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亞秀,馮小飛,于紅梅 (海安市中醫院腦病科,江蘇 南通 2266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及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導致血管神經性頭痛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血管神經性頭痛主要癥狀表現為頭部伴有疼痛感和壓迫感,因長時間或高度精神緊張所致,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困擾。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放松療法、物理療法和藥物療法,其中放松療法和物理療法僅可緩解輕癥神經性頭痛,對中重度疼痛的改善作用不明顯[1-2]。鹽酸氟桂利嗪可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疼痛,對神經血管性頭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長期用藥毒副作用尚未明確[3-4]。研究發現,川芎、白芷等中藥材具有一定的祛風解痙,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腦部微循環,緩解疼痛。鎮腦膠囊是以川芎、白芷為主的醫院制劑,本研究首次系統觀察分析了鎮腦膠囊對神經血管性頭痛的治療效果,并對其治療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旨在為神經血管性頭痛提供更優的治療方案,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0例神經血管性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伴有明顯的頭痛癥狀,每天頭痛發作5次及以上;②頭痛發生時間6個月及以上;③經CT或MR檢查排除其他腦部疾病。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腦部疾病;②伴有嚴重的腎臟、肝臟或其他臟器疾病;③無法完全配合治療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35~57歲,平均(50.4±7.4)歲,患病時間1~7年,平均(4.3±2.1)年;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6~56歲,平均(50.7±7.2)歲,患病時間1~7年,平均(4.2±2.3)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患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此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鹽酸氟桂利嗪(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治療,1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鎮腦膠囊(海安市中醫院,蘇藥制字Z04000136)治療,0.38 g/粒,3粒/次,3次/d。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14 d。
1.3觀察指標
1.3.1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評價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 d、7 d、14 d的疼痛情況,0~2分為輕度;3~5分為中度,6~8分為重度,8分以上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1.3.2血漿5-羥色胺、神經降壓素及β-內啡肽水平:于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清晨空腹采血,采用血小板敏感膜電極i標準加入法檢測5-羥色胺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漿神經降壓素和β-內啡肽水平。
1.3.3腦動脈血流速度:采用TCD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大腦前動脈(ACA)、中動脈(MCA)、后動脈(PCA)、基底動脈(BA)和椎動脈(V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速度降低,表明顱腦功能有所改善。
1.3.4臨床療效:采用量化指標進行評價,量化指標包括疼痛評分、頭痛持續時間和發作次數,量化標準為:①疼痛評分:疼痛影響工作計6分,疼痛對工作生活無明顯影響計4分,其他計2分。②頭痛持續時間:頭痛持續時間在48 h以上計6分,12~48 h計4分,低于12 h計2分。③頭痛發作次數:每天頭痛發作次數5次以上計6分,3~4次計4分,發作次數少于2次計2分。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治療后頭痛發作次數與治療前比較降低70%以上,積分低于6分;有效:治療后頭痛發作次數與治療前比較降低40%~70%,積分6~10分;無效:治療后頭痛發作次數與治療前比較降低40%以下,積分高于10分。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3.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腹脹、惡心等胃部不適、嗜睡、頭暈等。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d、7 d、14 d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漿5-羥色胺、神經降壓素及β-內啡肽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5-羥色胺、神經降壓素及β-內啡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5-羥色胺和β-內啡肽水平上升,神經降壓素水平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治療后觀察組5-羥色胺和β-內啡肽水平高于對照組,神經降壓素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5-羥色胺、神經降壓素及β-內啡肽水平比較
2.3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ACA、MCA、PCA、BA、V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腦動脈血流速度ACA、MCA、PCA、BA、VA水平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治療后觀察組ACA、MCA及B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PCA和VA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2.4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經過14 d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高于對照組的8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45]
2.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過程中對照組2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4%,觀察組3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45,n(%)]
頭痛為臨床常見疾病,發病人群廣,病因復雜,其中顱內外病變,精神疾病及軀體疾病為常見病因。根據發病因素,臨床將頭痛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頭痛,其中因神經病變引發的頭痛為繼發性頭痛的一種,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研究發現,頭部痛敏結構痛覺感受器在頭痛的發作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將接收到的各種刺激及機體生化改變通過相關通路傳至大腦皮層,進而誘發頭痛。近年來,神經血管性頭痛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強,精神緊張有關。對于大部分基礎病變導致的頭痛,治療后頭痛癥狀消失,或服用止痛藥可顯著改善,但臨床對于神經血管性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差,治療后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質量[5-6]。
臨床對神經血管性頭痛的治療方案,輕度者常采用心理疏導、物理及放松療法進行緩解,病情較重或患病時間較長者采用藥物進行長期控制治療。但輕癥治療方案僅可緩解頭痛,并未對癥治療,而重度頭痛者若長期服用藥物,可能會存在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或誘發其他疾病的危險。現代醫學認為,血管性頭痛可能與腦血管痙攣、腦動脈舒縮功能障礙、大腦功能紊亂等有關[7-8]。中醫將神經血管性頭痛歸因于“頭痛”“頭風”范疇,頭為髓海所在,諸陽之會,風寒外襲,虛風上擾,陽虛血虧,至寒凝血滯,而發頭痛[9-11]。因此,中醫治療頭痛以活血通絡、疏風祛寒為指導。鎮腦膠囊采用川芎、白芷、菊花、防風等中藥制備而成,川芎善行少陽、行氣活血,白芷善活血止痛、祛風解痙,鎮腦膠囊以川芎、白芷為君,輔以菊花、防風疏風止痛,協同增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鹽酸氟桂利嗪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采用鎮腦膠囊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降低VAS評分和神經降壓素水平,提高5-羥色胺、β-內啡肽水平,降低腦血流速度指標ACA、MCA及BA水平。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抑制血栓素A2增加血液中前列腺素I2的水平,進而導致小動脈擴張,改善微循環。同時川芎嗪易透過血腦屏障,發揮擴張腦血管,降低大腦血管流速的作用,進而實現改善和治療頭痛的目的[12-14]。后期將采用藥理實驗進一步研究鎮腦膠囊對腦部微循環的改善作用及抗炎、增強免疫力功能,旨在闡釋中醫藥多層次、多靶點的治療效果,進而為神經血管性頭痛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方案,緩解痛苦,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