均社區公園綠地面積3.10m2/人。其中新增44個公園,現狀保留提質23個公園。
(3)專類公園是指具有特定內容或形式,有相應的游憩和服務設施的綠地,主要可以分類為植物園、遺址公園、游樂公園、其他專類公園(兒童樂園、體育健身公園、濱水公園、紀念性公園等)。人均專類公園面積宜大于或等于1m2/人。
規劃期末規劃范圍內將建有19個專類公園,面積共431.11hm2。人均專類公園綠地達到4.31m2/人。其中新增16個公園,保留提質3個公園。
(4)游園是指除以上各種公園綠地外、用地獨立、規模較小或形狀多樣、方便居民就近進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綠地。帶狀游園寬度宜大于12m。
規劃期末規劃范圍內將建有74個游園,面積共109.78hm2。人均游園綠地達到1.09m2/人。其中新增48個公園,保留提質26個公園。
各類公園依據居民健康需要,合理布局,將為居民提供休閑健身的優雅公園環境,讓居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國內外的城市建設實踐證明,公園綠地的規劃和建設可以改善人居環境,公園綠地充分滿足居住區居民的健身需要,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必須優先考慮的原則。寧鄉公園綠地體系規劃不是簡單按照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辦法,生搬硬套完成規劃任務,而是利用GIS技術及現場調研,充分尊重和利用寧鄉的自然山水資源,科學合理規劃公園綠地體系,滿足居民健康需要,建設寧靜宜居之寧鄉。也建議園林設計師先于國土空間規劃師在城市自然山水、文化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為城市更合理布局各類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提供技術幫助,讓城市規劃建設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