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川,王 麗,王際濤
(綿陽市中醫醫院檢驗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血栓彈力圖(TEG)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相對于傳統的凝血功能檢查及傳統血小板功能和數量的檢查方法,TEG可以提供體外全血從凝血過程開始一直到纖溶過程結束的動態信息,能對整個凝血過程和纖溶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完整的、動態的評估,其檢測方法及過程直觀、方便、易觀察[1-2]。有報道稱,部分健康人群紅細胞壓積(HCT)、血紅蛋白(Hb)過高會影響TEG檢測的結果[3],但是患者HCT和Hb水平的降低(貧血狀態)是否影響TEG的檢測結果至今也鮮見報道,而本研究旨在通過相關指標檢測來探討和分析TEG、貧血之間的相關性,以便臨床更好地解讀和運用TEG結果。
1.1一般資料 收集2021年1-10月于本院進行健康體檢并在同一時間進行TEG、凝血功能及血常規檢測的75例體檢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2例,女23例,年齡18~50歲。納入標準:無遺傳性或獲得性凝血系統相關疾病。排除標準:短期內使用過抗凝或溶栓等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以及存在肝腎系統、血液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及缺陷者。入組受檢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內容符合倫理學審核標準。
1.2方法
1.2.1儀器與試劑 TEG檢測使用貴州金玖公司JJ8000型TEG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血Hb、 HCT檢測使用SYSMEX公司XN2800型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纖維蛋白(FIB)檢測使用SYSMEX公司CS5100型全自動凝血儀器及其配套試劑;TEG、FIB 、Hb和HCT的測試樣本采集所使用的枸櫞酸抗凝真空管(枸櫞酸鈉與血樣1∶9 抗凝)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抗凝真空管均為湖北鑫樂公司提供;樣本稀釋所用的健康人混合血漿采自AB血型健康人的多人新鮮混合血漿。
1.2.2檢測 所有體檢者于上午6:00~10:00空腹采集3份肘正中靜脈血樣本,其中1份靜脈血采用EDTA-K2抗凝管抗凝,并分為A、B、C三組,其中A組不做任何處理,B、C組分別加入1.0mL生理鹽水和1.0mL健康人混合血漿,其后在XN2800型血球儀上測量Hb與HCT;另外2份靜脈血采用枸櫞酸鈉抗凝管抗凝,同樣分為A、B、C三組,其中A組也不做任何處理,B、C組也在檢測前分別加入1.0mL生理鹽水和1.0mL健康人混合血漿,隨后分別在JJ8000型TEG儀及CS5100型凝血儀上進行TEG 和FIB項目的檢測。
1.2.3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A、B、C三組體檢者TEG參數[凝血因子激活時間(R)、血塊形成時間(K)、最大切角(Angle角)、最大振幅(MA)、纖溶指數(LY30)、溶解率(EPL)、凝血綜合指數(CI)]及貧血診斷指標(Hb、HCT及FIB)。

2.1各組貧血診斷指標及TEG參數的比較 B組K均明顯長于A組,且Angel角、MA、CI及Hb、HCT、FIB水平均明顯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R、LY30 、EPL水平與A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Hb、HCT水平均明顯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其余各指標與A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Angel角、MA、CI及FIB水平均明顯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其余各指標與C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各組貧血診斷指標與TEG參數比較
2.2貧血診斷指標與TEG參數的相關性分析 K、Angle角、MA、CI均與Hb、HCT不相關(P>0.05);FIB與K呈正相關(P<0.05),Angle角、MA、CI與FIB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貧血診斷指標與TEG參數的相關性分析
TEG是應用TEG儀動態繪制的一條曲線,其能反映檢測患者血樣在凝血過程、血小板聚集、纖溶解過程中的黏彈性變化,可以連續、動態、全方位監測患者凝血及纖溶情況[4-5]。TEG在現代醫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如檢測凝血功能的變化、血栓監測、溶栓治療、成分輸血,以及多種疾病過程中凝血和纖溶功能的監測[6-7]。
我國的貧血約占總人口的21%左右,常見的貧血原因有出血、溶血、營養缺乏、腫瘤等。臨床工作中常使用Hb及HCT來判斷患者是否貧血[8-10],而貧血是否會影響TEG 的檢測結果,目前鮮見報道。TEG廠家也從未根據患者是否貧血或針對貧血指標而提出具體的標本測試要求,但是根據ISELIN等[11]和MARTIN等[12]的研究顯示,患者貧血相關指標的改變(HCT水平的升高)確實會引起 TEG 部分參數結果的改變,茍甜甜等[3]也證明了相類似的觀點。
本研究發現,貧血患者(B、C組)TEG參數中R、K、EPL、LY30,貧血診斷指標中Hb、 HCT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B組K、Angle角、 MA、 CI與A組相比,結果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但是同樣貧血的C組以上指標與A組相差卻并不明顯,B、C組的區別在于一組添加了生理鹽水,一組添加了混合血漿,說明B、C組TEG各參數的差異取決于血漿里面凝血因子的差異,而與Hb、HCT并無任何直接關系,表2也表明TEG各參數與Hb、HCT沒有相關性,而與FIB有明顯相關性。TEG中的K值主要反映血塊形成時間,Angle角反映血塊形成后的強度,而血塊形成時間和強度主要取決于FIB,B組貧血組因生理鹽水的添加導致FIB相對漸少,所以K、Angel角值明顯變化;R值主要反映凝血因子的變化,但凝血因子的作用能力很強,一定程度的凝血因子數目減少并不會影響凝血過程,所以推測R值變化不大;MA主要反映血小板(PLT)功能,但其同樣也嚴重受FIB的影響,所以導致其結果降低;EPL、LY30反映纖溶過程,B、C組間并無明顯差別;同樣凝血因子和FIB的缺乏使CI變化。貧血的種類較多,具體原因也較復雜,因條件有限,本研究設計有局限性,貧血與TEG相關性的討論還不夠完善,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單純的貧血(即HCT及Hb水平降低)不會對 TEG 中R 、K、Angel角、MA、LY30、EPL、CI 值等參數產生影響,患者是否貧血對TEG的檢測結果影響不大,臨床工作中更應該結合凝血常規檢查和TEG結果綜合判別患者的出凝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