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學模式也應該注重與時俱進,作出相應的改變,才能夠迎合素質教育的實際需求。就高中物理而言,作為基礎教育中的組成部分,高中物理教學應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引領學生深入問題實際,在分析、思考、探究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的有效發展和創新。學生基于問題的提出,歷經物理知識生成的整個過程,進一步走進物理知識的本質,探究物理發展的規律,以此強化學生的物理提問能力,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科素養。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提問能力;教學實踐
在高中物理教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強化學生的提問能力,是新課改的具體要求。“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之方是長進”,這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朱熹的經典語錄,其著重凸顯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提問的重要性,在問題的引領之下,思維才會有新的發展,新的創新。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于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助力學生實現對物理知識消化吸收,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則要格外關注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慧。
一、加強課堂互動,創設良好課堂氛圍
課堂環境的創設,課堂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如果整體的課堂氛圍比較活躍、開放、民主,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更加開闊、活躍,繼產生提問質疑的欲望。如果課堂氛圍比較沉悶、無趣,學生參與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的投入度不足。基于此,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加強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則是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大膽質疑。
比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一下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這一模塊時,首先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則可以通過設疑激趣的方式,實現新課的自然導入,具體可以通過借助多媒體,播放鉛球、標槍、足球等運動項目的相關視頻,然后提出問題:在體育運動中有關于投擲的項目,怎樣才能夠投得更遠?足球怎樣才能夠射中球門?通過視頻和問題的刺激,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然后教師則可以給學生展示小船渡河的視頻,讓學生基于視頻內容,積極思考怎樣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小船到河對面?怎樣才能夠讓小船渡河的距離最小化?通過這一系列教學活動,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基于此,學生對于拋體運動形成初步的認知,而后教師則可以展開針對性的課堂訓練,具體可以通過展示flash動畫:船行人走、吊車起吊重物等,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在課堂上積極提問、共同分析:什么是合運動?什么是分運動?合運動和分運動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如果研究曲線運動的問題,可以使用同一維坐標軸嗎?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坐標軸才能夠科學探究曲線運動呢?學生基于問題的提出,然后通過船行人走、吊車起吊重物兩個視頻,展開小組探討和分析,進一步探究合運動和分運動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從感性認知逐漸向理性認知過渡,強化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1]。
二、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提問興趣
物理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是必學內容。物理世界本身就充滿著各種奇妙、有趣的情境,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重點采用的教學手段。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的運用,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加強物理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立足于具體情境,形成問題意識,繼而提出問題,展開探討、交流,以此實現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引領,強化學生的物理提高能力。
比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一物理“圓周運動”這一模塊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依托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展示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圓周運動情境圖:在田徑墻彎道上賽跑的運動員、風車的轉動、地球的自傳和公轉、自行車車輪的轉動......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打開學生的思維,緩解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排斥、抗拒的情緒,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教師可以立足于具體的生活實例:小明同學在當秋千的時候,于最低點繩子斷裂,摔了下來,而他的父親則選了一根比較粗的繩子,一起參與蕩秋千,結果也在最低點的時候繩子斷裂。基于真實情境的創設,很多學生都會產生疑問:為什么秋千的繩子會在最低點的時候斷裂,繩子加固了,秋千也斷裂了,是因為體重增加的原因嗎?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學生感性的思考,進而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探索等,進一步探討繩子斷裂的具體原因,形成理性的思維,以此強化學生的提問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2]。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具體可以從加強課堂互動、創設問題情境等方面著手,以問題為橋梁和紐帶,在物理課堂上形成多元的互動關系,通過發揮問題的導向價值,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展開探索,讓問題成為啟迪學生思維的鑰匙,真正意義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問題思維。
參考文獻
[1]和樹村.探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高中數理化,2020(22):45.
[2]葉惠文.問題導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J].高考,2019(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