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獲得“2022年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李比希獎”,成為第一批獲此殊榮的亞洲學者。該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每次一位科學家獎項,以表彰其在應用土壤學解決實際問題上做出的杰出貢獻。
青年時代,朱永官心中的偶像是科學家。在浙江農業大學讀大三時,一位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副教授唐納德·斯帕克斯來學校講學,教授在黑板上寫了很多有關鉀元素的化學反應動力學。第一次如此接近學術界大牛,朱永官聽得兩眼放光。那次講座,也讓他明白了土壤科學應當做什么。
2002年起,朱永官在國內開拓水稻砷污染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朱永官發現,為了防止動物感染導致腸道疾病的病菌,同時讓它們快速生長,養豬場、養雞場用的飼料中會添加銅、鋅、砷和抗生素等。除了觀察到有機肥中砷超標,他們還獲得一項重要發現,即動物糞便里存在“抗性基因”污染。
朱永官敏銳地意識到,這不同于過去研究的化學污染,是由于添加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藥的生物污染。到2010年,朱永官經過拓展研究方向,逐漸把研究重心從砷調整到抗性基因上。此后,他和他的團隊還開發出用一種碳含量極為豐富的“生物炭”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如今,這項研究已經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
朱永官始終相信,土壤學家要當個好“廚師”,“讓大家都要好好吃飯,吃得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摘自“中國軍網”2021年11月15日)
◆素材解讀
學生時代的朱永官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是成為一名科學家。幾十年來,朱永官將愛與熱情投注到腳下的大地,為保證百姓的飲食健康,他把土壤當作是一份食材,進行耐心細致的研究。他把愛與信念都摻入泥土中,做了一名奉獻于這個時代的土壤“廚師”。
◆適用話題
甘于奉獻 愛國情懷 青春理想 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