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劼瓊,田 云,李 楊,史心怡,沈德美,李 菊*
(1.十堰市中醫醫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醫藥學院附屬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3.湖北文理學院基礎醫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情緒是一種綜合的生理、心理狀態,影響個體行為舉止及養成情況[1-2]。大學生正處于成年初期,此時心理發育尚未完成,容易受外部事件影響產生不良情緒體驗[3-4]。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帶來沖擊,亦對醫學教育及學生心理產生一定影響[2,5-11]。醫學相關專業是一門對情緒管理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學生必備的素質,也是從事醫學工作的基本能力[12]。本研究基于后疫情時代,調查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現狀,探討其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學習投入的關系,為培養能擔重任的醫學人才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法對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進行在線調查。
(1)查閱文獻后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2)情緒管理能力問卷[13],分為情緒調控能力、情緒表現能力、情緒察覺能力、情緒理解能力及情緒運用能力5 個維度。(3)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14],分為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兩個維度。(4)學習投入量表[15],分為活力、專注、奉獻3 個維度。經檢驗,問卷均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進行描述。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統計描述,行t 檢驗,等級資料行F 檢驗。情緒管理能力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學習投入的相關性行Pearso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共回收203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00 份,有效回收率為98.5%。
200 名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年齡為17~27 歲,≤19 歲84 人(42.0%),>19 歲116 人(58.0%)。其中,男生38 人(19.0%),女生162 人(81.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分別為95 人(47.5%)、20 人(10.0%)、71 人(35.5%)、14 人(7.0%);36 人(18.0%)為學生干部,164 人(82.0%)無學生干部經歷;家庭教育方式民主、放任自流、專制、漠不關心、其他的依次為138 人(69.0%)、33 人(16.5%)、12 人(6.0%)、3 人(1.5%)、14 人(7.0%);農村生源63 人(31.5%),城市生源137 人(68.5%)。

表1 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學業自我效能感、學習投入情況與國內常模比較(分)
研究結果顯示,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學習投入量表得分分別為(85.685±12.796)分、(72.240±14.548)分、(76.960±17.748)分,與國內常模比較[13,16-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或P<0.01)。
不同年齡、年級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均P<0.01),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學業自我效能感及學習投入情況比較(±s)

表2 不同類型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學業自我效能感及學習投入情況比較(±s)
注:*P<0.01
項目n t/F t/F t/F性別男女0.679-0.970年齡(歲)-2.074*-1.965年級≤19>19大一大二大三大四-0.986-1.355 5.506 9.042*4.620是否為學生干部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專制1.323 0.605 38 162 84 116 95 20 71 14 36 164 12 138 33 3 14 63 137情緒管理能力問卷得分83.842±14.346 86.117±14.413 84.298±1.068 86.690±13.874 83.589±12.479 85.800±12.821 88.324±13.646 86.357±8.158 86.500±13.356 85.506±12.705 82.083±15.951 86.862±12.688 83.303±12.236 89.000±10.149 82.071±12.338 86.921±14.091 85.117±12.166 5.118 0.421 2.008 0.786民主放任自流漠不關心其他城市農村生源地0.296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73.684±15.640 71.901±14.310 69.940±9.870 73.905±17.008 69.137±11.453 71.050±16.433 76.254±17.535 74.643±8.626 75.139±13.135 71.604±14.802 71.167±15.850 73.007±14.498 70.212±15.356 76.333±9.019 69.500±13.772 74.683±13.922 71.117±14.741 1.617學習投入量表得分74.447±17.688 77.549±17.765 74.262±13.165 78.914±20.269 73.768±14.487 77.400±20.727 81.732±20.853 73.786±11.171 78.853±15.924 76.604±18.150 77.250±19.203 77.486±17.754 74.818±18.567 78.000±18.028 76.357±16.061 79.333±19.814 75.869±16.677 1.285
相關性分析顯示,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學習投入各維度呈正相關關系(r=0.412~0.725,均P<0.01),見表3。

表3 情緒管理能力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學習投入的相關性分析(r)
情緒是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影響個體的行為舉止,情緒管理對人格形成有重要影響[13]。大學生處于成年初期,情緒豐富、多變且復雜,畢業后在臨床工作中將面臨各種醫患關系,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對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尤為重要[18]。本研究中,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得分為(85.685±12.796)分,高于普通大學生的(81.86±11.07)分和其他研究中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82.26±12.94)分[13,19]。有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齡、年級、生源地、父母教育方式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有所不同[13]。良好情緒是一種愉悅的狀態,有助于高效完成學習或工作任務。后疫情時代,培養具有較強情緒管理能力的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學生要有較強的情緒察覺能力,受到不良事件影響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察覺自身的不良情緒,并及時進行情緒表達或情緒調節。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或班級管理中,要講授情緒管理方法,如思維引導、宣泄方法等,關心、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及時察覺學生的不良情緒并加以引導。高校需不斷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進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對高危學生給予關注或一對一幫扶;加強心理衛生中心建設,對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員及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使其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給予幫助。此外,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情緒管理知識普及活動,如講座、主題班會、體育活動等。
學業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評估與信任程度[20],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與學習成績[21]。本研究中,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為(72.240±14.548)分,略高于護理和體育專業本科學生及普通大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20,22-23]。與中位數70 分相比,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類型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不同,其中,不同年齡、年級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心理控制源、學習自主性有一定相關性[24],關乎個體學習目標的實現和學習任務的完成。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增加學習時間,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要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學好所有課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采用鼓勵式教學,提高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學校可以組織一些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增強學生自信,從而提高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
學習投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持續投入的狀態。本研究中,學生學習投入量表得分為(76.960±17.748)分,遠高于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51.27±12.04)分[25],可能原因是定向醫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有就業保障,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與激情[16];而普通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是自主就業,后疫情時代就業崗位減少,且醫學類院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學生必須增加學習投入提高學習成績,以增強就業競爭力。本次研究對象學習投入水平高于普通大學生的(71.416±17.256)分[23]和本科護理專業實習生的(72.15±10.68)分[26],可能與專業的特殊性有關??傮w而言,與中位數74.5 分相比,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學習投入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后疫情時代,崗位招聘減少,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需要不斷增加學習時間與精力,努力提高學習成績、豐富專業知識儲備,以增強就業競爭力。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應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案例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優化課程設置,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倦怠感,使其全心投入專業知識的學習,最終實現學業與職業雙重發展。
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關系(r=0.439~0.725,均P<0.01),情緒管理能力與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最高,情緒理解能力與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最低。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學習投入呈正相關關系(r=0.412~0.619,均P<0.01),情緒管理能力與學習投入的相關性最高,情緒運用能力與活力的相關性最低,這與現有研究結果一致[3,23]。醫學相關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所學課程多,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學業負擔重,課余時間少,受復雜的醫療環境影響,學生容易產生負性情緒[27]。因此要從學校、教師、學生等層面入手,多措并舉,提高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學業自我效能感及學習投入水平,促進三者良性循環。
現階段我國處于后疫情時期,國家非常重視醫療衛生領域人才培養,注重提高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投入水平,因此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