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孕育產生并具有較強穩定性的文化意味。以四分法為分類依據,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魯迅選文為研究文本,會發現這些民俗對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較好的契合度。
關鍵詞:民俗;統編版;語文核心素養
民俗是在民間較為流行的習俗,是由廣大民眾所創造并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民間風尚,形形色色的民俗活動抒發了人民的感情,體現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的興趣愛好。“適當地對民俗文本進行解釋,能有效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有助于學生從作品的文化氛圍和時代特點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和創作意圖。”[]教師在教學中可嘗試以分析文章中的民俗描寫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解讀文章中的人物、背景和情節,引導學生探究那些可能已經失傳的民俗文化,了解其中的故事與典故。對于學生而言,這些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民俗,往往是最具有記憶點,最能激發其興趣的。“統編教科書中的本土民俗知識內涵豐富,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力、文化自信力和文化想象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寫上也更加注重關于傳統文化和優秀文化的教育,其中的民俗文本極為豐富,近半數的課文中都包含著民俗文化內容。
本文之所以選擇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的文章,是因為魯迅的作品數量雖比起前幾版教材有所減少,但他仍是其中入選作品篇數最多的作者,他的作品也都經過了歷史的考驗,經過一次次的刪訂留存了下來,且文章內容也因其時代特性都具有一些民俗文化內涵。魯迅在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有七篇課文以及《朝花夕拾》的名著導讀板塊,這七篇課文按照年級劃分,分別是七年級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八年級的《藤野先生》和《社戲》,以及九年級的《故鄉》、《孔乙己》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處于清末民初的變革時期,當時許多的傳統民俗還保留的較好,這些形形色色的民俗在他的作品中也有著深刻的體現。本文以“民俗學之父”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中的劃分方法為依據,將魯迅作品中的民俗分為語言民俗、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民俗文化具有著教育和教學功能,這些民俗元素也與語文核心素養有著一定的契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就是指學生在多種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中,通過對語言的品味、吸收和歸納,能夠感受語言的魅力,學習其運用規律,提高語言能力的素養。魯迅最擅長以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意蘊,而他對民俗語言的運用也使得他的文章更為簡潔凝練。如《社戲》這篇課文在預習板塊就要求學生思考結尾處所寫到的“長大后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簡簡單單的“好豆”和“好戲”兩個詞語,就足以讓學生深思鑒賞。葉圣陶先生說:“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而教師的作用正是引導學生通過揣摩“社戲”和“羅漢豆”這些民俗文本來進入文章情感內核,體會本課真正的主題:即對童年和故鄉的美好懷念。學生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靠近民俗語言,感受民俗語言言簡而意豐魅力。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與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基礎上,獲得一定思維方式的發展,促進相關思維品質的提升,這一核心素養貫徹于語文的聽、說、讀、寫的整個過程中。魯迅文章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其批判的特性,其文章含有濃濃的批判性思維。如《孔乙己》這篇課文,主要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冷漠麻木,以及封建禮教的腐朽。教師教學就可以通過長衫和短衫這兩種服飾民俗的對比,長衫主顧與短衣幫在酒店中的待遇,來引導學生感受封建社會的固化。科舉制度雖然已被廢除,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落后毒害思想仍占據主流。但同時魯迅也以孔乙己這一落魄儒生的生活環境,他的悲慘結局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與科舉制度,警醒世人。學生可以通過對民俗文本的分析來感受魯迅的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批判社會、批判自我,最終完善自我。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誦讀品味、審美體驗、欣賞評價等活動,逐步掌握發現美、感受美和表現美等方法。民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生們要能夠發現民俗的美,感受其內在的風俗美和情感美。民俗是故鄉的靈魂,強烈地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教師要敏銳的感知民俗文本所蘊含的美,并把這種對美的感知傳遞給學生。如《阿長與<山海經>》中的福橘代表了阿長對新年的美好希望;《故鄉》中少年閏土脖子上所套的銀項圈寄托了閏土父親對他的美好祝福;《社戲》中的戲和羅漢豆則象征了魯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等,這些民俗事項中蘊含著濃濃的風俗美和情感美。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進行多角度的理解,從而能夠對其進行繼承與弘揚,并在此基礎上,開拓文化視野,吸收各民族與各國的文化精華。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育應使學生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魯迅的文章中學習他對民俗文化的態度,并以此來思辨該如何傳統文化這個整體。從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我們能從“福橘”中感受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又能從阿長嘴邊的“道理”中看到封建迷信觀念對她淳樸靈魂的腐蝕。總的來說,魯迅對民俗的態度是一分為二的,即對良俗進行贊揚和欣賞,對陋俗進行批判和駁斥。所以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要繼承和弘揚的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理性的思考,理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2022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課程內容重要的主題與載體形式之一。[]語文教師也應學會在教材中發現民俗、解析民俗和運用民俗,從中獲取社會風俗材料來作為語文課程資源,將民俗元素應用到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們帶來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參考文獻
[1]蔣紅梅.民俗文化與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7):14.
[2王學.統編語文教科書中民俗知識的育人價值及其實現[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04):85.
[3]葉圣陶.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M].北京:開明出版社,1989:8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8.
作者簡介:丁海迪(1999,07),女,漢族,安徽亳州,在讀研究生,淮北師范大學,中學語文教材,安徽淮北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