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王 崇,李正凱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7)
乳腺癌(BC)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癌癥之一,且發病率逐年增加[1]。與傳統切除術相比,改良根治術能減少胸肌支配神經損傷,為BC臨床常用治療方法[2]。但改良根治術切除包括皮膚、乳暈、乳頭及大多腋窩淋巴結,創傷較大,且在乳房切除過程中易切斷胸部神經,可造成持續性疼痛,影響術后恢復,還可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及醫療費用增加,加重患者經濟負擔[3]。因此,對BC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后鎮痛治療尤為重要。胸椎旁神經阻滯(TPVB)主要通過腰椎旁間隙局部注射麻醉藥物,進行同側軀體及交感神經阻滯[4]。有研究表明,TPVB對肺癌患者鎮痛效果良好,但在BC改良根治術鎮痛效果上仍存有爭議[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TPVB麻醉對BC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后鎮痛效果,并分析其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以期為臨床BC改良根治術中麻醉方案選擇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BC改良根治術患者110例,根據患者采用麻醉鎮痛方案意向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1~60歲,平均(45.26±6.23)歲;體重指數(BMI)17.21~28.32 kg/m2,平均(23.41±2.16)kg/m2。試驗組年齡30~60歲,平均(44.87±6.34)歲;BMI 16.00~28.00 kg/m2,平均(23.32±2.18)kg/m2;兩組年齡、BM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標準 (1)對本研究手術耐受者;(2)符合BC診斷標準[6]患者;(3)不適宜保留乳房者;(4)腋淋巴結轉移BC患者;(5)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Ⅲ級患者;(6)依從性良好或配合度高者;(7)首次行BC手術患者。本研究獲取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 (1)麻醉禁忌者;(2)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3)合并其他腫瘤疾病者;(4)脊柱畸形者;(5)伴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6)注射部位感染者;(7)既往有慢性疼痛史者。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患者術前常規禁食,入手術室后,常規2 L/min吸氧,對患者脈搏氧飽和度、無創血壓及心電圖等生命體征進行監測,上肢外周靜脈通道開放。誘導麻醉:5 μg/mL丙泊酚血漿濃度、0.5 μg舒芬太尼、50 mg氟比洛芬酯、2 mg咪達唑侖;觀察患者精神狀態,待患者沉睡后,靜脈滴注0.15 mg/kg苯磺酸順式阿曲庫銨,進行麻醉機連接;泵注0.2 μg/(kg·min)瑞芬太尼、4~7 mg/(kg·h)丙泊酚;并將苯磺順阿曲庫銨以每次30 min靜脈注射,進行麻醉維持。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TPVB麻醉。患者患側朝上,取側臥位,屈曲弓背;采用超聲儀(索諾聲有限公司)輔助確定穿刺點,穿刺點位置定為胸4橫突間隙,探頭頻率選擇6~13 MHz;常規消毒,超聲引導下于胸椎旁間隙位置刺入穿刺針,回抽無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將0.5%羅哌卡因緩慢注入穿刺點,阻滯成功后10 min,注意注射前或注射過程中需進行反復回抽,以避免藥物注射至血管中。全身麻醉操作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1.2.2觀察指標 (1)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多功能監測儀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 h平均動脈壓(MAP)、舒張壓(DBP)、收縮壓(SBP);(2)免疫功能: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FACSCalibur)檢測分析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 h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變化;(3)鎮痛效果: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7]比較兩組患者蘇醒期即刻,術后12 、24 h疼痛程度,滿分10分,得分越低表明鎮痛效果越好;(4)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嗜睡、呼吸抑制、惡心等。

2.1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MAP、DBP、S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 h,試驗組MAP、DBP、SBP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CD4+、CD4+CD25+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 h,兩組患者CD4+水平低于術前,CD4+CD25+T水平高于術前,且試驗組CD4+、CD4+CD25+T水平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2.3兩組患者各時間點VAS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2、24 h的VAS均低于蘇醒期即刻,且試驗組蘇醒期即刻、術后12 h VAS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24 h 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VAS比較分)
2.4兩組患者圍術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圍術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手術切除是治療BC的重要方法,而改良根治術是BC手術標準治療方法之一。然而該術切除乳房和腋窩淋巴結,創傷大、手術時間長,會導致患者血運降低,術后出現急性疼痛,甚至引發慢性疼痛綜合征(據統計有50%患者出現慢性疼痛[8]),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此本研究特對110例接受BC改良根治術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展開探討分析。
BC患者手術治療后通常使用阿片類藥物和非甾體抗炎藥物減輕疼痛,但仍有20%~40%患者疼痛未得到緩解[9]。目前,氣管內全身麻醉、靜脈復合麻醉、硬膜外阻滯麻醉等已被廣泛應用于乳房手術中,但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應激,且此類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斷胸部神經,所以術后鎮痛效果并不顯著[10]。TPVB主要通過將麻醉藥物注射到單側肋間神經、背支及交感鏈,從而達到胸壁麻醉目的。袁炳林等[11]研究指出,TPVB麻醉能減輕患者術中應激反應,應用效果良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 h,試驗組患者MAP、DBP、SBP均高于對照組,表明TPVB麻醉對BC改良根治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降低術中應激反應發生風險,利于麻醉控制。可能是由于TPVB能較大阻滯胸部支配手術區域神經,從而降低手術過程刺激,維持患者全身深度麻醉,進而減少血流動力學波動,降低手術風險。BC改良根治術創傷較大,術中易產生應激反應,使患者出現暫時性免疫抑制,導致免疫功能降低,可能會增加術后腫瘤細胞遠隔臟器轉移復發風險。手術中麻醉方式及麻醉藥物均可影響患者免疫功能,引起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2]。T淋巴細胞CD4+水平降低、CD4+CD25+T水平升高是BC患者機體免疫失衡主要表現[13]。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 h兩組患者CD4+水平低于術前,CD4+CD25+T水平高于術前,且試驗組CD4+、CD4+CD25+T水平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提示TPVB麻醉能對BC改良根治術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TPVB通過維持深度麻醉,降低手術中應激反應,從而減少對遠隔臟器的損傷,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此外,采用TPVB麻醉患者術中阿片類藥物使用相對減少,進而降低對細胞核體液免疫抑制作用。
行改良根治術BC患者術后疼痛除手術切口疼痛外,還有因術中結扎腋窩處靜脈,導致血液循環抑制和神經損傷而產生的疼痛[14]。已有研究證實,椎旁阻滯對胸外科及乳腺外科術鎮痛效果良好[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2、24 h VAS均低于蘇醒期即刻,且試驗組患者蘇醒期即刻、術后12 h VAS均低于對照組,兩組術后24 h VAS比較無顯著差異,結果表明TPVB麻醉能有效減輕BC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后急性疼痛,鎮痛效果良好。TPVB通過對胸肌、胸壁及乳房絕大部分感覺神經進行阻滯,從而擴大疼痛刺激控制范圍。而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24 h VAS比較無顯著差異,可能與TPVB阻滯時間長短有關。有研究表明,TPVB可顯著降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并發癥,改善患者術后康復[1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表明TPVB麻醉并不會增加BC改良根治術風險,安全性較好。可能與TPVB通過維持深度麻醉及鎮痛作用,使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減少有關。
綜上所述,TPVB麻醉應用于BC改良根治術,能維持手術部位血流動力學穩定,鎮痛效果較好,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良好,可為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