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民初(1897—1920年)農學期刊發展研究

2022-07-18 03:26:10齊廉允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安徽農業科學 2022年13期

齊廉允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泰安 271018)

1897年5月,《農學報》在上海創刊,這是中國第1份農學期刊。此后,專業性的農學期刊在全國各地不斷出現。由清入民國,改朝易代,知識體系以及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模式隨之發生新裂變,作為農學知識載體的期刊也呈現新面貌與新特點。考察社會劇變時代農學期刊的發展與演變,既可以展示期刊、社會與知識的互動,還可以了解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過程與路徑,也可以體察學術期刊的社會動員能力與效果。鑒于此,筆者比較了清末(1897—1911年)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創刊時間和地點、期刊編輯狀況與傳播情況,最后介紹了清末民初農學期刊的共同優點。

1 清末(1897—1911年)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創刊時間和地點的比較

為清晰展示清末民初農學期刊的發展演變情況,也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筆者在廣泛搜集農學相關原始文獻、借助《1833—1949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增訂本)等分類目錄索引以及“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的基礎上,經仔細閱讀甄別,確定清末民初(1897—1920年)農學期刊匯總表,共41種(表1)。從表1可以看出,清末民初(1897—1920年)雖僅20余年,因為兼跨2個不同的時代,民國初年的農學期刊與清末相比,在創刊時間、分布地域、存續時間等方面都有明顯變化。這既與時代變換導致的社會環境大變遷相關,也與學術事業的進展相一致。

自《農學報》創刊至1911年清朝滅亡的15年間,共有11種農學期刊創立,約占創刊總數的26.83%;而民國成立至1920年僅9年就有30種農學期刊創辦,約占73.17%。民初年平均創辦農學期刊3.33種,清末則為0.73種,民初已是清末的4.56倍。很顯然,民國初年,不僅農學期刊的創辦數量遠多于清末,而且創刊的速度也遠超清末。清末15年間,有8個年份并無農學期刊創辦,而其余7個年份創辦農刊最多的屬1907年,也僅有3種;而民初則完全不同,9年間每年均有農學刊物創辦,且僅有3個年份少于3種,另有3個年份超過3種,1919年甚至達到7種。1919和1920年就有12種農學期刊創辦,已超過清末15年的數量(圖1)。

因此,清末民初農學期刊創刊時間分布極不均衡。在清末,農學期刊的創辦不僅數量少,而且還有間隔性,換言之,清末農學期刊的創辦呈零星狀間隔狀態;而民國初年不僅農學期刊創辦數量多,速度快且呈連續性。清末民初農學期刊的創辦之所以呈現這種鮮明變化,與政治環境的變化關系密切。第一份農學期刊的創辦就與政治勢力的推動關系密切,正是在張之洞等人的推動與支持下,《農學報》才得以創刊并存在10年之久。而民國初年農學期刊的創辦在1919年達到一個小高潮,也與五四運動的刺激和影響關系密切。

清末民初的農學期刊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蘇、北京、湖北、上海、廣東、江西、吉林等省市。從圖2可以看出,該時段的農學期刊創刊地以江蘇為首,有10種,約占期刊總數的24.39%;浙江、北京次之,分別有5種占12.20%;湖北有4種占9.76%;上海、廣東、江西各3種占7.32%;吉林2種占4.88%;其余湖南、四川、山東等均為1種。具體來看,清末的11種農學期刊零散地分布在9個省市和日本,僅湖北一省創辦過2種。而民國初年的30種則分布在11個省市,江蘇一省達9種。在清末與民初2個時段都有農學期刊創辦的省市有7個,占創刊地總數的50%。可以看出,盡管由清入民國,時代環境發生了變化,但農學期刊的創辦仍有延續性。換言之,知識的生成與傳播形式并不簡單地因為政治環境的變化而立即改變。

表1 清末民初農學期刊創刊時間和地點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Founded year and sites of agricultural journals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0)and late Qing Dynasty(1897-1911)

圖1 清末(1897—1911年)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創刊時間分布 Fig.1 Establishment tim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journals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0)and late Qing Dynasty(1897-1911)

圖2 清末(1897—1911年)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數量分布 Fig.2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journals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0)and late Qing Dynasty(1897-1911)

若從七大地理方位考慮,清末華東地區共創辦農學刊物5種占總數的46%;華中地區2種占18%;其余華北、華南、東北以及日本則1種占9%(圖3)。民國初年華東地區創辦18種占60%;華北地區5種占17%;華中地區3種占10%;華南地區2種占7%;西南、東北地區各1種占3%(圖4)。無論是清末還是民初,華東地區農學期刊都最多,這顯然與該地區經濟發達、地理和文化條件優越關系密切。

圖3 清末(1897—1911年)農學期刊地理方位分布 Fig.3 Geographic azimuth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journals in late Qing Dynasty(1897-1911)

圖4 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地理方位分布Fig.4 Geographic azimuth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journals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0)

從圖2可以看出,與農學期刊創刊時間分布不均衡一樣,農學期刊的地域分布同樣也極不均衡,這更直觀地體現在只有某些省份有而更多省份沒有農學期刊的存在。不過,即便是這種分布形態在清末還相對平均,絕大多數省份都只有1種農學期刊,但民國初年農學刊物的分布則出現強烈聚集性趨勢,僅江蘇就有9種;清末尚未有一種農學期刊的北京在民國初年創辦了5種;浙江也創辦了4種。江蘇之所以農學期刊數量激增,與該地資源豐富、農業基礎較好、文化又較為發達、人才輩出且易于吸收先進科技因子有關。就地區而言,民初農學期刊大致延續了清末的分布態勢,華東、華北、華中都是數量較多的地區,其中,華東地區在2個時間段都辦刊最多。就國內而言,民初農學期刊的覆蓋僅比清末多了西南地區,變化并不十分明顯。涵蓋區域變化不大,但刊物數量卻差距明顯,這也從一個層面說明了農學刊物聚集性趨勢在日漸強化。

2 清末(1897—1911年)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編輯狀況比較

清末民初農學期刊的進展不僅體現在出版的數量、規模和分布上,還體現在期刊編輯狀況的變化上。在此期間,農學期刊的編輯質量和辦刊水平都有顯著提高,并處于持續發展中。

早期農學期刊以刊發翻譯自國外的論著為主。據統計,由《農學報》刊文匯編成7輯出版的《農學叢書》一共刊載了235篇文章,總計645萬字,其中可以查到日本農書篇數134,西洋農書18,中國古代農書和調查報告77篇。譯自外國農書的文章達152篇,占總數的64.68%。清末創辦的其他農學期刊基本延續了這一辦刊模式,直至民國時期這種刊發外國翻譯文章為主的辦刊態勢才逐漸得以改善。1913年6月創刊的《浙江省農會報》直接翻譯和傳播國外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的內容明顯減少,研究國內特別是浙江省農業生產狀況和經驗以及農業科研進展的文章明顯增多,其內容約占每期內容的50%~60%。《廣東農林月報》所刊譯文數量也大大減少,“每期只刊登1篇譯文,出版的3卷28期刊中,僅刊發譯文稿件10篇”。期刊內容明顯不再完全依賴輸入西方農業科技,趨于豐富多元。

清末,中國尚無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學家,自然不擁有高水平的原創性學術稿件,農學期刊只能通過翻譯國外農業書刊向中國讀者普及西方近代農業知識。進入民國后,隨著一大批留學日本和歐美各國學習現代農業的學者陸續學成回國擔負起創建中國現代農學的重任,農學才逐漸改變“裨販有余而研究不足”的弊病,農學期刊發文才逐漸由編譯向自研過渡。當然,這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1925年10月,仍有學者指出“中國學術的最大病根”是“重編譯而輕研究”,直言欲建立中國的現代學術,必須要從“裨販進而為研究”。顯然,此時學界“重編譯”的境況仍然存在,不過,民初農學期刊已開啟了新變化的先聲,新局面的來臨已指日可待。

依照主體性質的不同,農學期刊的主辦單位一般可分為6類,第1類是農業學校;第2類為包括農工商局、農林部等在內的涉農政府機關;第3類為以農事實驗場為中心的農業科研機構;第4類為包括農會、農事會、農友會等專業學會在內的涉農組織;第5類是農業類雜志社;第6類是出版機構。由表2可知,清末民初41種農學期刊中有17種為涉農組織主辦,占比41.46%,居于首位。農業學校、農業類雜志社以12種、6種緊隨其后。農學期刊的創辦與農業院校、涉農組織等聯系緊密,許多農學期刊實質是專業農學團體的會刊或農業院校的學報,這種特性的出現與農業知識體系的變化關系密切,屬知識更新帶動的制度變遷。

由表2可知,不管清末還是民初,以涉農組織、農業學校、農業類雜志社為主辦單位的農學期刊數量都居于前列,是農學期刊主辦單位的主體。以涉農組織為主辦單位的農學期刊在清末為5種占45.46%,在民國初年達到12種占40%,占比略有降低;農學類雜志社在清末為18.18%,在民初雖有降低,仍達13.33%;不過,農業學校則在清末與民國有了較大差異,清末為18.18%,而民初則漲至33.33%,增長接近1倍。農業科研機構、出版機構則變化不大,且不居重要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涉農政府機關,在清末為9.09%,而民初則降幅明顯,僅為3.33%。這說明民國時期,政府機關一般不再直接承攬傳播農學知識的具體職能,相關學術活動更多地依靠專業組織和機構進行。

表2 清末(1897—1911年)和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主辦單位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gricultural journals organizers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0)and late Qing Dynasty (1897-1911)

早期農學期刊用語是文言文,這是因為撰寫、翻譯文章的人接受的是傳統舊式教育,他們有深厚的文言寫作功底,因此經這些人翻譯或撰寫的文章自然具有濃重的文言氣息;另外,對現代農業不了解,也難以寫出通俗、曉暢的文章;加之,以舊知識分子、士紳為主要閱讀對象的現實也要求刊物只能使用文言話語。《農學報》所刊文章大多用文言寫就,讀來生澀拗口。“故各種光線于物質變化之度,甚有比例。然不特關于變化已也。其于植物所成之顏色,亦甚有相關。凡太陽光線所含之各種色,植物因其本性之所稟受,感其數種光力,而從質內發出,回行之光浪,即成本物之顏色”。入民國后,情況有所改觀,一些農學期刊逐漸刊發用相對通俗白話文寫成的文章,不僅生動、順口的多,也用語準確,極具學術性。“自后每夕略以水淋之,經數日即發芽。發芽后日間除去禾桿,夜間則覆蓋之,以防寒霜。若天氣晴朗,則淋以水。俟苗稍長,則行第一次間拔,汰弱留強,令每株相聚五六分之譜。苗再長,則行第二次間拔,令每株相距一寸左右。苗再長大,則行第三次間拔,令每株相距寸半至兩寸。”“菊芋屬菊科,其植物學名為 Heliauthus tuberosus。法人疑其故產地在美洲(墨西哥)。十七世紀時始種植于歐洲。”雖然民初的農學期刊在使用白話文時仍會夾雜一些文言詞語,但相較于之前的純文言文寫作要通俗、活潑很多。期刊寫作語言的變化,既是文章作者視野、素養與知識結構變化造成的必然結果和自然反應,也是出于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的需要。

清末農學期刊的撰稿人多是寫作過農書的官吏、隱士和一些居家講學的教書先生,沒有專門從事農業研究的專業人員,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學家。《農學報》的主要撰稿人有朱祖榮、張壽浯、汪曰楨、徐樹蘭、羅振玉、譚嗣同、陳驤等,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接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深的舊式知識學養,但明顯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農學知識。至《江西農報》時,情況已有改變,該刊的主要撰稿人和翻譯者龍鐘洢、朗軒、閬仙、杜用選等人既受過良好傳統文化教育,閬仙、杜用選等人甚至留學日本,接受過先進農學知識教育。與傳統文人相比,他們不僅農學知識豐富、系統、先進,知識體系也新穎完善。

進入民國,“在西方科學思想的催化和中國思想傳統內部發酵的雙重因素之下,傳統的天理觀逐漸演變為科學的公理觀,以道德為中心的規范知識逐步讓位于以科學為中心的自然知識”,廣大新式知識分子以及大批農業領域愛國人士主動加入到農學研究陣營中來,農學期刊的撰稿人和翻譯者情況也隨之發生根本改變。他們都是新生代知識分子,接受過良好、系統、先進的農學知識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農學雜志》的主要撰稿人羅世嶷、蔡無忌、李煜瀛、劉厚、李寅恭等都曾留學歐洲學習農業知識,其中羅世嶷、蔡無忌、李煜瀛、劉厚留學法國,李寅恭留學英國。《中華農林學報》的主要撰稿人陳嶸、杜嘉瑜留學日本學習農學,鄒秉文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農科,陸海望于北京大學農科畢業,都是著名的農學家。這些受過正規“西式”學校教育、接受過系統科學訓練的專業知識分子成為農學期刊的主要撰稿人,致力于傳播農學知識,結束了盲目引進西方農學知識的時代,不僅使期刊呈現多元化風格,也提高了期刊的學術性、系統性。農學期刊步入了一個發展新時代。

3 清末(1897—1911年)民初(1912—1920年)農學期刊傳播情況比較

農學期刊在清末民初的傳播區域和影響范圍主要集中于東部和中部的幾個省份,其他省份,尤其是廣大的西北、西南地區傳播力還非常低。但細加比較,仍可發現在民初與清末2個不同時間段農學期刊的傳播情況仍有不少新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早期農學期刊的創辦和傳播較多地借助了官方勢力。1900年2月出版的《農學報》第94期封面印有“《農學報》,農學會遵旨刊行”字樣,“遵旨”辦報成為其身份標簽與護身符。官方訂閱與推廣也成為《農學報》擴大影響力的強力手段,兩江總督劉坤一不僅命上海道撥款2000元資助該刊出版,還親自為其做宣傳,敦促各省府州縣訂閱。安徽巡撫鄧華熙也要求全省各州縣訂閱《農學報》,并規定大州縣各訂四份,小州縣各訂二份,供書院中“肄業諸生、地方紳董隨時觀覽”。直隸總督下令各州縣“一體購閱《農學報》,以立富強之基”。在清末,這種借助官方力量推動農學期刊傳播的模式普遍存在,并在其傳播網絡中起重要作用。

進入民國,借助官方力量推動農學期刊傳播的方式逐漸向依靠學校、涉農組織等學術共同體過渡,基本不再依靠政府勢力推動期刊的銷售與傳播。中華農林學會在1919年的年會記事中寫道:“本會依據去年常會時議決年出會報四冊,現在第四期已經出版,想會友中已有收到,其余可報告者,本會會員已達二百余,區域有十四省之多,會報每期刊印千份尚不敷分發,且頗得社會歡迎。”明顯,《中華農林會報》的傳播更多地依靠學會內部的派發。依靠學術共同體推動期刊的傳播成為民國農學期刊傳播的主要方式,這主要是因為,民國年間,學術體制發生了變化,農學期刊多由農業學校、涉農組織主辦;期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和市場管理也由相關組織負責,這兩種因素的存在也決定期刊的運作因為學校或者涉農組織自身的集體性相對容易得多。

清末,囿于社會現實環境和學術期刊的特性,普通民眾天然無法成為農學期刊的目標受眾,新式農學知識與農業科技也不可能快速、直接地傳入鄉村。注重傳播“學理”,內容專業和表達嚴肅使以《農學報》為代表的早期農學期刊的受眾主要為居住于通商口岸、發達城市,具備一定社會地位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尤以開明官員、士大夫、知識分子、鄉紳、買辦、商人為代表。定位高,受眾小,局限性明顯。隨著時代發展,特別是新式學堂的逐漸普及,農學期刊的受眾范圍明顯擴大,由社會精英向普通大眾擴展。為實現這種轉變,各刊一般會增加發行渠道、降低售價、立言通俗,“本淺說為灌輸農事之實用智識起見,立言務取淺近以期普通人民均能明了。”某種程度上而言,農學期刊傳播對象的轉變既是自身變革以適應時代變革要求的努力成果,而這一過程的實現無疑又起到啟迪民智的作用。

清末農學期刊的傳播力并不強。艱澀難弄的文言文風阻斷了早期農學期刊在普通農民之間的傳播;加之,早期農學期刊登載的譯文多數都偏向理論知識,英文譯名復雜,許多新概念難于理解,不利于農民學習采納,而真正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農業技術卻內容不多。另外,農學知識與農業技術盲目引進問題比較突出,難以有針對性地指導現實生產。總之,早期農學期刊的內容與形式限定了其傳播力的發揮,使其難以成為真正引導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有效武器。進入民國后,期刊種類的增多、出版形式多樣化、趨向白話的期刊用語、針對性和實用價值凸顯的期刊內容等都大大提升了農學期刊的傳播力,將農學知識由城市向鄉村拓展。總之,就傳播力來看,清末民初的農學期刊呈明顯正增長態勢,這也證明社會與時代對農學知識實際需求的日益高漲。

4 清末民初農學期刊的共同優點

與清末相比,民初農學期刊確實發生了許多顯著的變化,這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是時代變遷的反應,也是時代變遷的成果。但清末農學期刊的一些特點或者優點在民初農學期刊中仍得以承襲保留,并有所發展。

連載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文期刊組稿的重要方式,這在農學期刊上體現尤為明顯。《農學報》刊發的譯著都采用連載方式,該刊每期刊文15~23篇,其中連載文章篇數幾乎占50%,最少也達30%;每期連載文章所占篇幅達60%以上;第7期刊發文章12篇,其中8篇為連載;第73期發文15篇,10篇為連載。《北直農話報》刊文連載也多,第3期刊文24篇,連載15篇;第10期有13篇文章,其中6篇連載;第11期刊文12篇,有9篇連載。《江西農報》刊文也連載多,其核心欄目論說、調查報告、試驗報告和學術及編譯欄目中刊載的著述連載率達70%,其中最長連載達8期。據不完全統計,《浙江省農會報》的連載率為84.5%。《農學雜志》所刊重要文章也采用連載方式,第1卷第2期刊文14篇,其中連載5篇;第2卷第3期刊文13篇,連載6篇;第2卷第4期刊文13篇,連載7篇。以連載方式組稿,前后相繼易于建構完整的知識網絡,也能充分調動傳播對象的興趣和熱情。連載的組稿方式還顧及了受眾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和水平,提高傳播效果。

清末民初農學期刊登載文章注重實用性。《農學報》刊發了大量關于“除蟲”“魚類貯藏”“造林”“葡萄處理”“落花生栽培”“果樹盆栽”“甘藍栽培”“蜜蜂飼養”“耕地整理”“養小雞”等方法的文章。所涉內容明顯實用性強,易于操作,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指導性,通過閱讀與練習便可應用于農事。《江西農報》強調實用性,所刊文章《論江西省農業宜首注意墾荒》《贛農改良議》《贛省農業之將來》等無不以實用為首要目的。《浙江省農會報》以“鼓吹農事之改良發達,交換農家之學識經驗”為宗旨,刊登多篇關于農作物品種改良及方法、各種果樹栽植和農作物病害的預防等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指導意義的文章。《廣東農林月報》也注重實用性,不但刊登《羅定蜜柚栽培法》《樹膠木栽培法》《印度茶樹栽培法》等文引導農林工作者提高生產水平,還刊文《杉癡枯病之處理法》《茄子之病害及其預防法》《甘蔗病蟲識別法》《天牛蟲之驅除》《瓜類露菌病及其預防法》等指導農民防治其時頻繁爆發的病蟲害。在推廣和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方面,農學期刊扮演了“傳播者”和“教授者”的角色。

清末民初的農學期刊雖數量不太多,但辦刊水平較高,有明確的編輯宗旨和齊全科學的欄目設置。《農學報》在欄目、內容設計安排上有意識地將指導農事活動、報道農事新聞與發表農學學術成果3者結合在一起,“在編輯思路中,已經自覺地將農業科學知識看作一個獨立、豐富的系統。對農業知識本身有一個比較接近‘科學’的認識,并且按照‘科學’的規律和要求去傳播科學。”《農林公報》創設“農學評論”欄目,主要分析評述當時農業生產與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很具針對性。《浙江省農會報》既廣設欄目又突出特色,以學藝欄目為重點,廣泛介紹栽培及家畜飼養知識。

這一時段,農學期刊大都圖文并茂地對抽象復雜的原理和應用進行解讀說明。《農學報》所刊文章不少都配有圖片,第122期使用了9幅圖片,其中6幅用來展示昆蟲標本的制作方法,3幅展示秋蠶養殖之法。《北直農話報》第18期《蠶桑》一文為清晰說明桑樹的種植應依據根須不同栽植不同深度這層道理就用3幅不同根須、不同深淺樹坑的圖片形象、直觀地展示了種植要領。《農學雜志》不僅在每期的刊首配有多幅大型圖片,更在刊中大量使用圖片與表格,據粗略統計,僅1919年第3卷第1期就使用了80幅圖表,圖文并茂的版面設計使艱澀枯燥的知識變得相對簡單形象又通俗易懂,增加了親和力與趣味性。

5 小結

學術期刊是知識生產的重要中介和傳播途徑,其誕生與發展既受特定社會背景的深刻影響,又有其自身內在的學理依據。清末民初(1897—1920年)農學期刊的創辦與發展證實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能夠影響學術與學術的載體和傳播方式。農學期刊的變化與學術事業同相而行、同步演變,既是學術進展的體現,也推動著學術發展。但作為學術中介的農學期刊也有相對獨立性,其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或者優點并不因時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成人一区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欧美日本二区|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无码久看视频|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亚洲欧美天堂网|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视频|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 青青青草国产|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日韩区欧美区|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成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日韩午夜片| 就去色综合|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有专无码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久草视频一区|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黄色免费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国产91色在线|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亚洲成肉网|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九九| 毛片卡一卡二|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伊人色婷婷|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