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平
摘 要 寫文章時常使用渲染技法,它對營造氣氛、抒發情感、表達主題等方面有諸多作用。渲染有良方,可以多角度描繪人物,凸顯性格;可以刻畫環境,為故事設置背景;可以在詞句上反復出現,加強表達效果;可以側面描寫,輔助正面描摹;可以運用對比,強化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 渲染 多維 環境 反復 側面 對比
學生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內容單薄,人物形象不突出,情感表達不充分,主題不深刻,因而缺乏藝術表現力,在考場作文中自然也難得高分。究其原因是不會運用渲染的表現技法。
渲染本是國畫技法,指畫家繪畫時在需要凸顯之處濃墨重彩,以突出畫面某一意象。在記敘文描寫中,是指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等細致描摹。運用渲染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重在突出人物形象、抒發情感、渲染氛圍、深化主題,以強化藝術感染力。指導學生寫作,可以運用下述渲染方法。
此為細節描寫方法,就寫人來講,為了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寫作時,把“鏡頭”對準人物的傳神處、情感的表達處,彰顯主題的核心處,抓住人物外貌、心理、語言、動作等若干方面,對細節多角度地進行精雕細琢,讓人物形象得以凸顯。
如學生在《洗腳》一文中,這樣對人物進行多維的具體描摹:
她往盆里舀了幾瓢熱水,又兌了些冷水,然后把手伸進盆里試了試溫度。覺得可以了,便幫母親脫掉鞋襪,用手輕輕地托起母親的腳,一只只慢慢放到盆里泡著。片刻后,她捧起腳,抹了香皂,輕輕地揉搓著母親的腳背腳板。腳背疤痕塊塊,腳指根根扭曲,腳板裂口道道,還嵌有絲絲污漬,手摸上去刺拉拉的,很糙手。她皺起眉頭,眼圈紅紅的,內心洶涌著無限的酸楚。她想到母親為了照顧癱瘓的父親,為了我們兄妹倆讀書,農忙勞碌于田間地頭,農閑上山采挖藥草,一年四季腳不住手不停,是艱苦的歲月把她原本白嫩的腳折騰成這般怪模樣。她細心清洗腳的每一部位,情不自禁地說:“媽,真苦了您了。”霎時她的眼淚撲簌簌地滾下來。
這個語段,用一串動詞,如“舀” “兌”“試”“脫”“托”“放” “捧”“抹”“揉搓”等,極盡描摹給母親細心洗腳的動態情景。這里,作者不是僅僅著筆于給母親洗腳的動作,還寫了“我”心疼母親的表情、酸楚的內心世界、情難自已的語言,從多方面加以渲染,創造出生動鮮明的故事畫面,凸顯了作者對母親的疼愛之情。
在寫人時,我們常看到有些學生看似寫得細膩,但沒有扣住感人的關鍵點,這樣即使描寫人物的用語再多,仍然沒有感染力。
環境,包括自然景物、場景或某種人文環境等。不少學生寫人物活動,不善于給人物配置必要的環境,缺乏故事情境,沒有畫面感;或者交代環境沒有目的,散漫蕪雜,以致影響了內容的表達力度。寫人物活動離不開交代環境,環境描寫具有多方面的藝術功能,用環境作渲染的技法也常在文章中運用,如《故鄉》開頭,寫故鄉的深冬,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下,蕭索的荒村,一派死氣沉沉。這樣的環境渲染,給文章定下一個悲涼的基調,造成一種慘淡的氛圍,為人物凄慘的心境和情節的展開勾畫出一個鮮明的背景,與文章的主題格調十分契合。
再比如,父母接放學的孩子回家,這是司空見慣之事,也是常出現在學生文章中的題材,構思不好就陷入了俗套,難于叩動讀者心弦。學生的佳作《留在心底的愛》就很感人,內容是寫暑假的一次中午上培訓班回家,當時太陽很猛,他沒有帶遮陽傘。父親胃病發作,上午要去醫院掛針,沒有時間來接她。沒有想到的是,父親怕耽擱了她回家的時間,藥水沒有掛完,就騎著摩托車準時地出現在校門口。他的上衣濕透了,身上散發出刺鼻的汗味兒和藥味兒。作者在文中這樣描寫自然環境——
毒花花的太陽狠勁兒地向大地噴射著烈焰,路邊繁茂的花草經受不住這猛烈的襲擊,蔫巴巴地垂下傲慢的頭顱。平時歡快的鳥兒躲在樹蔭下,不再賣弄清脆的喉嚨。蟬只是有氣無力地在“熱呀,熱呀”的哀鳴。路上行人稀少,偶有車輛隆隆地馳過,發出刺耳的噪音。我站在屋檐下,陣陣灼浪襲擊著我,烘烤得臉發燙,汗水滾,望著刺眼的陽光,我不敢邁動雙腿……
這里,選擇陽光、花草、蟬鳥、行人、車輛等景物極力渲染了天氣的炎熱,也寫了自己當時的感受。試想,作者若不把尋常接孩子的事,放在天氣炎熱、父親來不及掛完針的獨特背景下去寫,肯定會缺乏感人的力度。文中的典型環境有力地襯托了父親疼愛孩子的情感。
渲染技法往往會用反復、比喻、排比、夸張等諸多修辭手法,其中尤以反復的運用最為普遍。作者在敘事、寫人、描景的過程中,有意重復鋪排一些詞語和句子,進行渲染,以強化作者的感情,突出文章主題,給讀者以回腸蕩氣的感受,并讓讀者對寫作內容留下深刻印象。這種渲染技法廣泛運用于各種文體。
如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在文中多處出現“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的語句,極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婦盼望在美洲發財的弟弟快速歸家而望眼欲穿的急切心理;《祝福》中祥林嫂多次重復向人講述她兒子阿毛之死的一段話,渲染了祥林嫂精神崩潰的情景,強化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效果。《故鄉》中兩次寫海邊碧綠的沙地,深藍天空中的金黃圓月。渲染了自己對童年友誼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寫散文也是如此,如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寫:“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文中多次出現“匆匆”“徘徊”“痕跡”“赤裸裸”這些字眼,渲染了作者對時間白白逝去的惋惜和幽怨之情。
寫敘事作品是如此,寫詩亦是如此。如柯巖在《周總理,你在哪里》中多次重復:“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渲染了對去世的周總理無限悲哀和懷念,產生了余韻不絕的藝術效果,表達出一種深沉、強烈的情緒氣氛。《黃河頌》中分別在幾個段首寫“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啊!黃河!你偉大堅強……”“啊!黃河!你一瀉萬丈……”這相同的表感嘆的詞句反復出現,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美,激情澎湃地贊頌了黃河的精神風貌。《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作者從買東西的方位上極力渲染了木蘭出征前準備工作的忙碌,有力地烘托了她愿“替爺征”的迫切心情。
學生在作文中為了突出某個內容,也可運用這種復沓鋪排的技法加強藝術感染力。
文章若一味正面描寫,不免顯得單調,不足于突出主體對象,還可以增添側面描寫來渲染。側面描寫,具體指:側面人(次要人物的行動或態度);側面物(能起阻礙人物行為的物體);側面景(或惡劣或溫馨的自然景物);側面條件(指來自家庭、社會,或來自他人,或來自自身的條件)等,在文章中以側補正,正側結合,能加強內容的表達效果,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運用這種渲染技法的作品比比皆是,學生佳作《微不足道的坡》中的這種渲染技法就用得很妙——
滿載柑橘的三輪車在坎坷的土路上顛簸著緩緩移動,漸漸有了坡度,每進一步都很費力。從家到街菜市場,要經過漫長的一條坡,這個坡是他們患難夫妻經常要共同面對的。此時,她梳理好的頭發被凜冽的寒風蹂躪得亂糟糟的,風揚起的塵灰落滿全身。她黝黑皸裂的臉上,卻始終洋溢著與臉上皮膚不相稱的笑。她全然忘卻自己只是在用一條腿支撐著全部,右胳膊腋窩緊緊地夾著木拐,手握拐杖中間的橫端。另一只手則緊抓著三輪車側邊扶手,傾著身子,逆著尖風,使勁地推著車。她單薄的身子由于太使勁,微微顫抖,像是湖畔隨風飄絮的柳葉。她渾濁的眼睛凝視著前方,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牽動著她。就這樣,瘦弱的單腿與粗糙的木拐,交替前進,緩慢而蹣跚。前面拉車的丈夫時而回頭含笑地看她一眼,他臉上閃亮的汗珠和對妻子愛憐而又贊許的眼神,給她的心底注入一股巨大的生活熱情和精神能量……
這段文字,若只寫丈夫拉車、夫人推車到街市上賣柑橘,便顯得單調,既展不開篇幅,也沒有感染力。作者在敘事過程中,除正面寫人物怎樣吃力的推車情景外,還增添了側面描寫:一是側面物(滿載的柑橘、坎坷而有坡度的土路);二是側面環境(寒風凜冽、風大塵飛);三是側面人物(丈夫愛憐和贊許的眼神);四是側面條件(身子單薄且殘疾)。這多方面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行為的艱難,突出人物勤勞的精神。頗有感染力,讀來令人震撼。
就是把兩種人或事物等進行對照比較,用其中一方作鋪墊,這濃墨重彩的鋪墊就是一種渲染,目的在于突出另一方,使之形象更鮮明感人,抒發的感情更加濃烈。名作《老師,你能抱我一下嗎》,寫小強患病,三歲時媽媽去世,父親常年在外工作,他被托付給保姆照看。孩子缺乏親情,很叛逆,常惹禍,以致臭名遠揚,在校沒有哪個班主任愿意接納他。學校只得采用抓鬮法來給小強分班,后來分到女班主任的班。有次小強的頭被人打傷還縫了幾針,老師心疼地撫摸并問他疼不疼,還給予精神上的鼓勵。文章中這樣寫——
多年來,從來沒有人問過他哪里疼不疼,舒服不舒服;也沒有人叫他乳名,連保姆喊他也只是“喂”,同伴們總給他取難聽的外號,什么“狗都嫌”“犯人壞”,怎么難聽怎么叫。誰打了他罵了他,他都是自己沖上去解決。保姆只管做好吃的陪他吃,吃飽喝足了就臥在沙發里養膘,然后找機會給他爸爸打電話,說他惹禍了,需要更多賠償費。于是,他變成了一只好斗的小公雞,他通過不停的惹麻煩來換取爸爸的電話。他喜歡聽爸爸發脾氣的聲音,只要爸爸生氣,他就覺得很得意。而今夜,老師這么一個輕經的撫摩,一句簡單的問候,竟觸動了他一貫堅硬的神經。夜色里,他看見老師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正散發著柔和的光芒。
文章用諸多事實渲染了“小強”的叛逆行為,突出他的令人討厭,這為他在女教師關愛下情感與行為的轉變做鋪墊。同時,其他老師、同學、保姆對他的嫌棄和女教師對他的關愛的表現形成對比,渲染烘托了女教師愛生如子的情懷,增加感人效應。
渲染是一種增加文章表現力的技法,但運用時必須把握所渲染的內容與文章主題之間的密切聯系,針對性要強,不能節外生枝;要掌握分寸,分清賓主,渲染恰如其分。這樣才能發揮渲染的藝術效果。
[作者通聯:江蘇徐州市豐縣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