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茗,翟清華,葛 爽,李鑫靜,郝娟娟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對全球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調查顯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300萬例,癌癥死亡1 000萬例,癌癥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是導致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提高預期壽命的重要障礙[1]。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癌癥的篩查現狀不容樂觀,加之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污染等因素累積,我國癌癥防治形勢十分嚴峻[2]。《“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3]明確強調,要強化癌癥篩查和早期發現,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提高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因此,面對嚴峻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癌癥早期篩查和健康行為促進顯得尤為重要。世界各地大量研究證明,采取健康行為、避免接觸致癌物以及定期篩查是降低癌癥風險最有效的途徑[4-5],同時也有證據表明,30%~40%的癌癥可以通過健康行為加以控制[6]。而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即是以個體動機因素為出發點分析解釋行為動機和行為變化。目前保護動機理論已廣泛應用于癌癥領域,但相關綜述較少見,故本研究綜述保護動機理論在癌癥篩查和健康行為促進中的應用現狀,進一步推廣該理論在癌癥護理中的應用。
保護動機理論是由Rogers[7](羅納德·W·羅杰斯)于1975年提出,該理論解釋了個體對恐懼的態度和行為變化,包括事件傷害程度、事件發生概率和保護性反應效力3個關鍵部分。1987年Rippetoe等[8]開啟了保護動機理論在癌癥領域的實證研究。Rogers以乳腺癌為健康威脅,探討當個體不打算采取適應性和保護性反應時將如何應對威脅。調查顯示,高威脅狀態可激發多種應對方式,決定個體選擇具體策略的關鍵因素是應對信息,其中最不適宜策略是回避思維,其減少個體對威脅的恐懼并削弱個體采取適應性反應意向。隨后,保護動機理論在癌癥篩查和健康行為促進方面逐步得到更為廣泛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癌癥篩查意向和篩查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另一方面多關注女性惡性腫瘤、胃癌、肺癌等健康行為促進的干預性研究。2021年Cummings等[9]進一步對保護動機理論的結構維度進行探究,并在保護動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二級風險理論(secondary risk theory,SRT),其理論框架是基于個體對威脅的主觀預期和對威脅的反應,保留了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來解釋保護動機的產生機制,并納入了二次風險評估來闡釋個體為什么會避免采取保護性健康行為。該理論認為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問題解決方案并不能充分解釋當前的風險文化需求,采取降低風險行為可能會產生與實際風險或感知風險相關的問題。個體在面對風險問題和建議時會存在質疑,由此產生潛在的二級風險。在處理有效的風險信息時,研究者更需要解決個體潛在的二級風險。PTM和SRT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目前SRT理論模型已在預測個體疫苗接種意愿[9]中得到證實,即個體認為疫苗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進而影響個體對疫苗的總體評估,導致PMT過高預測個體的接種意愿,而SRT理論模型則認為個體疫苗接種意愿應考慮二級威脅嚴重性和二級威脅易感性才能更加準確地解釋個體行為結果。但SRT理論模型尚未應用在癌癥護理中,未來可在癌癥篩查意向和健康行為促進中展開進一步研究進行驗證。

圖1 保護動機理論和二級風險理論
保護動機理論的主要框架包括信息源、認知中介和應對模式[10]。個體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構成信息源,是產生保護動機的起始環節,認知中介是該理論的核心內容[11]。有研究發現,對關鍵因素的充分認識有助于制定促進健康行為的干預措施[12]。Nazari等[13]在乳腺癌篩查行為預測因素的橫斷面調查發現,自我效能是個體產生健康行為的關鍵因素,與Sotoudeh等[14]促進伊朗水手采取保護行為預防皮膚癌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通過提高自我效能進而促進個體健康行為的出現。
3.1 在癌癥篩查中應用 癌癥篩查有利于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癌癥,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對癌癥篩查意向的評估是癌癥防控工作的中心環節[15-16]。健康行為相關研究表明,意向在采取保護性健康行為中起著關鍵作用[17]。國內有學者基于保護動機理論開發了癌癥篩查評估工具以預測我國居民癌癥篩查意向。魏文雙等[18]在2021年通過文獻回顧、專家咨詢和預調查等步驟研制了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結直腸癌篩查意向問卷。以“有人曾提醒過我小心得腸癌” “得了腸癌的人,都很難治愈”“對我來說,腸鏡檢查很容易接受”等16個條目評估居民結直腸癌的篩查意向。該問卷提取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7.657%,Cronbach′s α系數為0.763,表明該問卷的結構維度和內部一致性尚可。因問卷編制過程較為科學嚴謹,問卷條目適中,結構內容合理,可用于評估城市居民結直腸癌篩查意向和行為。2021年,張苗等[19]編制了適用于我國婦女的乳腺癌篩查保護動機量表,該量表綜合考慮影響乳腺癌篩查意向的因素,保證量表的可靠性和實用性。但目前我國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癌癥篩查意向量表為首次研制,且多集中于婦科惡性腫瘤和結直腸癌篩查,今后應擴大樣本量和研究范圍,進一步研制和完善量表。國外有學者嘗試采用保護動機理論進行癌癥行為意向的干預性研究。Conley等[20]基于保護動機理論開展了乳腺癌篩查行為意向的隨機對照試驗,通過感知乳腺癌風險、提高自我效能和反應效能來增強行為意向。
目前已發表的現況研究中多為橫斷面研究,癌癥篩查意向與實際參與篩查行為之間的關系尚未明確,未來應進行縱向研究,探討癌癥篩查意向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與交互機制,為開展相關干預性研究提供證據。
3.2 在健康行為促進中的應用 健康行為是指個體為預防和控制疾病而采取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積極行為,包括改變不良行為、采取積極健康行為和遵醫行為[21]。目前國內外多關注保護動機理論在健康行為促進中的應用,健康教育為主要干預途徑。Hoseini等[22]對伊朗120名中年婦女開展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預防乳腺癌健康生活方式的5次健康干預,通過對乳腺癌統計數據的介紹、乳腺癌對參與者生活影響、小組討論以及放映乳腺癌教育電影使參與者認識到乳腺癌的嚴重性;介紹健康生活方式在預防乳腺癌中的積極作用并向參與者分放“健康生活方式指南”的指導手冊,提高參與者采取健康行為的感知反應;參與者講述在采取健康行為時面臨障礙,通過頭腦風暴制定克服障礙的有效策略,并分享參與者采取健康行為的成功經驗,提高參與者的反應效能;放映一部教育影片,以提高參與者從事適當體育活動技能,分發關于健康飲食的教育手冊,將定期體育活動納入參與者的日常活動計劃,提高參與者采取健康行為的自我效能;由乳腺癌病人講述乳腺癌對自身產生的不良影響以及健康行為在預防癌癥中的作用,提高參與者采取預防乳腺癌行為的動機。研究結果顯示,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乳腺癌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參與者的體育活動水平,促使其遵循健康飲食,改變不良行為習慣。保護動機理論為開展預防乳腺癌的干預性研究提供合適的理論框架。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研究能夠促進個體采取保護性健康行為,進而改善癌癥病人疾病管理能力。國內外基于保護動機理論制定癌癥病人疾病管理的干預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韋麗鶴等[23]選取100例進展期胃癌病人進行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隨機對照試驗,觀察組由健康教育小組對進展期胃癌病人進行為期8周面對面干預和集體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在干預后 Morisky 服藥依從性、疾病感知水平均得到提高,焦慮抑郁水平明顯降低,顯示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健康教育對進展期胃癌病人的服藥依從性、負性心理反應和疾病感知水平具有一定正性作用。黃蓉等[24]對女性惡性腫瘤病人應用保護動機理論指導中心靜脈導管維護,將130例腫瘤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由延續護理小組告知病人帶管并發癥的嚴重性,發放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延續護理健康教育手冊,幫助病人識別自身不良行為和危險因素;通過微信為病人推送關于 PICC 帶管期間自我護理的科普知識,并讓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 PICC 帶管管理活動,轉變病人及家屬對不良行為的原有認知;邀請自我管理能力較好的病人進行經驗分享,通過電話隨訪對病人已采取正確的自我管理行為表示肯定與鼓勵;評估病人在建立健康行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幫助其解決現有或潛在的帶管存在問題,提高病人帶管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總體來看,以保護動機理論為依據對癌癥病人的干預能夠有效幫助病人采取健康保護行為,提高癌癥病人依從性,改善病人健康結局[25]。目前保護動機理論在癌癥領域的干預性研究仍較為局限,存在干預靶點不豐富、干預形式單一等問題,但對其他癌癥類型仍有較強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保護動機理論在癌癥篩查和健康行為促進中已得到廣泛應用,為個體癌癥篩查意向和健康行為的解釋、預測和干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在個體癌癥預防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進一步關注保護動機理論在癌癥護理中的應用,提高居民癌癥篩查意向,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將篩查意向轉化為實際篩查行為,提高個體預防和控制癌癥的自我效能,改善其生存質量和健康結局。將保護動機理論作為指導框架應用于醫院、社區和家庭,開展相關質性研究、縱向研究以及增加樣本量、擴大研究范圍及進行系統評價可作為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