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慶
(東平縣中醫院口腔科,山東 泰安,271500)
1 重度牙周炎是常見口腔疾病,有較高的發病率及復發率,好發于35 歲以上成年人,男性患病率略比女性高,且吸煙者發病率高于不吸煙者。該疾病往往是因食物嵌塞、牙菌斑以及牙結石等不同因素所導致,牙周炎早期可出現牙齦腫脹、牙齦疼痛、牙齦出血、口臭等常見癥狀,倘若此階段未得到有效干預,病情進一步的發展,患者牙齒發生脫落、松動情況,還會影響其口頜系統以及咀嚼功能。由于居民生活中有較多的不良習慣,如經口進食食物后不及時清潔口腔,對于口腔衛生不夠重視,致使牙周炎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牙周炎基礎干預主要為及時有效地將口腔菌斑生物膜進行清除,臨床通常會采用手工根面平整手術干預,但由于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根面存積有大量的菌斑,會生成內毒素侵入至表層牙骨質,直接對手工根面平整術的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導致一部分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后療效欠佳。相關研究證實,超聲齦下相關清創可以使根面取得良好生物的相容性,有利于促牙周附著的快速愈合。本研究對2021 年1~12 月東平縣中醫院診治的重度牙周炎患者70 例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1 年1~12 月東平縣中醫院診治的重度牙周炎70 例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9 例;年齡27~67 歲,平均年齡(42.70±6.79)歲;體質量指數18~28 kg/m,平均體質量(23.86±1.21)kg/m;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1 例,高中及中專12 例,大專及以上12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20 例;年齡27~68 歲,平均年齡(42.74±6.82)歲;體質量指數18~28 kg/m,平均體質量(23.76±1.19)kg/m;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2 例,高中及中專11 例,大專及以上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東平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核查并批準,患者對此研究內容全部了解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癥狀、表現均與《口腔科》中的牙周炎臨床診斷標準符合;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未合并其他系統疾病與危急病證者;④臨床配合度和依從性較佳患者;⑤1年內未進行任何的牙周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錯頜畸形、開口呼吸者;②吸煙者;③伴有其他口腔疾病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⑤近期使用抗生素藥物者。
全部患者術前1 周均給予口腔衛生護理、全口超聲齦上潔治術等,教會其牙線、Bass 刷牙法以及間隙刷等使用方法,保證所有患者正確掌握了控制菌斑有效的方法。觀察組采用超聲齦下清創與手工根面平整聯合治療:使用超聲波潔牙機(生產企業:美國登士柏公司,型號:Gen-130B)開展超聲齦下清創,設置工作的頻率為25 kHz,水流呈霧狀,器械用側向輕壓力,選用手工刮治器械(生產企業:上海豪孚迪醫療器械,型號:Gracey5/6)實施手工根面平整術。對照組僅采用手工根面平整干預。兩組患者每次治療結束后均用探針進行檢查,直至患牙根面光滑。兩組患者均由同一資深的口腔醫生操作。
①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牙周指標:包含菌斑指數(PLI)、齦溝出血指數(SBI)、牙周袋深度(PD)。PLI:根據牙面菌斑厚度計分,計分標準:0 分為齦緣區無菌斑;1 分為齦緣區牙面存在薄菌斑,但視診不可見,利用探針尖側面可刮出菌斑;2 分為在齦緣或鄰面可見中等量的菌斑;3 分為齦溝內或齦緣區及鄰面存在有大量軟垢,SBI 結合視診和牙周探針探診計分,計分標準:0 分為齦緣和齦乳頭外觀健康,輕探齦溝后不出血;1 分為齦緣和齦乳頭呈輕度炎癥,輕探齦溝后不出血;2 分為牙齦呈輕度炎癥,有顏色改變,無腫脹或水腫現象,探診后點狀出血;3 分為牙齦呈現為中度炎癥,有顏色改變以及輕度水腫,探診后出血,血溢在齦溝內;4 分為牙齦呈現為重度炎癥,不但有顏色改變,并且存在有明顯腫脹,探診后出血,血溢出齦溝;5 分為牙齦有色的改變,存在明顯腫脹,有時有潰瘍,探診后出血或自動出血。PD:輕度牙周袋深度為3~4 mm,中度牙周袋深度為4~6 mm,重度牙周袋深度大于6 mm。②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估表(VAS),0~10 分,疼痛愈輕分值愈低。③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等指標。抽取全部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r/min,經離心10 min 后,分離血清,對炎癥因子進行檢測。④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包括牙齦紅腫、牙齦脹痛、牙齦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牙齦紅腫+牙齦脹痛+牙齦出血)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前,兩組患者PLI、SBI、PD 等牙周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PLI、SBI、PD 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Hs-CRP、TNF-α、IL-6 等各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s-CRP、TNF-α、IL-6 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觀察組牙齦紅腫、牙齦脹痛、牙齦出血等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牙周炎屬于口腔科常見疾病,相關研究調查顯示,約有90%的成年人有牙周疾病困擾,其中以牙周炎最為常見,其患病率可高達80%。我國居民因受到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不重視口腔衛生,導致牙周炎患病率不斷上升,對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帶來不良影響。牙周炎屬于牙槽骨、牙骨質、牙周膜、牙齦等牙齒支持組織由于受到了炎性反應侵襲所導致的一種疾病,該疾病臨床癥狀多為牙齦萎縮、牙齒松動以及槽骨吸收等,是導致成年人缺失牙齒常見原因之一。牙周炎發病原因相對復雜,而宿主與細菌的平衡失調則被認為是主要病因。菌斑與齦下牙石是破壞宿主與細菌平衡主要因素,而牙石量和齦下菌斑則與牙周病情嚴重程度呈正向關系,因此,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則是將齦下牙石和口腔內菌斑有效清除。齦下清創與根面平整手術均是牙周炎有效治療方案,該治療方式通過使用手工刮治器、超聲波潔牙機等儀器設備機械性將牙周袋內牙石、菌斑等徹底清除,進而達到清除致病菌的目的,以促進牙周組織恢復健康。現階段,臨床關于牙周炎應用手工根面平整聯合超聲齦下清創治療報道較多,然而關于術后牙周指標、疼痛度及并發癥的研究仍較少。為此,本研究對東平縣中醫院診治重度牙周炎70 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LI、SBI、PD 指標、疼痛度、炎癥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重度牙周炎患者采用手工根面平整聯合超聲齦下清創治療,不僅能改善患者口腔情況,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減輕疼痛,還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究其原因:手工根面平整屬于臨床口腔科牙周炎治療常用方案,該治療方式對于消除病變及軟化骨質效果更為顯著,但會對牙根面造成較多刮痕,且清除牙體組織較多,重復性極差,若僅進行一次操作則有可能病變組織和菌斑清除的不徹底,對整體治療療效造成影響。超聲齦下清創則是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水平和技術設備的完善而出現的安全有效的口腔疾病治療的新技術,該工作頭與水霧進行沖洗配合能夠將病變組織徹底清除,對牙周袋中的碎屑進行沖刷,組織損傷相對較小,對于操作技能要求不高。菌斑屬于牙周炎發病及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手工根面平整術與超聲齦下清創聯合使用可以將附著于牙周袋中的根面上齦下菌斑有效去除,同時還能夠清除毒素造成污染病變牙的骨質,使其形成堅硬、潔凈、光滑并有生物相容根面,為牙周的附著愈合提供有利條件。此外,還可以使菌斑形成和附著條件消除,降低PLI指標,效果較顯著。但對于存在乙型肝炎、結核、艾滋病等傳染疾病者,臨床使用超聲齦下清創術時,可能增加噴霧污染,因此在臨床上,口腔醫生需要嚴格遵照手術適應證,將上述患者一一排除。
綜上所述,重度牙周炎使用手工根面平整術聯合超聲齦下清創治療,可改善患者口腔情況,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減輕疼痛減少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