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青,馬 麗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情緒管理是指個體通過對情緒進行合理利用與調節以達到與他人的共情式人際互動,是護士為患者提供照護服務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心理感知能力,可通過后天培養與實踐逐步形成[1]。護理專家Watson[2]明確了護理人文關懷品質的內涵,即經過相關護理教育后具備的穩固的職業秉性和個人特質。隨著高素質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不斷提出,要求護士在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文關懷,在執業過程中需對自身和患者的情緒變化進行有效識別與處理,以達到合理調節自身情緒和滿足患者診療需求的目的。因此,本研究通過對高職實習前期護生情緒管理和人文關懷品質進行探討,旨在為院校制訂相關干預措施培養優質護理人才提供參考。
2021 年6—9 月選擇3 所三級甲等醫院的高職實習前期護生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1)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2)實習時間為1~3 個月;(3)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既往有實習經歷者;(2)調查期間休假者。
1.2.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表:經研究者對相關資料進行匯總后形成,內容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家庭居住地、是否擔任班干部、是否為獨生子女、對護理專業的態度等。
(2)護士情緒管理評定量表:由我國學者付偉[3]修訂而成,包括4 個維度18 個條目。各條目均按照Likert 4 級評分法分別賦分1~4 分,量表總分18~72 分,得分越高表示情緒管理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35。
(3)人文關懷品質測評量表:由我國學者劉于皛[4]結合國內語言環境和表達習慣漢化而成,包括4 個維度29 個條目。各條目均按照Likert 5 級評分法賦值1~5 分,量表總分29~145分,得分越高表示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32。
1.2.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由專人負責問卷的發放、解釋和回收,所有護生均匿名填寫并當場提交問卷。共發放問卷372 份,回收有效問卷356 份,有效回收率為95.70%。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 和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應用Pearson 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方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的356 名高職實習前期護生一般資料如下:(1)年齡:<20 歲32 名(8.99%),20~22 歲271 名(76.12%),>22歲53 名(14.89%);(2)性別:男生67 名(18.82%),女生289 名(81.18%);(3)家庭居住地:城鎮121 名(33.99%),農村235 名(66.01%);(4)是否擔任班干部:擔任班干部82 名(23.03%),未擔任班干部274 名(76.97%);(5)是否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109 名(30.62%),非獨生子女247 名(69.38%);(6)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喜歡103 名(28.93%),一般204 名(57.30%),不喜歡49 名(13.76%)。
調查分析顯示,高職實習前期護生護士情緒管理評定量表總分為(43.54±9.72) 分,人文關懷品質測評量表總分為(82.38±17.69)分,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高職實習前期護生護士情緒管理評定量表與人文關懷品質測評量表得分情況(n=356)
高職實習前期護生護士情緒管理評定量表與人文關懷品質測評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見表2)。

表2 高職實習前期護生情緒管理和人文關懷品質的相關性分析(r)
首先,將高職實習前期護生一般資料作為自變量,賦值方法如下。性別:男=1,女=2;是否擔任班干部:是=1,否=2;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喜歡=1,一般=2,不喜歡=3。共有兩個自變量進入方程,此時擬合程度R2為29.4%。然后將高職實習前期護生護士情緒管理評定量表得分也作為自變量納入方程,此時擬合程度R2為51.7%。綜上,經計算,高職實習前期護生情緒管理可以引起人文關懷品質測評量表得分22.3%的變異。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高職實習前期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356 名高職實習前期護生護士情緒管理評定量表得分處于中等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在量表的4 個維度中,得分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別是情緒表達、情緒調整,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情緒管理反映的是個體對于自身情緒變化的感知與調控能力,有研究指出護士是存在情緒隱患的高危群體[5],而實習前期護生剛接觸高強度、高負荷的臨床工作,更易引發工作疲勞感,造成負性情緒的積累,進而出現情緒感知與處理失調,因此情緒管理水平欠佳。(2)本研究調查對象以女生居多,相對男性,女性更偏向于向同伴抒發情緒,從而具備較高的情緒疏導能力,因此情緒表達維度得分率較高。由于實習前期護生仍處于對實習環境的適應過程中,對于情緒變化進行適時調整的能力不足,因此情緒調整維度得分率較低。有研究指出,個體情緒管理失調是情緒障礙的預警先兆,如不及時處理將引發不良后果[6]。因此,建議醫院管理者和護理教育者在培養護生能力的同時,也應重視其情緒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更好地適應護理工作環境。
經統計分析,356 名高職實習前期護生人文關懷品質測評量表得分處于中度以上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量表的4個維度中,得分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別是關懷感知、關懷能力,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對于高職實習前期護生而言,剛進入真實的護理情境,在帶教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逐步開展一系列護理工作,這使得護生能夠切身體驗到自己給患者帶來的幫助,有利于獲得較高的職業成就感,并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關懷意識,因此關懷感知維度得分較高。(2)有研究提出,目前國內大多數院校在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護生不能將人文關懷知識與人文關懷能力有效轉化為人文關懷行為[7]。同時,由于臨床關懷型教師缺乏,加之帶教教師對實習護生人文關懷品質不重視,使得護生可能在院校培養和臨床實踐過程中不能接受系統化的人文關懷教育,因此關懷能力欠佳。基于以上因素,建議院校立足實際明確培養目標,將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培養滲透到理論教學和實踐中,以促進護理人才的職業成長與發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實習前期護生情緒管理與人文關懷品質呈正相關關系(P<0.05),且情緒管理可以引起人文關懷品質22.3%的變異(P<0.05),提示提高情緒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高職實習前期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二者相互關聯、相互促進。
高職實習前期護生正處于學生和護士角色的轉變時期,不僅受到職業轉型沖擊,而且要承受實踐環境和人際關系等引發的壓力,以上均會導致護生出現心理資源的消耗,引發情緒管理失調。而具有較高情緒管理能力的個體具有較強的情緒感知能力,對于自身及患者的情緒變化較為敏感,從而能夠及時滿足患者的照護期待和共情需求,逐漸將人文關懷品質內化為穩固的職業素養,實現良性循環。在現代醫學模式整體推進的背景下,護患之間的矛盾不斷放大,且高負荷的工作使得護理人員易出現不良情緒感知和情緒應對紊亂,以上均不利于護患滿意度的提升與和諧護患關系的構建。
本研究結果一方面說明院校護理人才培養方案有待完善,建議通過院校教育和職業培訓營造人文關懷氛圍,加強關懷實踐與理論教學的融合,培養護生的關懷品質;另一方面也建議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使高職實習前期護生掌握情緒調整和心理減壓等方法,將以人文關懷為主導的積極情感體驗逐步內化,并強化情緒管理能力和人文關懷感知,在環境和教育的協同作用下更好地適應臨床實踐,提高職業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