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劉卷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先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深刻認知,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于它所具有的包容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地域文化既可以得到本地區人們的認可,也能受到其他地區民眾的歡迎。在這樣一種文化認同的氛圍下,地域文化符號可以大膽地進行設計創新,并且靈活應用于視覺設計的各項元素中。地域文化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又為視覺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資源,為視覺設計奠定良好的基礎。二十四節氣與地域文化在發展中一直是一種交集的狀態,一些地域文化經常會顯性或隱性地呈現出二十四節氣帶來的影響?;诠餐幕尘跋碌娜诤蟿撔录仁菍Χ墓潥獾谋Wo,也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播。H5視覺設計基于二十四節氣與地域文化符號融合做基礎的圖形呈現,結合H5的設計邏輯做相應的交互應用,打造出多感官的情境與互動體驗,使得用戶在沉浸體驗的同時能有效認知文化符號,進一步認識這種表現的審美價值與傳播價值。
人所接收到的信息80%來自于視覺,視覺設計對產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H5視覺設計展示范圍的固定與其中視覺元素的不斷轉換可以使用戶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在H5的制作中需要通過對相應的主題信息進行視覺設計,結合文字、色彩搭建起符合主題的虛擬場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以聯想到真實的環境或者文化信息[1]。與此同時,H5視覺設計中信息載體的形式突破了以往單一的感官傳播,從基礎的圖文信息到結合視頻、音頻與動態效果,情境的表現更具多元化,情境的構建更加立體化。
1994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chilit對情境下了定義,即情境是位置、物體、人員和設備的集合。情境包括了其中的各種因素以及各種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基于情境化的視覺設計可以促進人、產品與場景的互動,使用戶與產品之間產生雙向互動關系,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通過多樣化的操作而增強用戶使用的參與感與身份認同感,引起用戶的情感共鳴,促進用戶對于設計內容的關注。
H5視覺設計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一種設計方式,用戶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多感官體驗,有效認知設計中蘊含的文化符號,并通過微信等移動平臺進行簡單快速的傳播[2]。H5視覺設計的技術開發便捷,跨終端的通用性擴大了文化傳播的速度與范圍,使文化符號的傳播更具靈活性。
地域文化的差異可形成不同風格的獨特文化符號,將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融入H5視覺設計中,在呈現基本的文化信息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圖案設計來完善其意義,從而帶來更高的識別性與認知度。當下對于視覺設計依托于地域性的符號可以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引發人的思考與探究[3]。
中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通過對天體運行規律以及氣候變化的觀察,總結出了系統的農耕播種、收獲的時間,逐漸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節氣都代表了一定時間內的氣候變化和自然規律。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依據的,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人們又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發展出了地域性的節氣文化,為二十四節氣增添了更加豐富的內容。
如要對與二十四節氣相融合的地域文化符號進行創新視覺設計,需要對其做一個系統的總結與分類,選擇出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了解其中蘊含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內涵,在視覺設計中做到清晰和豐富的呈現。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人類基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需要,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生活區域,并通過長期的生活積累形成各種自然資源、文化習俗和生產生活方式等,構成了不同范圍內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符號就是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帶有當地人的深厚情感,具有傳承性、象征性以及個性,能夠體現一個區域特有的文化現象的元素[4]。
地理位置或是地形的差異都會造成氣候的不一致性,所以二十四節氣并不能完全地適用于所有地區。各個地區根據這些差異總結出了適合當地預示天氣的農諺。例如冬至,山東山西地區有“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浙江地區有“陰過冬至晴過年”,湖南廣東等地則是“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氣候變化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人們會根據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規劃合適的農業生產。各個地區復雜的地理環境也會對自然資源的生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人們根據地勢因地制宜來進行農業活動,北方多種小麥玉米,南方則是稻米。同一種種植物在不同的地方則要適應當地的環境氣候來進行生存。例如芝麻的種植,北方地區是“小滿芝麻芒種谷,過了冬至種大黍”,中部地區是“芒種種芝麻,頭頂一棚花”,而南方地區則是“頭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莊稼”。這樣,人們的農業生產依據二十四節氣的自然規律,同時根據地域的自然環境進行調整,使得生產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5]。
2018年有禮有節推出的《傳家日歷》,以“家”為主題,用插畫描繪了一年四季,呈現了人們在不同地域的生活印記,其中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插畫,采用“三候”的元素進行描繪,用不同的地域風物來詮釋節氣,展現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圖1)?!凹摇钡闹黝}生動地詮釋了用戶在觀后對不同地域的家鄉風味所產生的無限情懷。

圖1 有禮有節APP 2018《傳家日歷》(來源:網絡)
自然地理資源作為區域性的獨特地貌特征,地區往往會孕育出不同的動植物資源,這些元素既可以做平面化的處理,作為視覺場景搭建的重要元素,呈現不同地域的自然特色,也可以選擇獨特的元素進行創新設計應用,通過添加一些與元素相關的背景音樂,增加趣味性與識別性。
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時代的建筑遺留為地域增加了更具獨特性的視覺特征。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故宮、徽州牌樓等,相較于其他地域文化元素,建筑遺留的傳播度與關注度更加明確。二十四節氣與地域歷史文化遺跡的融合,可以更加具有視覺識別度以及地域文化特色。故宮出版的《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兒童繪本是以故宮作為空間載體,通過插畫的表達方式來講述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故事。書中將故宮的建筑器物、植物花卉、故事詩詞與二十四節氣的物候習俗相結合,展現出一個富有童趣的四季世界。與實地相同的畫面呈現相比,更讓人們對于節氣文化的了解產生一種不僅是基于單一的平面視覺感受,還增加了實地體驗的多感官感受,雙重保障了節氣與地域文化符號的融合與傳播,促使人們在故宮中主動地去尋找二十四節氣的故事文化,感受傳統的節氣文化(圖2、圖3)。

圖2 書籍封面(來源:網絡)

圖3 小寒(來源:故宮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Home.html)
二十四節氣從農業文明中產生,為農業生產進行時間上的指導,而節氣也是農業文明社會中人們總結與觀察的結果,二者相互影響。最初二十四節氣的誕生就是為了能夠掌握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以生存為目的的,所以二十四節氣與飲食的關系最為密切。
民間有一句俗語“不時不食”就是指導人們根據時令,季節來制定好飲食的生活原則。從飲食方面來看,各個地區對于節氣的飲食既有共通之處,但又各具特色[6]。例如冬至應節食品,北方多吃餛飩餃子,南方則多吃湯圓。但各地仍然保留了一些地區特色,大同在冬至會吃燉肉,當地還有“冬至不吃肉,凍爛腳趾頭”民諺。浙江寧波在冬至早上要吃番薯湯果,寓意“翻霉運”。湯果也稱圓子,取團圓之意??静四旮?,寓意“年年高”。福建則會制作“搓丸”,也叫“貼丸”“饋丸”,有紅白兩色,還有被捏成其他形狀,象征興旺吉祥。黃琪在二十四節氣的包裝設計中就選擇以食物為設計元素,進行連續應用形成圖案(圖4)。不同地區的節氣飲食都會依據當地的農作物,飲食習慣以及傳統風俗出發,結合節氣的自然屬性,形成鮮明的飲食文化。地區的特色美食如要長久受到旅游者的喜愛,在設計中可以根據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習俗,結合節氣的物候特點,在視覺圖形的基礎上融入適宜的交互方式,用戶通過觸發交互元素,了解不同地域的節氣飲食特色。

圖4 二十四節氣包裝設計(黃琪)(圖片來源:二十四節氣文化設計大賽)
在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下,人們逐漸適應了一些基于節氣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演變出了屬于二十四節氣的獨特民俗文化。這些民俗代代相傳,寄托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期望。如立春要鞭春牛,清明時節掃墓,這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存在的民俗活動。除了具有共性的節氣習俗,還有一些地域性較強的習俗,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僅在有限的范圍內傳播。例如清明時,四川都江堰的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的功績,會舉辦“放水節”。大暑時,廣東地區會“祭白虎”。這些都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產生的一些獨特的區域節氣習俗,只在本地區具有重要意義[7]。不同地域對于二十四節氣擁有自己的表達,無論是紀念先人還是祈禱未來,都是人類對自然的一種敬畏和對歷史的尊重與延續。
趙文的設計作品就是借用了傳統的民俗剪紙藝術來展現二十四節氣,每張剪紙選擇了節氣相應的物候元素,通過裁剪拼貼組合在一起,同色紙張的應用在光影的影響下呈現出立體化的視覺表現(圖5)。每個地區都會有不一樣的風俗習慣,無論是衣著裝飾,傳統工藝都會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這些都可以結合節氣的物候特點進行視覺的創新設計,融合聲音與動效綜合呈現,并且圖形可以延伸應用在一些具有觀賞性和紀念性的產品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帶有一定的宣傳與紀念意義。

圖5 二十四節氣剪紙(趙文)(圖片來源:二十四節氣文化設計大賽)
地域文化與二十四節氣的融合需要找到合適的敘事空間。敘事需要有空間范圍,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把相關元素組織成為一個整體或者一系列的事件。二十四節氣是以年為單位的時間制度,它所衍生出的各種節氣習俗也是一種貫穿全年的持續性活動,相關的設計也是一種歷時性的過程,所以要注重設計敘事中時間觀的體現。
在現代社會,人們更多的是以春夏秋冬來概括天氣變化,忽視了作為細節的節氣變化,對于節氣的感受逐漸減弱,但是二十四節氣對于地域文化的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時間作用下進行了細致的變幻,它以一種細膩的手法融入不同地區的文化中,造就了一定時節下的獨特風光。近年來在網絡上出現了一些關于“跟著節氣去旅游”的文章,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旅行中感受到二十四節氣帶來的不同感官體驗[8]。旅游景點的淡季旺季指導人們最佳旅游時間,其中也蘊含著節氣的文化。節氣帶來的天氣物候變化,使得不同區域的景點展現出了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人們在旅游過程中,能夠感知氣候變化的環境、了解景點的歷史文化、觀賞自然美景、品嘗當地的美食、參與感受當地的風俗人情。二十四節氣與地域文化符號結合的視覺設計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符號之間的關系,使符號之間的邏輯思維能夠形成明確的場景畫面,具有時間與空間上的延續性,同時結合相應的音效與交互完善敘事的節點銜接,促使人們在視覺交流過程中,感知地域影響下的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十四節氣對于衣食住行的影響相對較小的是行。過去由于交通不便而致地區文化的發展趨于封閉,信息傳播技術遠不如今天這么發達,人們了解信息的方式也比較少。在現代社會,人們雖然可以通過旅游直接接觸其他地區文化,但是由于時間原因,不能對當地文化進行深入地體會和感受。近些年來文化創意產品在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就是基于這種聯系的短期性,將地域文化融入產品設計中,通過這種物質聯系加深印象,希望形成一個長期的文化影響?;ヂ摼W的發展為文化提供了新的傳播形式,數字化的呈現基于計算機技術,可以進行聲音的表達與藝術畫面的綜合呈現,H5的視覺設計形式可以使得二十四節氣的文化信息得到更加生動的多維傳播和藝術展現。用戶通過長按、點擊、滑動等操作方式瀏覽作品,既可以了解二十四節氣與地域文化的知識,又能深刻認知其中蘊含的藝術與審美價值。地域文化符號的獨特,即使在當今交通便利的時代,我們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對一個地域進行實地的感受與觀賞,而數字化的呈現方式可以依托互聯網和數字載體的特點進行高速大范圍的傳播[9]。
二十四節氣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一個較為系統且整體的文化體系。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符號具有大范圍的共通性,可以與不同的地域進行融合創新。過去,二十四節氣的傳播依靠各種約定俗成的習俗活動,但在今天通過更多豐富的地域視覺元素與靈活適用的創意產品,既能凸顯出節氣潛在的文化價值與使用功能,也能對地域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路徑[10]。在融合節氣與地域文化符號的H5視覺設計過程中,建立起二十四節氣的符號庫,總結與符號相關的視覺、聽覺等藝術元素,在與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設計中,便于從中尋找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與創新點。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一種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對其傳承與保護是目前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每一個節氣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在潛移默化地融入地域文化之后形成不同地區的地域特色,將這種地域特色代入到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視覺設計中,是將其進行傳承的一種有效方式。利用H5視覺設計這種新的信息載體創造出地域性的節氣空間與視覺情境,使人們在兩者之間產生視覺化的聯系與影響,在人們經歷了身與心的交互體驗后,可以提升人們對于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地域文化方面的諸多興趣與對人們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