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人臉識別被濫用?自動駕駛如果出車禍了誰埋單?人工智能覺醒、異種器官移植、基因編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倫理挑戰,對此,我國為科學技術筑起了一道倫理防火墻。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的科技倫理指導性文件,也是我國科技倫理治理的又一標志性事件。該意見不僅提出了“倫理先行、依法依規、敏捷治理、立足國情、開放合作”的科技倫理治理要求,更明確了“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的科技倫理原則。“增進人類的福祉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而科技倫理的目標就是捍衛科學共同體沿著這樣的軌道向前發展,從價值判斷的維度來保障科技的發展方向。”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委員翟曉梅如是說。
(摘自《瀟湘晨報》2022年3月25日)
◆素材解讀
常言道:“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科學給人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完全取決于人類自己。科學上“能夠的”并不一定是倫理上“應該的”,在科技發展和科技活動中,必須倫理先行,以弘揚科技的正面效應,扼制其負面影響,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人類造福。我國出臺的科技倫理治理意見將對有效防控科技倫理風險,不斷推動科技向善、科技強國發揮重要作用。
◆適用話題
科技倫理 科技向善 科技強國 造福人類 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