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青萍,穆春宇,劉 敏,張 蕊,卜 柱
(1.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江蘇揚州 225125;2.江蘇威特凱鴿業有限公司,江蘇江陰 214400)
乳鴿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迫使養殖場不斷提高生產效率,進而催生了拼蛋、并仔、保姆鴿、人工孵化等技術的使用,目前在生產中“2+3”“2+4”生產方式應用較為廣泛。在人工孵化和并仔生產中都要用到“保姆鴿”,即自己不產蛋但承擔孵化和哺育乳鴿任務的生產鴿。隨著飼養量的提高,肉鴿養殖逐漸打破了傳統的自養自繁模式,在引種時購入種蛋比直接購買種鴿在運輸和損耗方面更加方便經濟,但種蛋孵化后需要大量的保姆鴿。一直以來,鴿場都以公母配對具有良好抱孵性的生產鴿作為保姆鴿。作為蛋鴿使用的雙母配對鴿,還有5月齡以上已經配對成功但尚未正式開產的公母配對鴿,是否也可以作為保姆鴿使用,以解決保姆鴿需求量大時的缺口,目前尚鮮見相關報道。筆者通過研究不同配對模式下保姆鴿的生產效果,為提高乳鴿生產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選取江蘇威特凱鴿業有限公司飼養的銀羽王鴿,正常產蛋的雙母蛋鴿51對,處于無蛋期(雙母組);產蛋性能不佳的公母配對鴿57對,處于無蛋無仔期(公母組);新配對成功尚未開產的公母鴿48對(新配公母組)。每對親鴿給予2個模型蛋,自然孵化。親鴿一旦產蛋則終止試驗;涼蛋即判定為棄孵。正常孵化后每對親鴿給予2個人工孵化的雛鴿。2 d內雛鴿死亡且嗉囊內無食,即判定為棄養。雛鴿不拼并;顆粒料+原糧飼料,日糧營養水平:蛋白含量15.7%、能量12.32 MJ/kg;行走式料機喂料,自由飲水。收集一個孵化加哺育期內的生產數據。
棄孵率=棄孵親鴿數量/親鴿數量×100%
孵化完成率=孵化完成親鴿數量/親鴿數量×100%
棄養率=棄養親鴿數量/孵化完成親鴿數量×100%
乳鴿成活率=出欄乳鴿數/雛鴿數×100%
保姆成功率=出欄乳鴿數/模型蛋數×100%
乳鴿28日齡體重:滿28日齡,空腹6 h后逐只用電子秤稱重。
由表1可知,不同保姆鴿的生產性能差異較大。孵化階段,雙母組與公母組的孵化完成率達56%以上,新配公母孵化完成率很低,僅12.5%。哺育階段,乳鴿成活率以雙母組最高,達70.7%;公母組次之,為65.6%;新配公母組最低,僅41.7%。綜合看保姆效果,保姆成功率雙母組最好,達40.2%;公母組次之,為36.8%;新配公母組差,僅5.2%。

表1 不同保姆鴿生產性能Table 1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nanny pigeons
鴿子生理特性不同于普通家禽,作為晚成鳥,0~28日齡的乳鴿需要親鴿哺育才能存活。尤其是0~14日齡,全靠親鴿逆嘔鴿乳哺喂。而親鴿也只有歷經孵化刺激才能在孵化完成時分泌鴿乳,且公母鴿都能分泌鴿乳。因此,即便人工孵化逐漸取代了自然孵化,也仍需要一部分親鴿孵化模型蛋,以便后續分泌鴿乳哺喂雛鴿。傳統的肉鴿生產都采用公母配對模式,親鴿除產蛋外還要承擔孵化和哺育任務。隨著鴿蛋市場的擴大,為了提高鴿蛋產量興起了雙母配對模式,雙母配對鴿只負責產蛋,沒有孵化和哺育階段。
該試驗中由于孵化的是模型蛋,不存在受精率的情況,因此孵化完成率類似于常規的受精蛋孵化率。該研究中雙母組(56.9%)與公母組(56.1%)的孵化完成率相當,新配公母僅有12.5%。鴿自然孵化時的受精蛋孵化率在90%左右,高于該研究中的孵化完成率,主要有2方面原因:鴿子在自然生產狀態下,產蛋后就會接著孵化,除非受到強烈應激鮮少棄孵,該試驗過程中,由于各試驗組鴿子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孵化,因此棄孵率較高;試驗鴿是在沒產蛋的情況下被動孵蛋,在孵化過程中有不少親鴿又產蛋了,也視為孵化失敗。新配公母親鴿孵化過程中產蛋的有33對,占親鴿數量的68.75%,這是導致該組孵化完成率低的主要原因;另外新配對的鴿子第1次承擔孵化任務,孵化率通常也會低些。雙母組從未承擔過孵化任務,孵化完成率能與正常孵化的公母組持平是該研究的意外發現。公母配對鴿在承擔孵化任務時會分時間段分工孵化,雙母配對鴿孵化時是否也有這樣的分工習性還需進一步觀察研究。
親鴿哺育雛鴿階段,棄養率雙母組20.7%與公母組21.9%,基本持平。新配公母組由于沒有哺育經驗棄養率通常較高,但該研究中其(16.7%)低于公母組,這可能是由于該組哺育階段只有6對鴿子,試驗群體數量過小造成的。乳鴿成活率雙母組(70.7%)比公母組(65.6%)高5.1百分點,新配公母組較低(41.7%),符合業內通常的認知。湯青萍等研究發現,乳鴿成活率在86%~92%,明顯高于該研究,可能與該研究中被動孵化哺育導致棄養率較高(16.7%~20.9%)有關,提示在保姆鴿使用過程中哺育前1~3 d要注意觀察棄養情況,及時調并。
綜合考慮保姆鴿孵化階段和哺育階段的效果,保姆成功率雙母組最好,達40.2%,公母組為36.8%,新配公母組僅有5.2%。乳鴿28日齡體重,雙母組為473.2 g,公母組為480.1 g,新配公母組為465.4 g,公母組顯著大于新配公母組(<0.05),雙母組與公母組差異不顯著(>0.05)。該研究的數據與張延平等(477.89 g)、蔡春芳等(504.34 g)的結果持平,但低于湯青萍等(522.90 g)和張宏寬等(534.00 g)的研究數據,這可能與鴿種和稱重方式不同有關。新配公母組保姆效果不理想,但是否能通過給予模型蛋孵化而刺激親鴿盡早開產是值得繼續探討的課題。雙母配對鴿的保姆效果良好,甚至還優于公母配對鴿,在今后的生產中當公母配對保姆鴿數量不夠時,雙母配對鴿完全可以承擔保姆工作,且適當給予雙母配對鴿一定的保姆任務,可以讓親鴿間歇性地拉長產蛋間隔,對延長產蛋利用年限有一定的益處。
正常生產的公母配對鴿和雙母配對鴿都可以作為保姆鴿使用,且雙母配對鴿保姆效果優于公母配對鴿;在哺育階段要及時發現棄養的親鴿,調并雛鴿。新配對公母鴿不適宜作保姆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