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鳳

一、教材分析
看圖識字作為本課的主要識字內容。教材提供了兩幅圖畫,第一幅圖是畫著生字的,畫的是學生現階段最熟悉的生活畫面,其中的生字也是學生身上的身體部位名稱詞;另一幅圖是表演京劇的,畫的是京劇人物形象,讓學生可以借助圖畫來理解“站”和“坐”的含義,還能通過識字讓學生學習如何規范地生活,養成坐立行臥的良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這一課的識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得非常緊密。一、二年級的學生現階段的學習需要遵循直觀性原則,以他本身出發,從最日常的場景識字,指引他們認識自己身上的身體部位名稱詞。再從生活中的俗語學習,引導他們學習規范的生活習慣。
簡單明了的圖畫,有助于學生形象地感受到各身體部位的名稱以及表示的意義。低段的學生習慣了用雙音節詞語來說自己身體各部分名稱,比如“耳朵、鼻子、嘴巴”,而教材中是用單個的字來表達的,如“口、耳”。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注意單字“口”和雙音節詞語“嘴巴”等的轉化過程。
三、教學時數: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利用圖片對照、聯系生活等識字方法,認識“口、耳、目”等七個生字。
2.會寫橫折這個筆畫和“口、目”這兩個字。
3.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借助圖畫、識記生字。
2.會寫橫折這個筆畫。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課
1.謎語導入。教師按照平時的說法(嘴巴、眼睛、耳朵、手、腳)做游戲,并隨機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2.教師把“眼睛”改為“目”,把“嘴巴”改為“口”,把“耳朵”改為“耳”,把“腳”改為“足”,再做1次游戲。
3.板書課題“口耳目”。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喜歡的謎語、闖關游戲的開展,讓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識字,同時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思維活動。學生也會同時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新的認識,知道同一個器官的不同名稱。
(二)看圖識字
1.教師課件出示文中插圖。看圖說話正音。
2.出示“口、耳、目、手、足”生字。注重語言的運用,請學生用以上生字說一句話。
3.教師和學生合作讀,在共讀中發現錯誤讀音,糾正其發音。教師指導學生口頭組詞。
預設:重點指導“手”是翹舌音,注意讀準確。教師出示“手心、手掌、手背、手指、手腕”詞語,讓學生練習指認。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生字的含義。出示生字,學生指出相應的器官并說一說各個器官的作用。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要求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所以教師設計了引導學生通過做一做動作,和看一看圖畫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認讀了生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并學會獨立識字,讓他們通過字形聯系了字義。
(三)初步朗讀課文,鞏固生字
1.課件出示相應圖文,教師范讀課文。
2.你們也想和教師一樣來讀一讀嗎?全體學生看著屏幕出示的句子,逐句跟讀。
3.誰愿意來讀讀課文?指名讀,教師及時正音。
4.多形式讀課文。
設計意圖:雖然課文字數不多,但里面很多字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很熟悉,再加上沒有拼音基礎,因此采用教師多次示范讀、學生再次練習拼讀,使課堂充滿了生氣,學生對課文也有了自己的整體感悟。本環節的朗讀指導,旨在讀正確、讀通順。
(四)指導書寫,掌握字形
1.復習田字格位置兒歌,生觀察生字位置。
2.教師示范寫生字。學習重點筆畫:橫折。
“口”字兩個豎畫呈上面寬,下面窄的形狀,往中間收窄一些。
“目”豎要直,中間兩橫不碰到右邊的豎,橫向筆畫之間的距離相等。
3.學生練習書寫,復習寫字歌。強調書寫時正確的握筆姿勢,及時糾錯。
4.反饋評價,學生再次書寫。
設計意圖:教師帶領學生復習田字格兒歌,這對他們明確每一筆的落筆位置、漢字的間架結構,是很有好處的。教師還應該范寫,學生書空,這樣可以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一筆的位置、長短,以期在書寫中領略漢字的美,養成書寫習慣。
(五)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回家后問問家長,哪里運動會分別使用到自己的小手、小腳。
2.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用口、耳、目、手、足做了哪些事情。
(六)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關于身體器官認知的課文。小學生對于自身身體器官的認識已經比較全面,但是對于表示器官名稱的生字的認讀和書寫可能還是不熟悉。所以在教學本課時,筆者主要結合身體器官圖片,引導學生認讀并書寫生字。寫字時,教師先講解生字的結構、筆順、筆畫,學生先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書寫。
一年級學生是以直觀性思維來參與課堂學習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成為我們課堂最有效的手段,讓學習在課堂中真實發生,全員參與、全員學習。一年級學生一節課可能只有前面20分鐘是最專心的,專注力維持時間短,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課間操,讓他們動一動,在活動中放松學習,再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陳紅兵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2022年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